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

【摘要】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构成严峻的考验。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对增强民族意识、保持民族文化自觉、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从容应对全球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 大学生 民族精神 民族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全方位、多层面、多领域的态势向世界各个角落蔓延,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构成了严峻考验和挑战。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树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立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保持高度民族文化自觉,促进其自我成长成才,从容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举措。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国家民族意识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虽然拓宽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了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但随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也逐渐呈现出越来越隐蔽和复杂的发展态势。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少社会经验,鉴别力不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可塑性强,其国家民族意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角、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以生产和贸易为基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所以,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一种复杂的世界性社会思潮,其现象与本质并非完全一致。它从产生之日起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相伴随。在东西方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之下,大学生有可能对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和嫌弃。

第二,经济全球化带来价值观的转移和文化霸权。经济全球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类文化激荡交融的历史进程。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多种多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西方发达国家强调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和霸权意识,推行全球文化一体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青年学生容易迷失在众多的文化价值观念中,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产生质疑。

第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部分大学生对此不仅没有深入了解,反而很肤浅地对自己民族、国家的发展现状表现出急躁、不满,甚至鄙视的情绪。而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水平以及丰富的文化却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依赖。

第四,全球性问题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战争频繁、恐怖主义活动不断升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人们期待着能有一种“普世伦理”、“全球意识”来拯救人类于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之中。大学生们怀着美好的愿望,但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抛出的理论观点却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盲目跟风,逐渐淡化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民族精神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国家民族意识的重要举措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鼓舞和激励大学生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民族精神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民族意识,保持民族文化自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方略。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有意识地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青少年进行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灌输。因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是我们以清醒的头脑来认识、参与、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同时,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际眼光,使他们从人的全面解放出发,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二,民族精神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完成新时期重大历史使命的力量源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涤荡、各国利益冲突此起彼伏。如何在交流对话中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更需要民族精神作为其内在的精神动力,以推动其勇敢承担和出色完成使命。

第三,民族精神教育是顺应国际大趋势和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体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出现一种新趋势,即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注重放眼世界,吸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各地区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在消化、吸收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塑本国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事实证明,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越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该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就越大。这种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共同意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

第四,民族精神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文化心理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形势下,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更加重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更加注重自己的国际形象。中国人正以开放的心态、解放的思想来对待外来文化,努力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有利于激励中华儿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广阔的胸怀、健康的心态以及清醒的头脑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措施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同时,更需要遵循高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性原则,即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育人工作渗透到管理、服务中去,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去开展,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网络体系。

第一,提高对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以它们来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肩负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重任的高等院校,应当紧紧围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优秀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来确立教育内容,提高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青年大学生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二,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可贵的民族精神已深深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从先秦儒家提出的“修齐治平”、“德治”和“仁政”,到宋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近代仁人志士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报国、兴国,一直被视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坚强的精神脊梁,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走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离开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根”而没有了生命和活力。

第三,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融于形象生动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利用好校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舆论媒体的宣传功能,大力宣传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推介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郁氛围。通过寓教于乐的丰富形式,激发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精神产生多层次、多形式、多方面的影响。

第四,要践履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强调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社会实践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锻炼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把教育基地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第二课堂。其次,要组织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参加“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各种志愿公益活动等,强化学生爱国、爱社会的高尚品德,促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受到启发。(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

推荐访问:探析 全球化 民族精神 视野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