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作为服务业核心和重要构成元素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本文分析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对策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服务业跃升为推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作为服务业核心和重要构成元素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进步必须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推动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整体增长。

辽宁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工业基础雄厚,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国家“一路一带”政策指引下,充分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全力打造服务业强省,在夯实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有效拓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机构升级优化,以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新格局,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与创新,有效推进辽宁经济的顺利转型,加速振兴东北进程,增强辽宁整体经济实力。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有的从内在属性或需求的角度揭示了生产服务业的内涵,而其他人侧重于从服务对象和服务活动的内容上进行界定。但是根据以上学者对生产服务业概念的探讨表明,在对其特点和界定上都存在一些共同的观点,即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他产业生产商品和服务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产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而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因此,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生产服务业是指那些满足中间需求而非最终直接消费需要的行业,它向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用于进行更进一步的生产或商业活动。

二、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性服务业规模随着服务业发展而不断扩大,但经济总量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相对较低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7.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40%,服务业保持稳速增长的趋势(见表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及住宿、餐饮业发展滞缓,金融业及其他服务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较之2010年,2014年度,金融业及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实现了成倍递增(见表2)。放眼全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省、江苏省的地区生产总值高达700万亿元,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不到300万亿元,不及发达省份生产总值的一半。从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看,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接近80%,领跑全国,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接近70%,而其他经济发达省份都接近50%,略高于辽宁省46%的占比(见表3)。

从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尽管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在逐年增长,在全省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发展基础不高。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488.9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5%;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82.17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4%;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145.7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5%;而其他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慢,发展规模小,发展水平有限,还未形成规模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缺乏领军品牌与知名企业。由于发展水平的限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同质化竞争情况比较严重,产品创新缺失,缺乏服务创新意识,必然束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但总量有限,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支撑不足

从提供就业岗位的角度出发,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总量有限(见表4)。生产性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人口数量上有较大的弹性,可以吸纳较多的劳动力,然而目前辽宁省的情况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人口上还未发挥明显功效;而且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分行业来看,发展并不均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产业的發展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对吸纳就业人数的贡献最大,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吸纳了近30%的就业人口,虽然该行业在吸纳就业人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吸纳的人员多是单纯些只是属于吸纳一些简单的、较初级的劳动力,对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不高;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等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吸纳就业人数较少。辽宁省存在严重的高素质、高层次服务人才匮乏的省情而限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批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高素质人才外流,使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严重缺少优势,这些已成为严重制约辽宁省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一大关键因素。

(三)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产业互动与融合不显著

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为最终产品生产提供服务,提升其自身价值,与相关产业相互交融,协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结合发展实际,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并未与其他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未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目前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的发展模式,生产成本较高,利润空间有限,未形成规模经济。相关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割裂式的盲目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的矛盾突出,两者处在“低效平衡”的怪圈中,无法实现良好的融合与互动。

三、推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一,政府谋划,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各职能部门已深刻意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辽宁省从发展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转变以工业经济为发展主体的思路,确定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指明发展方向。政府进一步明确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大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着力以全省力量,鼓励资源要素倾注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领域和行业,集结优势,做好做大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大项目,形成聚集优势,并合理布局,以点带面,结合省内城市区域优势,推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平稳、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落实和完善人才政策,引进急需行业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用机制,大力引进高学历、高水平、高能力、高层次人才,通过引入外来人才带动本地人才的发展。目前,辽宁省的一些生产服务业发展迅猛,如:物流业、软件业、金融业,但是这些行业严重缺乏高端人才,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阻力,也是吸收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此外,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精准”培养所需人才。高校可以与时俱进,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设同时根据企业需要增设紧缺专业,并重点培养专业性、复合性的生产性服务业急需的管理人才。企业员工可以到高校接受再教育,有针对性的深入学习了解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技能,提升实践工作能力、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高能力的专业人才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环节,但最主要的是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创建完善的用人体系和合理的用人措施,使人才不再流失。总之,千方百计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短缺的难题。

第三,依托制造业,实施产业融合战略。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追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单纯的追求自身的发展。辽宁是重工业省份,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依托和根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两者不能割裂。辽宁省应该充分利用在汽车制造、装备生产、石化等产业的雄厚根基,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加大对知识和科技的投入,加强与制造业的互动,在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要在全面实现经济服务化的基础上,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金云等.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2016(4).

[2]关辉,王坤明.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辽宁经济,2012(07).

[3]朴志红.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商业经济,2014(09).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201616)阶段性成果。〕

(孙宁,辽宁中医药大学讲师。)

推荐访问:辽宁 服务业 对策 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