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创新之路

近年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直都是教育界议论的热点,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创新”应体现两个最基本的特性:新颖性和价值性。新颖性表现在成果不墨守陈规而独树一帜,价值性则反映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提倡启发学生把静态知识和动态思考相结合,把“学”和“习”相结合,鼓励他们用眼睛看,用大脑判断,用心选择,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灵感 。

当然,培养创新能力不是拔苗助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实践经验,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环境下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其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因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为学生铺设创新之路。

复旦大学将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贯穿教学全过程,建立了“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上海交通大学提倡以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多环节的实践创新“一体化”机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贯彻“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方法,确保学生实践活动;东华大学则构建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在“小班化、导师制”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

《计算机教育》始终关注计算机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成果。本期专题中,我们特邀上海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同行撰文,展示他们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杰出成果,以促进教育工作者的深入交流,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

推荐访问:之路 通往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