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摘 要: 面临国家新课改的要求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的确立,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越 来越暴露出某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重心偏离、内容狭窄、方法刻板、主体缺失等方面 。依 据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必须实现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 价主体等方面的转换。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09-0037-02

从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本质性的变 革。课堂教学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 ,而更多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使得每一个学 生具有学习和发展的自信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评价,在新课 改确立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去实施评价,保证评价不偏离其根本目的,即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一、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虽然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 传统的评价模式和手段进行了多次的改革,但评价方式和考试制度仍未能走出传统评 价模式的窠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目标与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也给 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理念下的一些重要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 观等的评价在当前教学评价中仍未受到重视。具体说来,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 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偏离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只关注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而忽视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忽视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 践方面的作用。 甄别性评价是一种“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儿童”的评价,是一种以筛选 为目的的评价[1]。教学评价一方面是对已然的教学活动做出价值判断,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 是为未然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借鉴。因此,教学评价在本质上是发展性的而不是终结性的 ,其评价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选拔和鉴定。以往把教学评价当做静止、固定、僵化的终结性 评判,忽视了教学评价的根本价值取向——发展性。

2.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狭窄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所关心的内容主要在智育,只关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评价的 内容狭窄。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完全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内容,而对学生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缺乏关注。综观我国各地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就会发现, 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教师的语 言、板书等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对学生主动有效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 参与程度和师生互动的情况等都没有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忽视对学生的主体性、层次性和 生成 性的评价,评价标准中没有涉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目标方向,感到困惑,从而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2]。

3.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刻板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考试即标准化测验作为唯一认可的手段。这种教学评价方式 具有高度的同质统一性,以统一的内容、标准评判所有学生,致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 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倡导者加德纳认为,这种评估往往与课程和教学相分离,它并不是教 与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估”,而是一种“终结性评估”[3]。评估的结果也只是 在人为的 、非情境化的背景下取得一个分数。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技术性和工具性,而学 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是复杂的,其情感、态度、意志、动机和兴趣等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很 难用这种物化量化的手段进行测定。

4.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缺失

在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中,评价的主体一般是政府、学校和教师,他们在进行教学评 价中明显处于主体的地位,而被评价的一方——学生则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教学 评 价在一定程度上是评价者采取一定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参与者和活动做出的主观判断。评价者 的思想、态度影响着评价结果。教学活动是各种主体参与其中的复杂活动,评价者应以民主 、平等的心态去理解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要跟他们展开充分的交流和对话,融入评价对 象的活动中,对各种现象进行理性的、实事求是的考查和反思,才能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为了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评价时往往拒斥被评价者对评价的 介入,反对评价者和 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与协商,致使评价者高高在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心理上相互对立, 信息源单一,很容易出现片面的评价结果。这不利于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这样 的课堂教学评价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日常的课堂教学[4]。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转换

关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作了明 确的表述,即改革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 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5]。由此可见,突出 评价的发展 性功能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具体地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面临 几个方面的重要转换。

1.评价功能:从选拔分等的工具到负载发展的功能的转换

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发展性,体现纵向增值的思想,强调发挥评价的 促进发展的功能。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 手段,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评价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 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 学的改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动态的、积极的和面向未来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并不反对鉴定和评比,但这些仅仅是手段,其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提 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在于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积极导向等基本功能。通过 评价不仅要鉴定出教师与学生的差距,更要从差距中去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发掘出适合 评价对象发展的方法,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表现,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求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课堂教学活动的总结,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生长点、向导和动力, 应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

2.评价内容:从传统的智育评价到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的转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5]。因 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建立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 、态度、情感、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的综合评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内容体系应包括学 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学生人格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评价方法:从标准化测验到多元评价方法应用的转换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应强调评价方法的弹性,强调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往将 学生考试测验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虽然讲求了科学性和客观性,但面对丰富的课 堂教学而言,有些可以量化,有些不可量化,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方法,教师的态度 和情感等,强行量化就会使丰富的教学活动僵死化、简单化和表面化,丢失了教育中最 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因此,应加强质性评价,更多地采取行为观察、学生成长记录袋、 表现性评价、情景测验、真实性评价等方法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充分发挥每种评价方法的特点和优势[6]。另外,基于对课堂教学质量丰富内涵的 认识,不 刻意追求实证化评价方式及评价的客观与精确,主张将人文化与实证化评价方式结合,定量 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主张采用多种方法搜集教学活动信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应具有 立体层次性和全方位性,同时要对各种量化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要简明可行,追求评 价的有效性,防止形式化[7]。

4.评价主体:从评价主体的单一到评价的全员参与的转换

在评价主体上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注重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 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应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领导、同行、学生、家 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注重评价过程的全员参与性,实施多主体评价,评价双方应崇尚民 主、平等,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协商评价目标、方案与计划。鼓励被评价者对评价的 主体性参与,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畅通多方面信息反馈的渠道,使课堂教学评价真正成为 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这也是现代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5.评价过程:从注重结果向重视过程与反馈调节发展的转换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评价中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倾向,要把评价对象当前 的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变为多次性评价。这种评价要求不仅 关注结果评价,更重视过程评价,将评价变成教育、指导和改进的过程;不仅有横向评价, 而且 也有纵向的连贯性动态发展的评价,从而使评价从封闭走向开放,真正成为促进师生发展、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教育方式。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应重视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 汉尼(W.Haney,1991)认为,评价可以通过使人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显著效果,从而促进学习 。他引用桑代克的效果率来说明这一点——人们看到自己努力学习的效果就会增强其学习行 为 [1]。及时反馈也有利于评价主客体合理、正确地进行调节,肯定取得的成绩、分 析存在的问题,并想出对策及时解决,保证评价的教育性[8]。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的是更加关注 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 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坚信,新课程理念将引导课堂教学评价逐渐向科 学、高效的轨道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向葵,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6~292.

[2]田会水,孔剑.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与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6(7).

[3]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估理念及原则[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4]徐超富,蒋冀骋.论大众化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之多元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 报,2005(1).

[5]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01~202.

[6]余林.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

[7]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1).

[8]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61.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反思 新课程改革 评价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