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讨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鼓励,在克服了市场客户、初始资金、生产技术等众多难题之后,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又迎来了新的难题,例如民营企业封闭和落后的管理模式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传统的融资方法无法使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金等。因此,上市成为了民营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发展资金和赢得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一、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一)民营企业上市的意义 公开上市会对民营企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给未来的发展带来机遇。首先,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上市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上市就意味着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公众公司就必须按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是实现管理规范化、防止经营风险、保证决策科学,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问题。其次,通过上市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发展资金,从事扩大生产规模、购买先进设备和研发新产品等经营活动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再次,上市可以提高民营企业的关注度和知名度,利于引进优秀人才。民营企业的公开上市可以提高企业家活动能力,有助于企业接近外部资源与把握市场机会。企业资源获取能力的提高和知名度的提升,使民营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加,将家族成员之间的命运与民营企业的命运分离开来,有利于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要性 目前在国家连续颁发的各项内部控制建设指引的情况下,以及在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内控制度建设空前的重视下,国内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表明了国家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要成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因此民营企业要想进入资本市场必须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进行完善。除了基于完成上市目标的考虑之外,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民营企业成功上市之后可以扼杀诱发的不利因素、有效地规避风险、防止重大战略选择失误,成为保障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道屏障。

二、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不理想 主要包括:(1)民营企业股权缺乏多元化,大多集中于一个或极少数几个股东手中。由于这种股权集中模式,一个或几个大股东在民营企业权力很大,在缺少相应内部控制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这些能够控制企业的大股东,很难着眼于企业的制度、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建设,往往因为追求短期效益和眼前利润,出现侵犯小股东利益以及危害职工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行为,此外由于企业的战略决策权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往往造成决策失误,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股东直接参与管理,未实现两权分离。我国民营企业大股东通常参与企业的全面管理,董事长身兼总经理一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尽管我国《公司法》并不禁止这两种身份集于一身,但这种行为违反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分离的前提。两权集于一身的做法,再加上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使得大股东在企业中的权力过高,企业组织架构相对简单,没有设立完善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而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对内部控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因此董事会对管理层约束力较弱,起不到应有的制衡与风险防范的作用。(3)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大多是从业务出身,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内控的知识,对内控的概念从管理层面上了解的不多,不能够充分和完善的认识内控的作用,因此在民营企业中良好的内控文化难以形成,管理层易于忽视内部控制是一种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的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

(二)控制活动不完善 授权体系不完善、大股东集权管理的情况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要实现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和权力的制衡,需要有合理授权的体系保障。随着企业的发展与业务的增多,在集权管理的模式下,企业高层管理者难以应付和关注每一项经济业务,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监管,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此外,民营企业存在流程设计不合理,不相容职位没有分离的,控制系统不完善的的情况,缺乏预算控制或者预算控制没有严格执行,制定预算目标时,各部门没有积极参与,缺乏对各部门资金使用的有效考核,导致资金没有得到有效使用,引起资金浪费。

(三)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是指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是发现和分析那些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的过程,是确定如何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础。在我国民营企业没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关注于扩大销售和拓展业务,或者只偏向于关注于客户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风险的评判,没有建立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可能遇到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都相应增加了企业的风险,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信息沟通不顺畅 民营企业很多信息交流主要依赖于口头沟通,没有留下必要的书面痕迹,基本停留在自发阶段。信息没有在相关的部门传递留档,主要体现在表单联次缺少,有些表单设计不规范,缺少关键的控制要素和信息,有些表单格式多样,造成使用者的混乱,同时还存在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由于部门间信息的联系不及时、业务监督不完善与责任不明确,一旦发生损失,会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

(五)监督不到位 监督是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评估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过程。企业重要的监督环节就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往往重视业务的发展,而不愿意以内部监督来约束业务的扩张。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一个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部门来检查整个公司的运行情况,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定期和有效的评估,无法帮助企业管理层识别风险。

三、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措施

(一)优化控制环境 具体为:(1)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体系。实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就是使更多的股东参与到决策中来,有效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要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克服股权集中模式,可以通过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实现企业内部股份化和采用绩效配股等方式来改善,从而改变极少数股东控制企业的局面。(2)完善公司治理机构。民营企业可用过引进职业经理人,同时引入不同领域的专家董事和独立董事,加强对经理人的约束,从而实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为了更好的完成上市目标,民营企业要尽快科学地划分各个权力主体(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并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不仅是财务监督,还要对董事会、管理层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遵守法律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从而实现对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全面监控,逐步完善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3)树立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全体职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民营企业管理者应从自身提高内控意识,认同内部控制的制约机制,充分了解内控体系,推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前进。对于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及内控支撑文件企业员工应该了解清楚,从基本业务层面上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进而实现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共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内控文化。

(二)加强控制活动 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是内部控制的两种主要的方法,科学的岗位分工、严格的授权批准可以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有效保证业务合法、合理、合规。民营企业应特别加强对关键点的控制,只有抓住了关键点,才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在对关键点进行控制时,要建立完善的授权机制,一般的业务活动要有复合环节,重要的业务活动和重大的资金支出要经过总经理的审批甚至董事会的讨论。防止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单独处理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对不相容岗位与职务进行分离,防止单独作业的员工从事或隐藏不正常的业务行为。民营企业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的编制必须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同时企业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的情况,建立动态的预算体系,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明确的目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及时对预算进行调整,使预算更贴合实际,确保资金的合理支出,完善企业的控制活动。

(三)建立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 在上市的目标下,民营企业应树立全面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的预警和评估机制,改变民营企业家凭经验经营与投资的决策机制。民营企业在经营的各个方面都会有风险相伴,民营经理层要懂得规避各类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成长风险、道德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等),确保企业上市融资后的稳健发展。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通过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辨别、分析、监测和管理风险的程序和方法来实现风险防范的作用,它应该立足着眼实际、顺应变化、抓住重点、体现区别的原则,结合业务流程、影响力水平、重要性因素等,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对企业的内外部风险开展定量和定性的风险评估,给企业建立有效的防御风险体系。

(四)完善公司的信息与沟通 信息的沟通与传递具有识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贯彻落实企业发展战略和执行企业全面预算的重要作用。良好的信息沟通与传递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评估、经营决策、业绩考核的质量。在关键控制环节必须有书面的痕迹或表单记录,表单要设计规范合理,包含关键控制活动的要素与信息,并且联次要完整,应涉及到必要的联系部门,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相互监督。民营企业应注意信息与沟通的及时性,尤其关注对时效性要求较强的信息,企业应制定相关规定,保证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企业还应执行奖惩机制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经常不能及时或准确传递信息的相关人员进行批评和教育,并与绩效考核体系挂钩。

(五)发挥监督的作用 民营企业需要有监督部门对内控的设计与执行情况以及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监督。民营企业要完成上市目标及实现上市后的良好发展,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由3-5名独立董事构成的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将负责公司监督和审查治理结构的完整状况、经营与财务风险的安全情况、企业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等。同时应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内部审计部。它将广泛地开展风险审计、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与执行情况的审计等监督活动,并且其审计范围不受经营者约束,监督和评价企业以财务核算为基础的全面经营状况。内部审计部将审计对象相关的信息、评价和建议报告给管理层,帮助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及时发现风险、弥补漏洞、纠正错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在上市的目标下,民营企业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改变,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指导,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对民营企业自身的内控制度进行检查,找出问题,循序渐进,逐步变革业务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供完善的经营理念和建立科学的保障制度,克服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推动民营企业的转型,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屋:《浅谈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外投资》2011年第17期。

[2]徐公芹、胡平:《论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中国总会计师》2011年第6期。

[3]张喜龙:《关于拟上市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当代经济》2008年第6期。

[4]管仁强:《浅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11年第5期。

[5]崔媚娟:《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的重要性分析》,《企业导报》2011年第8期。

(编辑 杜 昌)

推荐访问:内部控制 民营企业 探讨 目标 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