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再构

近年来, 伴随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许多国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方面采取了不少新的措施。虽然不同的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呈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或趋势。了解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变化趋势, 不仅可以为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国际比较的视野,而且还有助于吸取他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一个全球关注的文化命题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改革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发达国家的英国、澳大利亚、日本, 到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 无不把重点放在建立覆盖全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上。早在1909 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首任主席、原MIT 校长普里切特(Hey S. Pricheter) 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所有高校,无论是靠政府资助还是接受私人捐助的高校, 都是公共服务机构。公众有权了解它们在管理和发展方面的事实, 包括财务和教育方面的事实。”这是对现代高等教育公共问责原则最清晰的表述,而随后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发起的“院校调查”运动,则对现代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不再是只做学术研究,远离社会人群的神圣之地,公共社会责任也是高校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社会文化的发展,让高校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又通过人才培养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因此,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运动在美国兴起,之后迅速影响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伴随着多元文化的互相交流,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领域的问题,它对未来国家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已经成为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质量保证已经变成一个全球关注的文化命题,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探索和借鉴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力求为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保证体系和得以快速发展的国际性平台。

二、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

1.以质量换自治,加强高校自身质量保证机制的建设

我国一直遵循着“中央集权”式的高等教育管理传统,以便于促使高等教育为政府的政治利益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教育事业都由国家教育部统一控制。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看,虽然除政府以外,高校、市场和社会的力量都已逐步参与到质量保障中来,但中央政府始终把握着质量保障的绝对影响力,使质量保障的重心过于向中央政府一级倾斜。高校内部建立质量过程管理,以自我监督为主,评估机构、政府等外部机构对内部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为辅,这种质量保证格局已成为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领域的共识。“内为主、外为辅”的质量保证模式,有利于形成大学在合理限度内维护其自主权和学术自由。高校应该加强自身质量保证机制,以质量换自治,在政府、市场和高校之间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2.构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质量保证体系

高等教育的发展最终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全体的发展, 不是个别的发展,也不是平均发展,并且发展的状况要有一定的标准。学生发展是高等教育是根本,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升的根基则在于教师发展,而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优秀的、为社会认可的毕业生。一流大学比拼的不应该仅是SCI的数量或其引用率,而应该是毕业生质量,即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水平。在构建科学合理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学生、教师为本,另一方面,又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人才的培养

有关高等教育评估人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人力资源建设, 二是高等院校自身的评估人力资源建设。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人力资源建设方面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缺少专业性的,独立的评估机构和相关的专业人才,评估人员主要是各高校专家进行兼职,没有进行过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评估方面的训练。因此,不论是外部评估体系还是内部评估体系,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质量评估专业队伍是当务之急。

三、结语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质量保证体系的改革和构建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国外成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参照,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间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交流与合作,合理借鉴和吸收好的做法与经验,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构建成一个开放的体系。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开展质量保证框架的国际交流与互认,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认证制度,质量保证标准,使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既具有我国特色、又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从而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我们的工作也应该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推荐访问:质量保证 中国高等教育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