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展来了……

编者按:为了全面展示当代中国篆书艺术的成就,推动书法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已发布征稿启事,面向书家征稿。近年来,大量楚简和战国铭刻的面世,改变了当代篆书创作的审美。当代篆书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创作的视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开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代篆书的创作更加富有独立性和纯粹性,正在沿着艺术方向良性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关注当代篆书的创作和发展,探讨当代篆书创作的得失,《青少年书法》杂志特邀请郭伟、李强、许雄志、刘颜涛、高庆春、汪永江作为嘉宾参加本专题的话题讨论,在此,我们对他们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也许,他们在对待某一问题的观点上不尽相同,有些甚至观点相左,但是作为学术讨论,正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也期待这些更有意义的学术探讨,唯有如此,理论研究的深度才能得以加强,与之对应的书法创作高度才能得以提升。

特邀嘉宾:

郭伟,男,汉族。1950年出生于昆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曾担任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第五届全国中青展、第五届全国篆刻展、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展作品展、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等评委。主编《中国历代书风》系列丛书。出版有《郭伟书法作品集》、《晋<爨宝子碑>意临本》、《会心集》等。

高庆春,1966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通讯》执行主编,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擅长篆书、篆刻、草书。受聘担任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全国第九届书法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展等评委。特邀参加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国际书法大展等。著有《高庆春篆刻选》、《中国书法大典·高庆春卷》等。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李强,1957年生,河南固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第七批优秀专家。现任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客座教授。

许雄志,别署少孺,祖籍江苏海门,河南省郑州市人,1963年12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古文字学会理事。多次担任中国书协展览评委。著有《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中国历代印风-秦代印风》、《秦印技法解析》,主编有《秦印文字汇编》、《明清书画选集》、《古风与经典》。

刘颜涛,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安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书法十杰”。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展”等展赛评委。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中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刘颜涛作品集》、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刘颜涛》等作品集五种。

汪永江,1966年4月25日出生,原籍黑龙江省呼兰县,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执教于浙江大学艺术系,讲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韩-中书艺家协

会中方理事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谷国伟:篆字在汉代就已经渐渐退出以实用为主的阶段,后来主要沿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到清代奇峰突起。请您评价一下当前篆书的创作状况?

郭伟:当代篆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当今从事篆书艺术学习、研究、创作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以往历朝历代。当代篆书创作在质量和数量上,均达到相当水准,令人鼓舞。

高庆春:篆书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最古老的文字,虽然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但从书法艺术角度看,由于篆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变幻多姿的装饰性特征,越来越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青睐。从历届国展、兰亭奖或单项展中来稿情况及入选的比例来看,篆书占有一定的比例。篆书作者对于甲骨文、金文、简帛书、小篆乃至陶文、砖瓦文等均有涉猎,不乏汲古出新的好作品。当然,篆书创作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它的发展很难与行、草、楷等书体相比,当今篆书也缺少大家和经典作品。因此,及时加以扶持和引导,推动篆书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李强:当代篆书创作有两个明显脉络。一是沿袭清代篆书创作余绪,一是对楚简及战国铭刻的继承创作。二者交相辉映,前者稳健笃实,后者风起云涌。

许雄志:当前的篆书创作处在寻找一个新亮点的阶段。约十年间的时间里大家对楚简的热捧,使楚简模式的篆书书法作品成为一种时尚,也造就了不少知名作者,这股热在近两年渐渐地退潮。原因是过度强调形式化,缺少战国文字的内涵作支撑,慢慢陷入自我重复。另一种则是“玉箸篆”式的细朱文和“中山王”式的集字联作品,属半临摹式的作品。

刘颜涛:如果说避开篆书辉煌的商周秦汉和奇峰突起的清代,当今篆书创作算得上比较繁荣的话,这种所谓的繁荣景象一方面体现在各种展赛中篆书作者的逐渐增多;更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随着殷商甲骨文和战国简牍、帛书、盟书的出土和发现,篆书创作手法和表现领域的拓宽,品目繁多,笔法丰富,风格多样。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而使篆书领域的创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除了上述令人欣慰之处外,当今篆书的创作比以往的篆书家更加关注彰显篆书的艺术性、书写性、抒情性。把历史上篆书“示威强、服海内”的威严、端庄、肃穆,演绎成酣畅淋漓的笔情墨趣。但所有这些还远远不足以成为让我们津津乐道的资本。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众多的篆书作者中为了应对参展、获奖而“跟风”者大有人在,猎逐于甲骨、简牍、帛书、盟书的新奇而没能往纵深处挖掘者也不在少数。所以,在熙熙攘攘的当今篆书书坛上,真正富有历史责任感并沉下来致力于篆书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且取得成就者为数并不多。而当后人回顾当今时,有足以能够支撑这个时代篆书书坛的群星闪烁的代表书家,才能有力说明当今篆书创作的繁荣,所以真正的篆书繁荣还需要我们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汪永江:当代篆书创作作者人数不及篆刻。由于作者群体小,整体水平的发展受到制约。

谷国伟:篆书以古文字为依托。有人提出要求篆书家都是古文字学家,但是也有人不以为然。您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认为的?

郭伟:篆书因其特殊性,客观上要求书写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字学常识,这是最基

推荐访问:来了 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