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设计刍议——以早期的汉字字形设计现象为例

摘 要:汉字字形设计这个名词在中国的流行,不过短短几十年。然而,由于设计行为几乎与人类的造物活动是同步的;所以,作为一种设计行为,汉字字形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目前最早的比较系统的甲骨文字系统。文章主要以甲骨文字为例,谈谈中国早期的文字字形设计现象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字形 字形设计 甲骨文字字形设计

检 索:

造型艺术中,汉字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字形设计[1]方面。说起汉字字形,大家可能首先想到“九宫格”、“回字格”等书法练习中的字框框。然而,汉字演化史中还有好多种外形各异的字形,如本文讨论的甲骨文。这些形态各异的字形为汉字字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在讨论甲骨文字形设计之前,我们先看看字形和设计的概念。英文有“Type”,是“铅字”、“印刷字体”的意思;还有“Typeface”,字面意思为“活字的外貌”,是“指上千种用于印刷的字体中的任何一种,……”[2]

汉文很早就有类似于西方“Type”、“Typeface”的词语,如“字形”、“字体”和“字样”。《辞海》中“字体”词条解释:

“①文字的结构形式。如:汉字字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韩愈《石鼓歌》:‘字体不类隶与科。’科,同蝌,指蝌蚪文。②书法的流派或风格特点。如:钟(繇)王(羲之)字体;颜(真卿)柳(公权)字体。”[3]《辞源》中“字体”词条解释:“①字的形体结构。南史江淹传:‘时襄阳人开古冢,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谙,直云似是科斗书。’②书法流派。如:钟(繇)王(羲之)字体;颜(真卿)柳(公权)字体。”[4]

何谓“字样”呢?广韵:“样,式样。”集韵云:“样,法也”。因此,字样即指文字的形态及书写法式。研究文字的形态及书写法式诸问题的科学,称为“字样学”。笔者理解的字样应当包含字的外形、笔画的形质、笔画结构及笔画对空间的分割等具体内容。

在引进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字样”这一术语流行范围不广,而“字体”与“字形”两个术语在汉字设计界一直混用,这里有必要廓清。

《辞海》中“形”和“体”的解释:

“形”:①形体;形象。《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引申为情状。《孟子·梁惠王上》:“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②形状;外貌。如:方形。⑥通“型”。模型。《左传·昭公二十年》:“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杜预注:“言国之用民,当随其力任,如金冶之器,随器形制形。”[5]

“体”:③物质存在的状态。如:固体、液体等。④字体。如:楷等。⑨几何学上具有长、阔、高三度的形体。如:立方体等。[6]

“形”和“体”在概念上存在交叉现象,“形体”一词的内涵也包括了传统的“形”和“体”的概念,造型艺术进一步将“形体”作为基本语言,来笼统地描述有形物态,这直接导致“字体”、“字形”等名词术语在汉字学、艺术设计学、书法学等领域混杂使用的现象。

事实上,一切造物,都以“形”为基本造型语言,文字也不例外。造型艺术中的“形”既有平面的二维的形,又有三维的体,鉴于古文献中有“形”通“型”的现象,故而,我们应以“字形设计”规范为造型艺术和艺术设计学领域对汉字研究的专门术语。

了解了字形的概念,再来看看“设计”。“设计”一词在中国自古就有,但最初并非现代西方的“Design”的对译。大约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日本及港台影响,“设计”一词逐渐对应“Design”,并成为艺术设计术语。《辞海》中“设计”词条解释:“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指定方案、图样等。如:服装设计、厂房设计。”[7]也就是说,设计是一个大概念。对字形设计而言,则包括从字形图纸定稿到成型的铸字或字库全过程。

那么,什么是字形设计?它是对不同风格样式文字的笔画、结构空间进行艺术加工,并使其规范化、艺术化,更有益于信息的传达的一种造物活动。其设计基础是文字字形体系。所谓文字字形体系,是指构成文字的书写符号体系,主要因素有:笔画线条、结构空间;二者共同形成文字的形体。汉字字形体系是由笔画、部件(偏旁部件、整字部件)、整字三个子系统构成[8]。造型艺术中字形设计领域的汉字字形体系不外乎是笔画形态、部件形态和整字形态三大块。具体到不同时期汉字的字形,其组成和层次划分可以有差异。

就目前资料看,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形体结构规律比较完备的传递信息的汉文字体系,也是最早的一种较规范化汉字字形。“虽然在文字形体上甲骨文仍然保存着大量原始图形的色彩,但从整个文字的体系来看,其形体已经过了符号化的改造,无论在线条化还是规范化方面,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文字形体的区别方式与手段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甲骨文在一定范围内被复制的频率比当时任何符号、文字都强,其记载信息的范围可能已经很广了。“商代的石刻文字与青铜器铭文(除了其中的图形文字以外)与甲骨文的形体结构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甲骨文以后的各种文字体系,在形体的区别方式和手段方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遵循着甲骨文所奠定的基础而有所前进和发展……”。[9]

下面我们具体的分析甲骨文的字形体系:

1.笔画线条:

(1)笔画类型:横、竖、斜、曲、折、点等。

(2)笔画形态:由于多系刀笔工具书写刻划,故而笔画大多为硬朗的直笔(部分曲折笔画也多由小段的直笔连接而成)。点也多为直短线段。甲骨文中从“一”到“十”几乎都是以直笔为基本部件元素进行构形的。

2.空间结构:

甲骨文的构字规律主要有基本部件和部件组合两种[10]。就是常说的独体字和合体字;也有学者称为平面组合、层次组合[11]。甲骨文的空间结构变化就是通过这两条主要途径得以实现其形式的区别:一是基本形体本身的形态变化,一是基本形体相互组合的变化。”[12]

甲骨文字中的独体字往往是一些基本部件,在近五千个甲骨文单字中,基本部件不过150个左右。[13]如:“子”、“目”、“人”、“口”、“女”等。

甲骨文字中的合体字则是基本部件的组合,如“女”、“手”、“水”等等。它们可以和其它笔画或部件组成新的字,这种构字方式与后世各种字体中的使用方式相同。[14]

3.审美风格:

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图形文字符号的文字。有具象象形的,保留着素描式的写意神态,能让人不同程度地联想到其所指物象的形貌,好多甲骨文字不啻是“毕加索们”的现代派勾勒。

对某一甲骨文单字而言,不同情形下的写法、形体结构大多数是统一的。如:“贞”字多种写法的相似性。不同的形体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审美,或楫让,或对称,或均衡,……从中可以看出古人观察、表现物象的过程,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和“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境界。

在通篇甲骨文本里,不管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都大小错落,分布得当;版式风格自由多变,字与字的衔接保持由上而下的基本阅读习惯,行与行的衔接或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亦或由中间向两边。

综观远古的甲骨文字,或如刀石刻裂,或如古木枯槎,给人一种古朴、稚拙之美。

因此,自汉字形成之始,汉字字形设计现象就已经出现。就目前考古资料看,最早的汉字字形设计就是甲骨文字形设计。

对比后来的规范化字形,尽管甲骨文时代的标准字形很可能是个相对的概念,统一的标准几乎没有广泛的存在过,没有一次类似后世的广泛地规范化运动出现。然而,作为一种具有装饰特质的汉字形态,甲骨文字既有线条化一类,又有图画性一类,还有间于二者之间的一类,它完全可以美化和丰富汉字字形种类——尤其是装饰类的字形设计。我们利用现有历史文物资源,至少可以对大部分常用汉字进行不同风格的甲骨文字形设计。此外,既然我们讨论的是现代汉字字形设计范畴内的甲骨金文字体,就不应被民族先祖们所留下的有限的甲骨金文字数所局限,就不应该被甲骨文汉字音形义的复杂性困扰,在依据真实的甲骨金文字体去创造新的甲骨金文字形过程中,尽量做到有理、有据、有趣。当然在传播这些大量新创的甲骨金文字形过程中,对历史遗留的甲骨文字和新创造的甲骨文字做好解释、说明。

尽管距广泛的市场应用尚需较大的努力,但我们仍期待艺术家和文字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完成标准化甲骨文字形库建设。这样的工作好处有三:

1.能更好地彰显甲骨文的象形性、装饰性,丰富汉字信息传达的符号系统,丰富造型艺术的表达方式。

2.规范的标准化甲骨文字库可以满足出版印刷业的多样化需求,尤其对古文字学学术文献出版带来方便。

3.标准化甲骨文字形库建设,将更方便地向古文字爱好者普及古文字传统,在一定程度弘扬悠久的汉字文化,巩固中华文明。

本文为四川动漫研究中心2012年立项课题“以系统论思维分析动画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以国内研究为例”(项目编号:DM201216)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 本文特别将“字形作为设计艺术中的主要专业术语,下文就此有相关解释。

[2] (英)Edward Lucie-Smith 著,殷企平 等译:《艺术词典》,106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发行,2005。

[3] 辞海编辑部:《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7]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

[8] 何九盈:《汉字文化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9~10] 姚孝遂:《甲骨文形体结构分析》,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20辑)》,263~272页,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0。

[11] 郑振峰:《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2] 姚孝遂:《甲骨文形体结构分析》,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20辑)》,272页,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0。

[13] 见:《古文字研究》第20辑第269页8、9行。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归纳甲骨文的基本部件为164个,较许慎《说文》减少了376个,而《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一书中,将甲骨文的基本部件压缩为149个。

[14] (德)雷德侯 著,张总 等译:《万物》,2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推荐访问:汉字 字形 刍议 设计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