基于动态能力实现我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摘要: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与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十分不协调。通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将使我国服务企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动态能力理论强调对原有能力重构以适应环境赋予的新的挑战,为我国服务业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动态能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一、引言

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人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为70%~80%, 而我国还不到40%, 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增加值比重比一些发展阶段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还要低。目前我国正处于以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服务业进入快速扩张轨道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服务业的快速扩张将成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的谈判是整个“入世”谈判的核心, 服务业的开放是关系中国在21 世纪成为经济强国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市场的放开, 服务企业需要加强能动性, 培育符合市场体制的能力。因此, 无论是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需要, 还是中国人口众多, 就业需求本身的压力, 都要求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产业。而为了快速摆脱目前的服务业落后状态, 必须在短时间内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所谓跨越式发展, 是指一个国家( 或一个企业) , 因为某种原因, 在某一方面发展速度加快, 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由此带来经济总量的加速增长以及综合实力的迅速增强。对于我国服务业而言, 跨越式发展主要指在短期内规模的急速扩大以及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

动态能力理论是在环境变化日趋激烈, 要求企业不断增强自身能动性以寻求持续竞争优势的背景下提出的。动态能力的内涵包括两方面: 动态性, 企业要依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而变; 能动性, 即强调对企业内部各项资源、技术与职能能力的整合与配置。我国服务业所面临的环境以及自身优势, 要求发挥动态能力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因为跨越式发展的顺利实现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存在打破服务业原有平衡状态的“跨越扰动”; 加快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 使行业发展要素与新的平衡状态相匹配, 发挥协同作用, 使整体效能最大; 及时发现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措施提高其效能。动态能力理论强调识别环境所赋予的机会, 并据此对原有能力进行“创造性的毁灭”, 最终实现与环境的匹配, 这为我国服务业寻求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此, 本文提出构成动态能力的三个子能力, 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我国服务业跨越式力的三个子能力, 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我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框架。

二、动态能力理论

自从Teece( 1997) 等人提出动态能力框架以来, 动态能力理论为建立一种能够重新理解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范式而获得了快速发展。基于动态能力观点, 企业必须快速响应外部需求, 依据目标市场的变化而动态地调整内部业务单元, 以获取市场和组织资源之间的匹配性, 为企业在超竞争环境下寻求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思路。Winter( 2002) 认为企业的能力可以被分成零水平能力(Zero—level Capabilities) 与更高层次的能力(Higher OrderCapabilities) 。前者指维持一个企业短期生存的能力, 即将企业资源转化为当前环境所需产品以取得收益的能力, 因此本文将其定义为基础能力; 后者指企业延伸、修正或创造基础能力的能力, 即动态能力。企业利用基础能力取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再通过动态能力对基础能力进行不断的提升以匹配时刻变化的环境。短期竞争优势的持续获得为企业的成长提供资本与知识基础, 最终保持企业持续的优势地位。可见动态能力是推动企业成长的动力来源。那么,动态能力又是通过哪些子能力体现出来的呢?

总结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动态能力的解释, 动态能力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识别市场的功能, 即企业必须动态地关注环境的变化, 预警危险或发现机会; 配置功能,更新与获得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基础; 转换功能, 将环境变化提出的变动需求与现有活动进行连接。本文认为, 可以通过打造战略预见能力、学习能力和整合能力三个子能力来实现动态能力的这三个功能: 战略预见能力预测环境变化, 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组织学习能力为企业抓住机会提供多方位的思路; 利用整合能力对企业基础能力进行更新与重构, 全面提升企业面对新环境的能力体系, 进而在新的环境下取得新一轮的竞争优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正是通过动态能力的三个子能力对基础能力的循环作用实现的, 为企业面对变化的环境寻求突破提供了动力支持。

1. 战略预见能力。战略预见能力, 就是充分理解自身优势及环境的变化, 以此确定企业在未来环境中地位的一种能力。战略预见能力是调动企业动态性的输入, 在企业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为企业重构其能力基础指明了方向。新竞争环境下, 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突出, 这就要求企业对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变化的认识和预测水平要大大提高, 要对各种管理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有正确的认识, 以有效应对环境的变化。有效的战略预见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优势和环境机会, 同时使企业内部劣势和环境威胁降至最低程度。正确的战略预见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前提。

由于环境的复杂性, 使得企业完全掌握市场趋势是不可能的。基于动态观点的战略预见能力要求企业必须自觉地根据新的信息和新的认识不断调整战略。企业需要重复三个过程来对环境的变化作时刻的跟踪: 输入环境变化的现实情况; 理解并扩散这种变化带来的机遇与威胁; 寻找将机会转化为优势或最小化威胁的现实操作方法。通过不断地审视现有战略定位的前提条件和内在逻辑, 企业战略预见能力将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 学习能力。战略预见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趋势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对企业内部提出了变动的要求。学习能力则为企业如何把握机会与躲避风险提供了思路。一个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企业能够适应环境的动态发展和变化, 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 从而在竞争中取胜。

动态能力崇尚建立开拓性学习能力。开拓性学习能力的目的在于解决具体生产问题, 是为了给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思路而进行的侧重于变革的学习。个体学习能提高技能, 组织学习则能通过形成新的组织惯例而提高效率、降低决策成本, 而组织之间的学习则可以通过合作实现能力的传递, 消除企业的战略盲点。通过向同行中的其他企业学习等组织外部学习活动, 使组织接触多个角度的知识和技能, 并有条件去进模仿; 随着企业之外业务的嵌入和人员的交流, 加速了知识和技能在组织之间的转移和应用, 使企业的知识来源渠道和知识结构更为丰富。一方面外部知识可以帮助企业创造新知识; 另一方面, 还可以

帮助企业提高知识存量与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内部知识。企业的知识存量越高, 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自然就越强。

3. 整合能力。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改变原有经营活动或提供新的产品需求。企业能否将这一目标需求转化为行动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整合能力。所谓整合, 就是依据特定的目的需求, 通过协调, 将不同的部分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使之发挥更强大的作用。有效的整合能使系统提升至另一种可以和谐运作的机制, 使各部分性能得以相容、适应、互动及配合。企业独特的协调和组合方式本身就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整合过程包括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内部整合指管理人员在企业内部协调和整合各种活动; 外部整合指要获得战略优势所要求的整合外部的活动和技术。整合能力能否使企业最终获得竞争优势, 关键在于实现价值的整合。对企业价值的整合实质上是一个内在的视角, 包括组织战略整合, 消除原来妨碍内部交流的技术和结构障碍, 建立能在企业上下共享和重复利用信息并能够创造信息技术资源新机会的企业能力。对企业的资源与活动单元进行有效整合的速度决定着企业面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快慢, 进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只有不断的整合才可以获得超越时间的发展。

三、服务业跨跃式发展战略的实施

长期以来, 我国服务产品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但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 服务业附加值低, 理念落后, 创新不足, 人才短缺, 内部结构不合理,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是中国服务业自身普遍面临的问题。这说明提高我国服务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就是对服务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 提高其高新技术含量, 使其有简单服务转变为智力服务。因此, 根据我国服务业的现状与需求特征, 跨越式发展战略应落脚为: 以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为基础,整合高新技术, 创新管理方式, 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发挥服务业动态能力三个子能力的支撑作用, 将有效推进我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 利用战略预见能力, 推动管理水平的加速发展; 培养组织学习能力, 增强人力资源综合素质; 整合技术资源, 提高服务产品附加值。

1. 利用战略预见能力, 推动管理水平的加速发展。服务行业的内部管理比一般的产品制造商更显重要。作为一个传统的产品制造商, 往往是通过不同的营销渠道与客户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产品本身就是企业品牌的载体。而对于专业服务机构而言, 它的载体是无形的服务, 往往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来进行。许多管理不善的服务机构很容易地就将其内部管理问题暴露在客户面前, 令客户对其专业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产生怀疑, 从而导致客户资源的流失。

服务产品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提示我们, 要想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把提高管理水平作为最终目标。而创新管理思维, 依赖于企业对所在行业的战略预见性。通过对市场趋势的正确理解, 可以准确把握顾客的消费取向, 挖掘顾客的潜在需求, 进而提出能够引导与实现顾客需求的全新管理方式。战略预见能力赋予企业面对管理采取系统思维方式, 在一个以西方管理理论为主的丛林中, 思辨其有用性与适用性, 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企业管理理念。开辟新市场、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应用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打破常规经营、价值创新、理念创新等都是创新管理方式的有效手段。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使企业开辟一个全新的市场, 定义新的行业规则与进入壁垒, 进而实现竞争优势。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与运行模式, 既需要以企业资源为基础, 也需要以信息化作为实现手段。

2. 培养组织学习能力, 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要承担起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重任。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 使中国的市场机制变得越来越规范。向来被视作国内服务业优势所在的灰色地带也越缩越小。如果企业不能与时俱进, 组织不能不断学习, 那么组织能力将不能得到提升, 势必难以应付外来挑战, 竞争力也不能提升。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应对未知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 培养员工专业的服务质量和意识、营销和管理水平, 使员工提高职业技能、担负新的使命与角色, 面对于外在环境的威胁, 将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决定竞争优势。

选择性标杆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整体员工素质的很好的方式。例如中青旅连锁经营通过跨行业的先进经验借鉴, 创建中国旅游业的“麦当劳”经营模式, 将营业部开到社区, 实行标准化经营, 保证服务质量, 争取获得管理成本最低化, 协同效应最大化。通过向行业领先者学习先进的经营模式, 中青旅培育了一批优秀的销售人员, 充分发挥出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以干事业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通过借鉴可在发展中减少走弯路的机会, 缩短追赶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时间, 减少风险成本与管理成本。

对于标杆的学习绝不能孤立地学习其形式, 因为任何一家称得上是标杆的企业, 绝不是某一环节的成功, 而是一整套系统的成功, 有其适应企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服务企业选择标杆学习, 关键是选择一套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系统, 选择一套能达到对方目标的系统能力, 这就必须很好地把握对方的逻辑, 学习其成功的灵魂。

3. 整合技术资源, 提高服务产品附加值。为提高服务产品的竞争优势, 需要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 提高服务过程的技术含量, 使其由简单服务转变为智力服务。将技术引进服务行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制造服务业与高新技术嫁接, 例如摩托罗拉手机100%在中国生产, 这既降低了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成本, 又通过嫁接于高新技术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种技术引进对于实现我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更为关键, 就是信息化建设。服务业信息化是指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服务业整个过程, 及时地为企业的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 以便对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信息化使服务业功能更加丰富, 内容更为广泛, 分工更为细致、专业, 形成更多新兴行业和就业机会。信息化使服务业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确化转变, 提高了服务业的知识技术含量, 能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带来效益,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信息化过程中, 企业需要进行内部信息化建设、经营战略变革等等一系列的管理变革活动, 这要求企业具备三种整合能力。首先是组织结构整合。服务企业迫切需要进行组织战略整合, 消除原来妨碍内部交流的技术和结构障碍, 建立能在上下共享和重复利用信息并能够创造信息技术资源新机会的能力。服务企业组织应突破原来不利于快速沟通的机械式的垂直一体化多层级结构, 实现有机整体型的扁平化组织。其次是人力资源整合。服务业信息化要求提高员工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要求人对外界变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远见, 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再提炼再加工从而产生新信息以进行决策。最后是企业文化与信息文化的整合。信息文化意味着信息的开放、共享、吸收和交流, 它是开放式的文化, 这种文化要求服务企业在其内部建立开放的管理环境, 使企业能够顺利地实现横向和纵向的沟通与交流。信息文化融进原有的文化氛围中, 将使企业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具有这种文化的服务企业将更容易推行信息化和人才管理, 使企业管理建立在开放的信息平台上, 从而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发挥信息和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和潜力。

四、结束语

服务业能否取得快速发展, 不仅关系到服务业自身的持续和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提出从宏观上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动态能力的三个子能力对战略起到支撑作用, 将确保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平先秉.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 ( 4):430-433.

2.吴晓波,徐松屹,苗文斌.西方动态能力理论评述.中外社会科学,2006, ( 2):18-25.

3.邬文兵.企业跨越式发展战略— —理论、模式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3-137.

4.Winter S.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 24):991-995.

5.徐锐,李垣.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培育.情报杂志,2006, ( 3):89-91.

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樊治平,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园,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欧伟,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1-1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服务业 跨越式发展 能力 我国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