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

曹兵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部毕业,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工作,现任中国文物报社副总编辑。曾参加多处考古发掘及环境考古田野调查,主持多项国家级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课题研究。译、著、主编多部学术文集,如《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与文化》、《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博物馆观察》等。近期出版学术随笔《踏古寻幽:一个考古人的穿越之旅》。

博物馆正在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与利用的一个有力的工具,以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遗址现场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新博物馆运动使得博物馆正在突破传统博物馆建筑、藏品及展览的局限,和遗产的现场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有形与无形遗产的共同保护及展示传播利用,乃至地区的旅游、经济、文化发展更加充分地结合起来。

工业遗产距离我们时间相对较近,而对一些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工业遗产加以保护和展示的必要性也开始得到重视。废弃的工厂厂房经过改造既能满足相关遗产的保护、展示及其他的文化功能,本身也是遗产和工业文明现场,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如果与地方转型、社区复兴结合起来,长远规划,科学实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创造性利用必将对所在城市与地区产业转型和文化复兴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在国家文物局和广西文化厅等的倡导和指导下,柳州正在规划建设综合性的工业博物馆。2011年1月12日,笔者有幸参加该工业博物馆规划方案论证会并到现场参观学习,并在2011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重访正在建设中的该博物馆,收获良多,兹将有关感想整理成文并就教于相关专家,以期对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工业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渐渐受到重视。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最先兴起了工业考古学,到20世纪70年代,曾经的工业革命的摇篮、因建造第一座全部用铁浇铸、横跨塞文河的巨型铁桥而闻名于世的英国铁桥峡谷地区通过对原有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恢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和建造主题博物馆等形式来发展旅游业,形成一个占地达10平方公里,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实现华丽转身。1973年在铁桥峡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此后还进一步成立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通过了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2003)。

中国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以超前的眼光奋起直追,2006年在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会上诞生了中国首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宪章性文件——《无锡建议》,并将工业遗产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内容。

柳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现在柳州在工业化进程加速过程中即决定建设工业博物馆,在发展中就注意和积累相关的资源,是明智和有远见的选择,当然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已有的与工业遗产有关的保护、展示及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必将在柳州工业博物馆的建设中发挥宝贵作用。目前与工业遗产有关的博物馆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很多工矿型城市在面临资源枯竭、产业转型的困境时,想到了利用工业文化遗产和博物馆来发展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对原来的工矿设施与建筑等进行遗产化转变和创造性转换。比如前述的英国铁桥峡谷地区,还有德国的鲁尔地区也比较成功。鲁尔区曾经是德国最重要的煤和钢铁生产基地,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540万,几乎支撑了德国长达150年的制造业的发展。但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鲁尔区遭遇了“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不得不缩小煤矿开采的规模和减少钢产量,如今,鲁尔区90%的煤矿和炼钢厂都已经关闭,这块在工业大发展时期吸引过大批来自德国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客籍工人的土地,几乎从此告别了大工业时代。然而,令人欣喜的是,由于具有超前的眼光与规划,废弃的厂区并没有因此成为城市铁锈斑斑的伤疤,而是被政府和当地人民成功地与文化产业结合在一起,被改造成景观公园或是休闲娱乐场所,或利用废弃的建筑改造成工业博物馆或新的设计与艺术中心……迄今,该地区共有超过200座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以及很多在整个欧洲也名列前茅的文化设施,每年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甚至还形成了一条连接了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的“工业文化之路”的旅游线路。“工业文化之路”如同一部反映煤矿、炼焦、钢铁工业发展的“教科书”,带领人们游历鲁尔地区150年的工业发展历史。2010年,鲁尔成功当选欧洲的文化之都,表明这一转型的大功告成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我国国内也有一些地区进行了类似的尝试,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区,还有上海的一些老厂区,等等,但是多是对老厂房的创造性利用,形成新的艺术、酒吧等消费社区,遗产与博物馆的内涵还相对较少,规模上也无法与鲁尔等相比,持久的生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二是专题性的工业博物馆。比如铁道博物馆、邮电博物馆、航空博物馆等等。它们有的是产业性的行业博物馆,也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建设自己的博物馆,保护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记录和展示自身的发展历史,并将其作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与教育、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服务社会和宣传、营销等的手段,比如大家反复提及的青岛啤酒博物馆,就是一座由青岛啤酒厂利用老厂房结合自己的发展史与酿酒工艺、原料、设施等建成的啤酒专题博物馆。

三是展示工业时代、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与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博物馆。由于工业文明的内容包罗万象,保护与展示相当困难,这种博物馆成功的案例不多见。国外的工业博物馆已有不少,比如英国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美国俄勒冈科学和工业博物馆等,但囿于见识,对其具体情况不太了解。国内唐山建立的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包括博物馆总馆、水泥博物馆、开滦矿山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和铁路机车博物馆等分馆。另据报道,成都已经建成了工业文明博物馆,沈阳也在规划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我们现在讨论的规划中的柳州工业博物馆应该也属于后者。

柳州工业博物馆:遗产资源保护与博物馆展示

来柳州之前,我一直在想,建设这样一个博物馆对于柳州来说是否有些过大?在现场参观、认真地学习和了解了柳州的工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博物馆的规划内容并与诸位专家交流之后,又觉得这个方案不仅可行,而且更应该努力建好,使之成为一个综合性工业博物馆的成功案例。

规划中的柳州工业博物馆拟利用原柳州第三棉纺织厂和苎麻厂的老厂房并有其他相关的配套设施。仔细分析,现有的规划其实包括了三个部分:老厂房等工业遗产保护展示、博物馆即工业文明展示;新建的包括餐饮、购物、会所等服务配套设施;绿化与户外展示部分。三部分总共将占地500亩左右。500亩是一个不小的园子,其范围与内容也远远超越了建筑加藏品的传统博物馆概念,因此,我认为不妨考虑将整个规划范围称为包括工业博物馆在内或者说以工业博物馆为核心的工业文明园区,在内容上会更贴切一些,传达的信息也更丰富一些,将来可以提供的服务也更多样一些。

支撑整个规划的核心资源当然是工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的层面来认识和考虑:

第一个层面是棉纺织厂和苎麻厂的老厂房等工业遗产。目前保留的除了办公与保管大楼,还有5个大型厂房建筑,基本上是完整的。这是这个工业博物馆或者整个园区最重要的资产。其大体量、大跨度、高空间不仅改造成博物馆的展示、办公用房非常合适,而且本身的工业遗产的价值也极大。工厂尤其是其建筑本身就是工业文明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像教堂、影院、会堂、医院、车站、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一样,它们既是时代的产物,也发挥着时代赋予它们的特定功能。原来工厂一类的建筑不向公众开放,公众对它们所知不多,今后作为博物馆内容的开放展示将会使其产生积极的效果。它们不仅是规划中的博物馆建筑,也是需要展示的对象,是工业时代记忆的现场。

第二个层次是博物馆。规划中的工业博物馆的内容及其展览主要有主展馆、企业展馆、世界工业科技成果(即工业文明)展馆、互动展馆、机动展馆五个功能馆,并且在规划中已经和五座不同的厂房工业遗产建筑相对应。应该说博物馆整体的框架既因地制宜,也颇具概括性和前瞻性,总体上是不错的,关键是应该拿什么内容来赋予它、填充它,使其成为真正的既兼顾工业遗产现场又满足博物馆要求的工业文明的展示?首先要分析的是这里要展示的这个“工业”具体指的是什么?是这个老厂房本身所承载的纺织工业?柳州地区的工业?还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的工业文明?这既要有整体性考虑,也要在不同的展馆中可能要有所分别,并设法提炼、保存和征集上述各个层次的工业文明的典型特征与代表性要素。藏品、展品是博物馆的核心,这一方面不仅要充分地予以考虑,而且任重而道远,对此既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长远的战略,更要立即行动起来,因为工业生产更新换代、工业文明消失的速度太快了。

工业文明是有别于农业文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以标准化、大机器、大规模生产为特征,从原料到成品的流水线生产作业与贸易销售消费是其最典型的体现。这个厂房所体现的纺织业就是这样的工业文明的重要方面,不仅发生早、影响大,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英国、美国等曾经称霸世界的工业文明强国都是由纺织业起步的,而且其生产方式、组织方式、流水线作业等,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其他工业产业,包括现在计算机设计与组织原理,等等。几个展馆各有侧重,但是总体上应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大体可以让观众领略工业文明的精髓。具体来说:

囿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主展馆可能不容易将工业文明的主题全面铺开,但不妨考虑设计成深度展示。比如利用原址展示柳州地方工业遗产的特色与优势,突出纺织工业,兼顾其他行业,等等。采取切块式展示,深入挖掘主题,丰富呈现内容,从一个一个的亮点让参观者理解工业生产与工业时代的面,理解历史演进的线索与逻辑。因为博物馆展示毕竟主要靠物证来说话,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设计布展与呈现,实现从工业文明的物证到叙事的逻辑性展开,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冲击力。

大家比较担心的是世界工业科技成果(即工业文明)展馆可能缺乏相应的遗产实物,这更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采取与主题馆配套、更多提供背景性资料和展示的办法,尽管实物性、物证性材料相对少一点,但是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烘托作用与展示效果。

企业馆定位于现代工业企业的集成式展示,需要费些心思,使之成为柳州大型、著名企业的总展台,但是又要和博览会等的展览区别开来,甚至要直接和参观企业能够互动起来。现在企业生产的博物馆化展示很流行,比如内蒙古蒙牛的奶品生产园区,充分注意视觉效果与标牌等设施,公众可以通过预约去参观其现代化的车间和生产线以及附近的饲料场、养牛场等,既增长知识,发挥企业的科普等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宣传、营销、和消费者建立互信的市场策略。因为现代化企业的技术、资金门槛比较高,它很乐意向普通公众开放。这个展馆建设好以后,既可增加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又能和柳州现代工业产生良性互动。

观众动手型的互动展馆是个很好的创意。大家担忧的是如此大的面积(9,000平方米)能否有实质性的内容来填充。我想介绍两个成功案例,一个是老的中国科技馆的儿童乐园;一个是美国旧金山的探索馆。前者曾经是中国科技馆最受儿童欢迎的展馆,主题是青少年科学体验中心,成为儿童动手实验和手工操作的科学实践课堂,开发了很多可以动手操作的科技展品,小学生包括学龄前儿童进入之后一天都不愿意出来,不仅对北京的孩子有吸引力,不少外地的学生也专程前来。后者内容更为丰富。它利用世博会遗留的仓储建筑做展馆,面积很大,墙壁和地板也未加任何修饰,与其他专门建设的博物馆相比显得有些破旧,里边的光线也有些暗,展品基本上都是新开发的,而动手参与正是探索馆展品设计的主导思想,充分体现科技和动手精神的精髓,不仅孩子,连大人进入都很喜欢。我国博物馆中科技类馆一直是弱项,更普遍缺乏动手与互动这类内容,但将来应该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它们的内容其实主要也与工业时代的科技有关,和工业博物馆一起规划和开发这样一个展馆,不仅互补,而且将来一定是一个吸引人气的亮点。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几个有名的工业博物馆都是和科学、科技的内容一起构思的,名称甚至也叫科学与工业博物馆。

第三个层次是作为工业文明园区的现代生机,这涉及到一个博物馆的运行活力和持续发展问题。遗产保护下来,博物馆建起来,开门迎客,服务也是很重要的内容。规划中包括服务区的餐饮、工艺品制作销售、商品销售,开展相关活动,以及博物馆区、服务区还有绿化园林区的景观等都属于这些并已经被考虑到了。补充性的建议是,新建的部分比如服务区等,要考虑到在风格上与老厂房为代表的博物馆区的协调性,要充分提炼一些工业文明元素并融入其中,使园区的展示普遍化。园区北部的绿化部分可以考虑设计成真正的园林,成为工业文明园区和更大区域的柳江河边绿化、市政府前城市中心广场绿化的结合与过渡,并可以安插一些工业文明相关的雕塑、景观,甚至宣传展示版,形成和整个园区和谐并有吸引力的休闲地带。而在以老厂区为核心的博物馆区则尽可能不要添加人为因素,以突出工业文明时代记忆现场的环境氛围。

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就会觉得现有的规划方案并不过大,其实再大一点也没有关系。因为规划涉及的内容已不仅仅是一座单体的博物馆,而是一个集中展示工业遗产、工业文明的园区,既有文化遗产的内容,又有现代服务性、休闲性的内容。需要提示的是要充分考虑参观者的方便。公共场所,尤其是博物馆设计要考虑观众在里边活动的动线,这个线路和展示内容的安排、参观者的收获与体验等是紧密相连的,它客观上规定了观众“读”遗产的方式。在这么一个不大不小的范围内,如何做到既可以分开来参观,也可以整体地慢慢参观;甚至可以不看博物馆,仅仅参加活动或者休闲、消费。应该给予不同观众不同的选择权利。比如大家讨论较多的汽车入口,我认为设计是合理的,让汽车多走一点路没关系,只要设置的下车地点合适就行。关键是要考虑行人,作为一个整体性开放的园区,让四面八方的人都感觉方便,如此大的园区,又能做到进入之后各取所需,即便不参观博物馆而选择其他两个功能区,单纯进行消费、休闲也很方便,能够享受到工业文明的熏陶。

“博物馆化”与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柳州工业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同时也会受到很多局限,因为前定性的因素很多,规划与建设中必须很好地尊重和加以利用。但是建设者可以发挥的余地也是很大的。博物馆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工具。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东西,经过“博物馆化”处理,就可以成为文化遗产和我们保留、建构社会公共记忆的空间与材料,在塑造社会身份、价值认同与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甚至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等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博物馆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随着物质产品的丰富,人类会逐渐进入一种展示性生产与生活状态,以自省与省人,达到文化自觉与理性交往的目的;二是对于现成的东西,尤其是遗产内容与要素,要以博物馆理论与方法进行博物馆化处理,保持其原真性并使其升华,发挥展示、信息传播和教育激励等作用。

规划中的工业博物馆整体上的地理位置与基础条件都不错,周围有市政府、广场、园林、江边、古镇等环境与要素,老厂房本身更有相当价值。规划的整体框架也是清晰的。这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将来博物馆尤其是展览展示的内容和细节。我觉得从现在起,就应该启动博物馆化思维,首先就是遗产一定要保护好,不能再在厂区内进行拆迁了,建筑里边的内容,比如有些机器设施、墙上的标语、入口处工人上班打卡的设施与内容、各种标牌,包括原来纺织工业的生产流程、产生的痕迹比如树上挂着的厚厚的棉尘等,都应该保护并考虑是否作为工业遗存展示。此外,规划时还要进一步和博物馆建设结合起来,加强相关文物与资料的征集保护及研究阐释工作。据说柳州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已经比较充分地注意了工业遗产方面的内容,还应该将普查发现和博物馆规划与未来的展示结合起来。

就园区与博物馆内容来说,无论是遗产本体还是建设性设施,要处理好信息与视觉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规划设计方案可能更强调视觉上的效果,而从遗产保护传承与博物馆语言角度则应该更突出信息,主要是遗产的原真性,因此应该尽可能地拿老厂房、拿工业遗产的实物、拿生产的遗迹来展示和说话。其他的要素则只能起辅助性作用。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历史、科学与审美,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是记忆、激发与创新,尤其记忆是一切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记忆应该杜绝扭曲与误导,更不容许掺假。在具体设计细节方面,建筑、动线、展品、装饰、相关辅助性设施与活动,以及运营等等,都应该被放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中,体现科学与文化的时代精神。工业文明及其成果改变了社会、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人。博物馆要传达这个历史信息、这种记忆,从而激发参观者建设未来的创造力。博物馆和博览会、百货公司虽然都充满了人类的物质创造,都有展示,但是它们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博物馆里的物品已经脱离了日常生活,是历史的物证并凝聚着情感的记忆,因此具有某种神圣性。我很欣赏规划中“追忆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那句话。它不仅是浪漫的情怀,更是充满历史记忆和科学精神的发展动力。

总之,作为一个以老厂房为主体、以工业博物馆为核心的工业文明园区,希望未来的人们无论从哪一个方位进入园区,都如同进入另一个时空,既可以凭吊柳州乃至整个工业时代的历史记忆,获得对工业文明的本质性把握,又享受到现代化的文化与公共服务,还可以在优美的具有工业时代特色的园林中休息、沉思,反省人类文化在工业文明时代的得与失。同时,也希望这项工作将是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及博物馆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全新的探索。

推荐访问:火红 追忆 激情燃烧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