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各项改革协调配套和系统集成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为过去五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经验,并写入了新修改的党章;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遵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各项改革的协调配套、系统集成,是实现未来各个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举措。

关键词:深化改革协调配套系统集成

作者简介:

郑新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为过去五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经验,并写入了新修改的党章;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遵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各项改革的协调配套、系统集成,是实现未来各个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举措。

一、六大改革必须始终围绕一个总目标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六大改革,要求每一项改革必须始终围绕改革总目标,使之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立这样一个总目标,是基于改革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提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所做出的正确选择,符合全国13亿人民的共同利益。國内外的大量事实证明,唯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尽快摆脱贫困,使广大人民尽快过上小康和富足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首先是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客观实际出发,从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出发,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同时构建与物质基础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及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因此,我们进行的改革,必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六大改革做出的全面部署,都围绕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目标。在改革实践中,无论是哪一方面、哪一地方的改革,都不可偏离这一总目标。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增强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作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将进一步激发增长的活力,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的“中国梦”变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魅力必将进一步彰显于世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把制度优势转变为国家管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是为每一个人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的法制环境的需要,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落实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制度优势才能得以发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十分丰富:在治理方式上,应当包括国家管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各方共治等,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元化、多层次的完整高效的治理体系;在实现途径上,应通过经济市场化、社会法制化、政治民主化、权利透明化和监督制约机制化等,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和水平;在治理主体上,应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智库等的作用,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形成治理的合力;在治理手段上,要广泛运用信息网络和智能化平台,建立统一指挥、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信息反馈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六大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各方面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制度,通过系统集成,形成科学严密、完整高效、运转灵活的国家治理制度和体制机制,从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二、六大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六大改革覆盖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是一项结构复杂、关联紧密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各项改革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只有协调配套、同步推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统揽全局,周密部署,精准对接,注重实效,我们就一定能夺取全面深化改革的胜利。

经济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其他各项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构建强大的物质基础服务的。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设计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时,都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与经济体制相衔接,解决一些单靠经济体制无法解决的问题,使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如市场竞争机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市场的作用也有其盲目性,容易拉大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公正,这就需要通过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维护社会公正,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国民素质。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作为主攻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落实新发展理念。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套完整制度,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攸关社会前进的方向。方向偏了,一切皆错。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确保各项改革能够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方案,应通过各种形式听取群众的意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凝聚力的粘合剂,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创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把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努力创造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用文化和道德的强大正能量对冲市场交易滋生的拜金主义、骄奢淫逸等陋习。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积极借鉴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通过扩大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亲和力,提高对外经济合作的软实力。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器。要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改变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解决资本主义制度解决不了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把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通过公共财政支出的大体均等,实现城乡、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改变城市户籍人口与常驻人口基本权益不平等的现象。改革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使之与广大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和人口流动相适应。要通过教育的公平,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实现社会公平。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改革生态文明体制,形成治理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制度、法律和市场机制,才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尽快实现让人们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的政府承诺。要抛弃治理污染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的陈旧观念,用发展环保产业的办法来治理环境。

改革党的建设制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必须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總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改革合力。

上述六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系统工程的六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地位,各有不同功能。在制定每一项改革方案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殊性,也要考虑与其他改革的关联性,注意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衔接,使各项改革互为条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将是各项改革系统集成、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三、全面深化改革亟待突破的难点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每项改革都有一些硬骨头要啃。面对困难,特别是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迎难而上,敢于在矛盾的焦点上切一刀,不能绕着走。这就要求我们对改革中面临的每一个难题做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不同解决方案,经过反复比较,选择效益最大、损失最小的方案,果断做出决策。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改革面临的最大难点。改革以来,我们强调效率多一些,今后,应当更强调公平。当前,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收入,而是财产收入。据有关部门测算,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在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因素中占6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原因之一,在于城市住房商品化后,财富效应凸显,而农民住房按现行规定只能卖给同村人,没有真正商品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现行体制造成城乡居民住房等财产权益不平等,理应改革。另外,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允许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是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应鼓励改制发展。华为公司有17万员工,其中7万多人持股,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比例为3:1。这一股权结构和劳资分配比例,调动了员工劳动积极性,持股员工成为企业真正主人翁,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华为股权结构和分配模式的突破性意义,在于使劳动者成为股权所有者,劳资分配控制在最优比例,破解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资本榨取剩余劳动价值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个突破也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深化企业改革,让更多劳动者成为资本所有者,将成为实现提高效率、注重公平原则的重要途径。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又一难点。如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当前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城乡两个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城市的生产要素都已经市场化了,但农村的生产要素尚未市场化或尚未完全市场化。按照商品趋利性规则,它总是朝市场化程度高、价格高的地方流动,因此城乡市场之间就产生一个虹吸效应,农村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大批涌向城市,城市的要素流不进农村,成为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就是打破城乡市场之间的堰塞湖,让城市的闲置资本流入农村。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农村土地的财产权可以抵押、担保、转让,至今尚未得到落实。推动城市资本下乡,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亟待破解的课题。

此外,如何处理好公益性和盈利性文化产品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企业经营决策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等,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应总结有关方面基层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勇于攻关,从而把改革大踏步地推向前进。

四、六大改革聚焦释放发展强大新动能

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仍居世界第89位,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关键是要通过改革,把增长的潜力释放出来。而且攻克改革难关,靠单项突破已经很难,需要六大改革聚焦,对改革难题形成包抄之势。

应聚焦城乡一体化改革,释放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特色小镇建设,可形成拉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强大新动能。应发挥共产党政治优势和社会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关心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强大合力。经济体制改革应把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作为重点。文化体制应更多关注农民的基本权益,激励农民脱贫致富。社会体制应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任务。生态文明体制应找到治理农村土地面源污染的有效办法,尽快解决农村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问题。党的建设制度尤其要重视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各项改革形成合力,就能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

聚焦投资体制改革,补上公共产品供给短板。环境、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交通、信息、文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短缺,而大量资金找不到投资项目,应通过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伙伴(PPP)投资模式,把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引导到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上来。

聚焦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技术创新活力。这方面改革已经取得喜人成效,仍需加大力度,重点是解决重视程度上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一些科技创新资源集中的城市、国有企业和大学,需要通过多方面改革,打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真正使技术创新成为支撑发展的新动能。

责任编辑:沈家文

推荐访问:系统集成 协调 各项 重视 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