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浅析

[摘要]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在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强区域竞争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北京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布局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7分析,最后对北京市近年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成功经验进行7总结。

关键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0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04-065-05

一、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大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某些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服务业在大都市经济结构与空间重建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已成为许多大都市促进工业发展以及带动收入和就业增长的主导产业。密集使用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及大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非常发达,涵盖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当前,部分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55%左右,个别国家甚至达到75%以上,而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接近70%。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超过48%,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服务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二)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走向上升通道

从国内看,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的大发展需要得到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持,同时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目前中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制造业发展、工业化推进和产业高级化发展的瓶颈。“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

最近30年是中国城市发展最快速的时期。目前,中国各城市正陷入全方位的竞争之中,中国大都市之间争夺经济、金融、航运、会展、科技等中心的竞争异常激烈,发展高科技和生产性服务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十一五”规划中建议:“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副省级以上城市都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在“十一五”规划中加以明确。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国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将更加开放,中国将更多地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在规模和质量上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引擎

从总体上看,目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北京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73.2%,同比增长11.7%,其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产值5358.9亿元,约占全市服务业产值的70%。北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优势领域发展突出,2008年上述四个行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93.6亿元、976.7亿元、662亿元和686.3亿元(详见下图),占全市GDP比重均超过6%。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拉动其经济增长的引擎。

从发展布局上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明显的集群,一批特色鲜明的集聚区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伴而生,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制造业通过前向、后向、旁侧关联,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打造相关产业集群,是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主要特征之一。例如,在金融和商务服务领域,朝阳区中央商务区、西城区金融街等集聚区发展较为成熟。在软件研发外包领域,形成了中关村海淀园、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等几个聚集区。此外,还有临空经济区的现代物流集聚区、雍和园数字新媒体集聚区等。

从新的产业形态发展情况看,当前,由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业态,如软件产业、互联网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网络游戏、电子银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此外,制造业在专业化分工中独立发展出来的一些新的服务业形态,如科技研发、技术交易、咨询、工业设计等服务行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茶。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大力支持并推进上述各种新产业形态的发展,并以此形成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从国际化方面看,近年来,北京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北京服务外包产值超过20亿美元,约占全国行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目前,北京是全国服务外包出口额最大的城市,其中金融服务外包约占40%,业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商业流程外包(BPO)和信息技术外包(ITO)。2008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达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全市72.9%,三产中又有72.3%的外资投向了以商务、信息、科技、金融、物流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中,以投资性公司等总部企业为主的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3.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0.7%。跨国公司纷纷在北京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分支机构,北京已经聚集了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150多家,聚集了包括麦肯锡、罗兰贝格、艾森哲等在内的272家跨国公司咨询机构。

(二)北京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面临的困难

首先,北京市制造业规模较小,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由于自然资源、环境等约束,北京工业的规模相对较小。2008年北京完成工业增加值2198.5亿元,而上海同期实现工业增加值5784.99亿元,为北京的2.63倍;天津为3533.86亿元,也远远高于北京(见下表)。目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56%左右,而这一比重在发达国家接近70%。制造业基础不强,这给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实现衍生、分化,依托制造业扩大市场需求。自身制造业规模较小是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劣势,使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缺乏一个重要的内生推动力。

2008年度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工业发展规模情况

其次,由于北京先天的城市功能结构布局特点,使北京

市现有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北京市现有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比较突出在市中心区域,从而大大推进了包括商务中心区、高科技园区、金融服务区、会展中心等城市中心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种以“同心圆”或“摊大饼”的方式,即依托三环路至六环路的建设,逐步向外扩展的发展方式,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但过度密集叠加各类现代服务业的行业于城市中心区,特别是北京四环路以内的做法,又产生了城市中心区承载服务功能过多、交通拥堵、人口密度过大、环境质量下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种“单一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实际上是一种“城市病”,是世界许多大都市面临的问题。当前,北京市客观上存在着南北城区、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别巨大等问题,这都与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不合理有关联,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下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急需研究的课题。

再次,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面I临土地、人口素质、资金等要素“瓶颈”的约束。从土地供给方面看,中关村科技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街功能区发展过程中均面临土地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由于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决策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从人才供给方面看,按照北京市的规划,北京所有区县被划分为城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和生态涵养区,从目前人才的区域分布看,市内城市功能核心区的高素质人才密度较大,相对于生态涵养区而言有比较优势;生态涵养区高素质人才密度较低,对处于该区域内的功能产业园区例如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支持相对薄弱。处于核心功能区和拓展区的中关园科技园区、CBD和金融街发展过程中面临高端人才需求加大的问题。

三、北京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总结

北京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内外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具体来看,其发展生产陛服务业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研发等优势领域

首都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其拥有许多其他城市和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与资源。例如,北京是我国知识资本和人才资本最为丰富的地区,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全国科技辐射能力最强的地区,科技人才拥有量及培养力度为全国第5北京--的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较发达;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核心产业群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之初,就对首都的各类资源分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们严格按照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来实现北京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自身的行业特点,理所当然地成为北京市发展现代经济的最佳选择,并最终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北京市包括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在内的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均在国内名列前茅。

(二)充分发挥集群优势,以集群效应推动特色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时候,特别注重以集群模式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在政府多项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目前,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明显的集群发展态势,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在金融和商务服务领域,朝阳区中央商务区、西城区金融街等集聚区发展较为成熟。在软件研发外包领域,形成了中关村海淀园、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等几个聚集区。此外,还有临空经济区的现代物流集聚区、雍和园数字新媒体集聚区等。实践证明,北京市以产业集群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目前已结出了累累硕果,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集群效应推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不断发展新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持续增长

当前,由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业态,如软件产业、互联网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网络游戏、电子银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此外,制造业在专业化分工中而独立发展出来的一些新的服务业态,如科技研发、技术交易、咨询、工业设计等服务行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茶。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大力支持并推进上述各种新业态的发展,并以此形成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这些新型业态依托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注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从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北京服务业中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的拉动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的持续增长。

(四)努力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活动以及创新成果的支撑和应用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北京相关部门依托首都丰富的创新资源,以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创新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北京市实现技术市场成交额882.6亿元,占全国比重约40%,有近50%的技术成果向全国辐射,实现了五年翻两番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首都经济向高端化转型的重要标志,有力地支撑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在数字内容产业领域、数字音视频领域和动漫游戏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呈现空前活跃态势。

推荐访问:北京市 浅析 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