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学科德育的形式化倾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科德育将德育元素融入各科教学中,拓展与延伸了德育的时空,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其在学生道德成长中的价值毋庸讳言。然而,聚焦实践不难发现,不少中小学实施学科德育的现状令人堪忧,甚至存在着走过场现象,致使学科德育所蕴含的立德树人的内在意义无以彰显,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空洞说教、僵硬灌输、以管代育、机械雷同的形式主义窠臼。因此,谨防学科德育的形式化倾向,便成为推进学科德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应有之义。

学科德育不能沦为摆设。无可争辩的是,面对升学就业、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等因素,不少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投入多、见效慢”且在考核中无法用显性数字量化的学科德育工作没有给予应有重视,仅是为了应对各类检查而不得已为之,形同虚设。一些中小學虽口头上重视学科德育,但简单应付,缺乏切实行动。学科德育遭受到了“冷落”,实际地位不高,难以发挥应有之用,被“更为重要”的知识教学或升学率所挤占、取代,致使学科德育“缺席”或“退场”,逐步被边缘化,流于形式。

学科德育不能穿凿附会。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范畴,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或道德内涵。学科德育要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体现本学科的独特性或个性。然而,一些学科教师重形式不重实质,在学科教学中生搬硬套,刻意设计德育环节,追求千篇一律的德育内容,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硬性植入德育。如此,不仅使学科课堂遗失了学科特点与应有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而且也使德育缺失了灵魂,变得僵硬、苍白、牵强,致使学生一头雾水。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学科德育的无效,甚至负效也就顺理成章。

学科德育不单是学科教师的道德责任,更是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学校应增强育人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功和师德素养,让德育成为教学的新常态,趋达润物无声的道德境界,为学科德育持续涌现注入强劲的活力源泉。

推荐访问:形式化 谨防 德育 学科 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