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历史学科)专业素质的探讨

摘 要:随着近年来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以应屇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规模亦相应扩大,但其培养质量与就业能力存在不少问题,全面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综合素质亦迫在睸睫,而对其专业素质的增强尤为重要。笔者试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历史学科)专业素质作一粗浅论述。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素质;历史学科



全日制教育硕士(历史学科)专业学位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面对当今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所带来的强大数量攻势,其培养质量、就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是培养单位必须接受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全面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改善其就业状况,从而进一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日制教育硕士(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包含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而其非专业素质又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修养、身心素养、人格气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精神等若干方面。对于教育硕士(历史学科)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加强应该引起培养单位的足够重视,它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论述教育硕士非专业素质的文章比比皆是,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与切入点作了细致而详实地阐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不再赘述。专业素质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业务能力。全日制教育硕士(历史学科)专业学位突出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硕士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是:掌握有关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教育学及心理学各领域的较为深入的学科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掌握历史专业知识与技能和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使其具有较高的历史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或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笔者依培养目标可将其专业素质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坚实的历史专业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从事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技能与组织管理能力、历史教育教学的科研学术能力与创新能力。全日制教育硕士(历史学科)是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如何提升其专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专业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就业状况及专业硕士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笔者试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科研与创新能力三方面对其专业素质作一具体阐述。

一、拓展专业知识

笔者认为历史教育硕士应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学科知识和宽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唯有在全面把握此三个层面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达到融会贯通、旁征博引、灵活运用的地步。

1.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这是历史教育硕士所必须掌握的最基础又是最重要的专业知识,其涵盖面相当宽泛,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断代史、国别史、社会史、宗教史、军事史、文明史及思想史等等。除此之外教育硕士还应及时了解、关注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新信息、新成果等有关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教育硕士方能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方能为将来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及学术科研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科班出生的同学相比,跨专业的同学(历史专业知识较薄弱)尤其需要弥补这一短板。除了多补修几门本科主干课程,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考古学概论》之外,有条件的同学还应去旁听若干本科必修课程,如《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2.教育学科知识。历史教育硕士属于教育学范畴,毕业生所拿的是教育学硕士学位。尽管目前各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上大体相当,但学生们往往偏重于历史学专业课程学习,而轻视教育学专业课程。其实对于大多数同学毕业后所从事的教师这一职业来说,教育学与历史学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总体上来看,教育学科传统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教学论》,由于存在知识体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而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有必要开设几门针对性较强的实用型的教育课程,如《历史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历史教学心理研究》、《中外历史教学比较研究》、《课堂管理学》等等。通过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历史教育硕士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理论的支撑点。

3.相关学科知识。历史学就其整体而言,是以全部人类历史为对象,具有广阔的时间及空间包容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历史教育硕士必须具备深厚的历史功底,具备层次清晰、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另外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加上信息社会里学生知识视野的开阔,实际上都对中学历史学科知识深度、广度与系统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如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唯有知者才能教”。因此历史教育硕士必须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及时进修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哲学、绘画、宗教、法律、音乐与军事等相关知识。而要拓展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学识渊博、富有思想的历史教师,就必须有选择性的广泛阅读和不断总结反思。读一读历史名著,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把握最新史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读一读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期刊,如《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可发现自己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不足,从而促使自己去反思去提高。教育硕士唯有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勤于实践,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做到从容不迫、胸有成竹与厚积薄发。

二、强化专业技能

历史教育硕士毕业后基本是去中学当历史教师,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强化直至熟练掌握就显得格外重要。根椐教师专业技能的内涵与特点,可将其分为基本技能与教学技能两快。

1.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又可细分为表达能力、信息能力和文言文能力等几个方面。

(1)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又分为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体态语言表达能力,而尤以口语表达能力最为重要。为此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要在教学语言上多磨练,力求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精炼、合乎逻辑,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传统教学中的“三字一话”的训练至今对教师基本功的提高依旧具重大现实意义。而“三笔字”技能的掌握尤其难能可贵,拥有一手漂亮的“三笔字”,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且尽量达到标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如要达到这种标准,就必须参加全国普通话等级水平测试考试。口语表达能力对一个教师至关重要,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如此。如果一个教师不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他就设计不出高质量的板书,写不出有价值的教案乃至学术和学位论文。另外体态语言亦十分重要,它是一种无声语言,包括说话时的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和眼神等被称为“第二语言”,教育硕士要恰当运用与充分发挥“第二语言”的“此地无声胜有声效应”。

(2)信息技能。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新锐的教学思想,还要在教学形式上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互联网的使用技术和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在诸多信息技术中,对历史教师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当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生动性、信息化、大容量等特点,它与历史课程有效整合,能使中学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学科特点得到直观的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它在教学过程中终究只是起辅助作用,充当配角而已,故应当根据实情灵活合理地运用,才能发挥其最佳教学效果。培养单位应创设条件开设《历史课程多媒体设计与展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等课程,唯有如此,历史教育硕士的信息技术技能才能切实得以提升。

(3)文言文能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运用大量的史料、材料题来得出某一结论,即所谓的论从史出。而在所使用的材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笔者建议历史教育硕士多读竖排繁体字线装版的《史记》、《资治通鉴》,遇到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子要勤查《古汉语字典》,切实有效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技能。

2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历史教育硕士必须掌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专业技能,其技能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就业的成败与职业发展的前景。历史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的强化与提升有助力于其在未来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笔者依据教学过程,可将教学技能分为有历史课堂备课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评价技能等几个方面,下面仅就备课技能作一阐述。

(1)备课技能。“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而不仅仅只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备课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效果的优劣。因此要上好历史课,首先要备好课。历史教育硕士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特别是在实习期间,要高度重视备课,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力求目的要明确,方案要有弹性,这是教育硕士走向事业成功的起点。”①

(2)强化历史教育硕士的专业技能,无论是其基本技能的圶实,还是其教学与教育技能的提升都离不开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历史教育硕士培养过程是的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充分高效、高质量的专业实践亦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和保证。那么如何提升其实习与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借鉴。

①加强优秀生源选拨和采取分类培养模式。生源是影响历史教育硕士教学实践水平的重要因素,应优先录取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尽量避免录取跨专业的非历史专业考生。另外其培养年限可采取弹性制:本科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学制定为二年;本科是非历史专业考生,其学制定为2.5至3三年,以确保其最终培养质量。

②采取灵活多样的实习实践模式。“首先教育教学实践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利用教学观摩、辅助教学、微格教学、课例分析、试讲、说课、参与教学管理、教育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实践;可以顶岗实习的形式直接到中学从事教学实践;亦可结合历史教育硕士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单位分散进行专业实践。其次,教学实践的方式亦可不拘泥于某种模式。可采取集中实践的方式,也可采取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交叉进行的方式(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开展专业实践,都必须确保其时间不少于半年。”②

③发挥历史教育硕士自身主观能动性及培养单位客观创造力。历史教育硕士要想真正切实提升教学技能,一方面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还是在中学顶岗实践都要多看多想多问,多听课多说课多讲课。另一方面培养单位要不断完善历史教育硕士教学技能证书考核制度,如普通话等级证书、三字达标证、教师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还可以定期开展各类技能竞赛,历史教育硕士应踊跃报名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如优秀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说课比赛、教学综合技能大赛和即兴演讲比赛等等不一而足。

三、提升教学科研与创新能力

1.教学科研能力。当下历史教育硕士的培养都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应积极引导教育硕士参与科研,奠定开发科研能力的良好基础。改变单一的学业评价方式,作业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如访谈、调查、写小论文、展示交流研究成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于搜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调查分析到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整个过程。培养单位为提升历史教育硕士的教学科研能力,可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如《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论文写作》等等;另外可邀请几位史学大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此外培养单位还应要求历史教育硕士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须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同时给予高质量独创性论文以适当奖励,以此来激励教育硕士增加自身的教学与学术科研竞争力,这也是历史教育硕士生与本科生的本质区别所在。

2.创新意识与能力。历史教育硕士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及对创新执着的追求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学生。其一方面对历史教材的处理要有创新。要根据当地人文资源,学校条件,学生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对教学方法要有创新。历史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弊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亲身体验生活,感受历史。历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顺利完成并通过答辩,亦是其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为此历史教育硕士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论文的创作。其步骤一般为:学位论文开题准备—正式开题—撰写—中期审核—修改定稿—预答辩—查重送审—正式答辩—论文鉴定与考核。历史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形式有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多种选择,教育硕士可依据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长处选择论文形式,做到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其撰写周期一般为1年,字数至少2万字,写作时间不可谓不充裕,故保证论文质量就成为衡量历史教育硕士的一重要的指标,亦是其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全日制历史教育硕士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一重要参数,其意义勿庸置疑,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专硕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与社会认同度。历史教育硕士的专业知识是基础与依据,专业技能是根本和动力,科研与创新能力是核心与升华。为此历史教育硕士在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拓展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增加科研创新意识与能力,这一提升、拓展、强化与增强的过程也是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提高就业能力,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的过程。总之,历史教育硕士的培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高,但笔者有理由坚信:通过全面提升其专业素质,优化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加大教育教学实践的比重,历史教育硕士的未来是光明的是值得期待的!



参考文献:

[1] 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73

[2] 温向莉.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学术论谈,2012(6)

推荐访问:全日制 学科 探讨 素质 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