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考察

民生问题是一个与政党相关联的政治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与个体的人相关的民生问题不但连接着民心,而且还连接着党心。为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现在很重视民生,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注重以解决人民大众的民生问题为己任,始终坚持从大众的民生利益出发来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考察这一时期党的民生思想,对于更好地推动当今的民生实践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

从历史维度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思想,可发现其有着很丰富、很具体的内容。

解决土地问题,实现民生保障。党在土地革命初期就充分认识到,由于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而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最大的民生保障是土地,所以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就是旧中国最大民生问题的解决。旧中国土地高度集中于地主与富农阶层,当时地主和富农人数仅占总人口的10%,但他们占有的土地却超过全国的70%,而贫雇农人数占总人口的70%,但他们占有的土地不到全国的10%。在这样的情况下党提出,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夺取豪强地主手中占有的多余土地来解决贫苦农民的生计问题,是土地革命时期首要和最迫切的民生问题。毛泽东同志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强调,为了适应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应该将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作为最彻底地消灭封建制度的一种方法。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一重要民生思想指导下,从全面内战爆发开始截至1947年2月,全国大约有2/3的解放区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实现了广大农民的民生保障。

发展工商业,改善军民生活。早在湖南与江西边界根据地初建期,党在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时,就把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原因之一,要求边界根据地党的组织重视经济问题,以大力发展工商业来应对根据地可能会遇到的物质困难。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把发展工商业确立为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并且提出,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新式的工业,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搞好根据地的工业建设十分重要。因此,发展工业成了当时党和政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根据地政府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提出了“有计划地健全公营工业,提高产量和质量,保证公用布匹、纸张、煤油和肥皂的自给”的方针。根据地的工业发展了,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根据地的物资紧缺问题、满足了广大军民的生产与生活需要,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军民抗战。

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吃饭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粮食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要满足根据地广大军民对粮食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党始终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糧食产量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早在建立湖南与江西边界根据地时,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在边界根据地,党巩固军事根据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储备充足的粮食。他号召边区军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军民吃饭穿衣问题。《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指出:民生主义不仅仅是有衣有食,还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改良生活。通过广大军民的持续努力,根据地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解放战争期间,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指引下,各解放区通过减租减息充分调动起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升了粮食和日用必需品的生产能力,有效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民生目标。

发展文化教育,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中华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在体现民生思想的文化教育方针贯彻过程中,党强调要改革教学的内容,取消反动和封建性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能够真正让民众享受文明幸福的新教学内容。教育方面民生思想的倡导,有效地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也为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重视卫生防疫,保障军民健康。由于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卫生防疫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中國共产党始终把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卫生防疫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对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革命部队和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出:对人民卫生防疫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把人民卫生防疫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摆到根据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针对根据地经济条件差、群众卫生文明意识不强的实际,特别重视对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并且强调对各种疾病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的医疗预防工作方针。当时卓有成效的卫生防疫工作,较好地预防、治疗、控制和消灭了危害根据地和解放区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维护了稳定大局,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

实施社会救济,实现社会稳定。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高级领导较早就认识到社会救助对于实现民生的重要意义,并且认为抗日根据地有许多灾民、难民、失业者和半失业者需要救助。1937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以调节粮食、救济失业、赈济灾荒作为改良人民生活的重要措施。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社会救助思想有了更深入的发展。1946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人民有免于经济上偏枯与贫困的权利。”为了有效改善解放区人民的生活,救济饥民和难民,边区政府采取了救济灾荒、扶养老弱贫困等一系列措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民生思想的历史特点

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坐标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时代性。人民实现民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要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列强瓜分,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重压,使中国人民基本丧失了实现民生的权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在分析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现状后,认识到了带领广大民众实现民生的艰巨性,并且明确指出,只有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统一与民主独立,才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民众改善民生。为了使党的民生思想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基础上明显升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革命的民生主义”概念,并将其目标定位为“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享有经济幸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围绕着让穷苦民众享受经济幸福的革命目标来开展民生,在根据地制定和执行能有效维护民生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政策、税收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卫生健康政策等,使党的民生思想打上了显著的时代烙印,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人民性。为人民谋福利,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人民至上是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一根红线。党认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享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党实现民生目标的根本所在。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民生探索和民生实践过程中,党把为人民谋利益确立为自己的唯一宗旨。毛泽东同志強调,改善民生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共产党员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同时,人民性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灵魂,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理念。无论是大公无私、为民分忧的情怀,还是扎根于人民、关心群众生活的作风,都始终紧扣了人民性这个核心,这就响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究竟“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实践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在具体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推进民族解放的同时,竭尽全力改善根据地老百姓的民生。在贯彻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过程中,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凡涉及与民生有关联的共产国际领导决断,都尽可能地根据国情坚持了社会实践检验标准,对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民生思想予以修改或抛弃。党在实践中所倡导的农民运动,通过平分土地,充分强化了广大农民的民生保障,使农村革命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得以改变。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毛泽东同志号召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打败敌人的关键举措,取得了克敌制胜的良好效果。同时,党还以实践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在实践中检验民生保障、民生改善的成效。所以说,实践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创新性。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体系充满了创造性,其民生思想也不例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以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作为民生思想的历史渊源,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当时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作为理论根据的马克思民生思想和作为现实参考的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大胆进行创新,有效地解决了当时最突出的民生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生思想,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民生发展之路。在土地革命时期,党通过屯田运动,清算了地主和富农中占有的多余土地,彻底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卫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寇,党以创新的思路将原先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整为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并推出了军队与中央机关精兵简政的政策和军民屯田政策,有效地增强了根据地的战斗力,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一系列的民生思路创新,不仅使根据地广大人民的民生得到极大改善,而且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保障。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民生思想的现实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实践上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当今中国民生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生问题的实质就是人民群众根本的利益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不断深入发展中,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用28年的时间,立足人民群众的民生境况,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了民族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群众翻身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并为逐步改善与发展民生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资料日益丰富,民生由之前重“温饱”的阶段发展为对“如何更好生活”的需求。当前民生问题聚焦于就业、健康、教育、住房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些都是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所以,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仔细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不断将人民群众的民生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就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看作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提高或是降低,与产品的丰富程度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因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对收入分配起着最终决定的“硬约束”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一种崭新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它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相对峙,并最终替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成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人民群众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经济建设乃是其他各项活动的中心,有了吃穿用,才能什么都活跃了,一切都好办了。针对新民主主义时期各个阶段具体任务的不同,中国共产党采取不同的经济措施,由解放生产力到发展生产力,终于逐步地、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这就给了当代的民生发展一个重要启示:党在新的时期,将民生的改善与民生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为民生的改善创造前提,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只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才能解決好社会存在的薄弱环节,妥善处理各个阶层的民生利益关系。也就是说,不通过发展将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做好,改善民生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不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发展,就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轨道。

借鉴古今中外的民生理论时,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生思想是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国复杂的具体国情提出来的。党制定的各项民生政策,都是参考其他国家和政党的民生政策、针对本国人民的具体民生需求制定的最佳民生政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灵活运用。这就给予我们两个视角的启发:其一,能够产生良好实际效果的民生思想和民生政策,往往都是学习和借鉴多种民生理论、经过自身的实践探索才得以形成的。所以,学习、借鉴外部的民生理论,重视内部的民生实践探索,是完善民生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其二,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些民生思想和许多民生政策,对我们今天完善民生思想、推进民生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也就是说,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决民生问题采取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值得我们将其运用到当前的民生建设中去。

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将统筹兼顾作为重要的策略方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将革命、民主与民生问题统筹起来思考。一方面,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战争中,通过革命来推翻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另一方面,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主得民生”,“以民生促民主”。这给当今的民生工作一个有益的启示:民生所涉及的民众是多维的,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的人民群众。他们存在着社会地位、职业身份与城乡区域等方面的差别。由此,他们对民生的需求是不同的。同时,民生问题牵涉的方面又是立体的。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它关系“民心”与“党心”、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力量。由于各个领域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其轻重缓急随着时代背景、地域环境的变化而不同,所以,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策略方针。

参考文献:

[1]吴向伟.抗战时期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3(9).

[2]宋进,仇永民.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机制[J].理论学刊,2013(2).

[3]马兵.中国共产党的民生逻辑与整体目标——基于现代性构建的分析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2(5).

[4]单孝红.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批判、继承与超越[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5).

[5]吕青.建党九十年的经验总结: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J].青海社会科学,2011(3).

[6]王健.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求实,2010(1).

[7]刘义程,曾敏.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功杭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 民生 考察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