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施方案,通过设立联合培养项目和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8-010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当前高校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高校应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长期以来,我们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然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专业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已是摆在高职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问题。

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有学生需求。通过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调查,根据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总体上可以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分为三类:1)有继续深造愿望的人,约在10%左右,这个比例可能会有所提高;2)希望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人,约在60%左右;3)具有一专多能特质和愿望的人,约在30%左右。由此可见,培养跨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是有学生需求的。

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有市场需求。通过对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的一些电子商务公司、图文公司、广告公司、建筑效果图设计公司的广泛调研,市场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主体主要是那些规模不大的私营、民营高新企业,这些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即企业创意掌握在几个人或者几个团队手里,在创意转变成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生产制作人员,目前就业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主要是兼通技术和艺术的技能型的生产制作人才。而这些正是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

从就业竞争力上分析,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具有独到的竞争优势。跨艺术专业复合型人才比普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了艺术素养的培养和实践,比艺术设计专业多了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设想能否重新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原有课程体系,引入艺术设计专业资源,发挥协同优势培养更具有竞争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复合型人才。

1 现状分析

从麦可思的调查数据表明,近三年来全国高职计算机类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偏低,在所调查的18个专业门类中,2011-2013连续三年的数据分别列倒数第3、4、3位。这些数据表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未能与产业实际需求相对接,从而造成了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又遇到就业难的问题。

对浙江地区图文公司、广告公司、建筑效果图设计等公司调研中还发现上述公司员工基本是以计算机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为主,工作流程一般是设计部门构思好样品交给生产部门来制作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负责设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负责将创意制作成作品,实际工作中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有下述问题:

理解作品困难,与设计人员沟通交流受限。一般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不开设艺术类课程,由于缺乏专门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软件制作中经常遇到设计作品理解困难, 与设计部门人员沟通设计思路不畅、合作交流困难等问题。

专业晋升渠道受限。在多媒体制作岗位工作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如果想在专业上提升到电脑艺术工程师等岗位很困难,缺少艺术设计知识就决定了计算机操作人员始终只能是处在一个软件操作的层面上。艺术素养的欠缺已成为计算机毕业生岗位升迁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作品创新性不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侧重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一般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方式,学生项目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软件的熟练操作,而不是项目本身的创意,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按部就班完成设计部门创意的作品,工作独立性不强,这在一些没有设计部门的公司计算机专业学生工作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艺术素养上得到显著提升,我们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入一系列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设立跨专业联合培养项目,让学生接受更多的艺术素养培养和实践,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方面的复合,满足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跨专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在人才模式上要进行有效、大胆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开设一系列计算机与艺术相结合课程和设立联合培养项目的形式,发挥两个专业的协同优势,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复合。紧紧围绕跨专业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理解数字艺术设计的工作流程,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依据上述原则,设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在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提出了3个联合培养项目的切入点:图像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联合授课、毕业设计联合指导、特长生联合培养。

构建以跨专业为特色的课程体系。跨专业联合培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课程,核心课程的联合授课是实现跨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桥梁。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不是单独开设一两门课就能解决的,艺术类课程的学习也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中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的一条连续的线,能将艺术知识学习渗透到今后各门专业课程中,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跨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也不是以其中一个专业教学计划为主,然后替换几门另一专业课程,这需要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符合当前企业需要的跨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增加一系列计算机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如电脑美术基础、计算机图形创意基础,电脑艺术设计与欣赏等。图像处理岗位核心课程要求与艺术设计专业联合授课,改革原有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与跨专业培养匹配的课程标准和授课模式。

开发以跨专业为特色的系列教材。完成跨专业联合培养项目教学设计和课程标准的制订是重点,也是难点。跨专业联合培养课程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课程和艺术课程叠加,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角度去学习艺术类课程所包含的个性化内容在两个专业现有教材里面都没有,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跨艺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材几乎是空白,所以在专业教材的选用上存在相当的困难,必须根据跨专业培养的进程进行相关特色教材建设,包括实训教材的建设。可在原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教材。

跨专业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教学涉及两个教学部门,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差较大,因此衡量跨专业教学模式成效需建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需成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教学质量专项评估,并制定和审核跨专业联合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跨专业联合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做到全程监控,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对方案做出动态的调整。

3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3.1 跨专业联合培养项目选择与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重点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融入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常规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是以周为单位进行编排,集中阶段性授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是学期为单位进行编排,跨专业教学要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结合两专业的情况可先从核心课程的联合授课、毕业设计和学生第二课堂进行合作,设立PhotoShop图像处理联合授课、3ds Max效果图制作联合授课、毕业设计联合指导、特长生联合培养等联合培养项目。

PhotoShop图像处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艺术设计专业在该方向上一般有广告与图文工作室、包装与装帧工作室,VI设计等工作室。可将课程分为软件操作和项目实训两部分,前一部分由计算机专业教师完成授课,后面项目实训部分授课由艺术设计教师为主,计算机教师为辅,进入相应的艺术工作室完成教学。教学中可将艺术知识点的讲解以计算机应用的案例为背景,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艺术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提高对艺术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视和兴趣。项目合作的侧重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工作室项目教学的整个流程,包括前期的项目社会调研、作品设计的思路和实现。3ds Max效果图制作项目合作的侧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艺术设计教师三维快速建模的思路和方法、材质调配、光影设置的原理等。

毕业设计联合指导项目可由两专业的教师一起给出课题供学生选择,要求两专业学生交叉组队选择课题,通过一起设计、一起制作,形成团队意识,让两专业的学生提前融入以后的工作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提前适应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过程,而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能领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思路和表达的内容,培养他们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特长生联合培养项目主要是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和外接企业项目两方面,要求两专业学生交叉组队参加科技竞赛和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融合两专业学生的优势。外接企业项目可通过工作室如计算机特长生工作室等窗口实现项目的申报和承接,由校、企双导师平时领着两专业的学生来完成此类项目,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3.2跨专业联合培养教学质量监控

在跨专业联合培养研究与实践中,加强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使联合培养的各环节处于全面受控状态,有助于不断改进和提高联合培养的质量。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学校教务处、规划督导处和两个二级学院的相关教师组成联合培养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建立联合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负责联合培养教学各环节的日常监控,主要包括教学环节标准的审核和日常教学督导。教学环节标准的审核包括跨专业联合培养方案制订的标准、跨专业课程体系审核、联合培养项目的选择、跨专业培养课程标准、工作室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标准、特长生联合培养方案等方面。

建立校、二级学院和教研室三级督导机制完成日常联合培养教学督导工作,教研室专门聘请校外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督导工作。日常教学督导采取包括听课、召开座谈会、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自查与他查相结合、集中定期监控与随机监控相结合、教学督导与学生反馈相结合等方法,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全程监控。

3.3跨专业联合培养教学质量评价

跨专业联合培养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分析和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是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关键的环节。跨专业联合培养改革的目标是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应紧紧围绕此目标,借鉴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柯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结合跨专业联合培养项目特点加以改进,用于跨专业联合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上述模型让联合培养项目从一开始就定义出可见的、可衡量的指标,这也为整个跨专业联合培养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架构,使联合培养的实施不偏离方向。在整个三级评价过程中,都要求联合培养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全程参与。其中针对艺术素养提高的要素设立相应监测点,如色彩布局、建模水平、立体构成、光影设计、材质调制、艺术创造力等,对联合培养试验班级和日常教学班级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学生作品展示是艺术设计专业通常采用的成果汇报形式,因此联合培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侧重跨专业培养课程学生成果的展示。改变过去只注重理论和上机的期末考试的做法,由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依据联合培养课程专业能力考核标准,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考核,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同时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考核,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实际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提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施方案。从2010年开始,以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联合培养项目进行了实践,实践成果说明通过设立联合培养项目,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由于学校不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相差很大,教学资源和专业特色有明显差异,可在一定区域和条件下形成一套完整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让其他相近学校共享。

参考文献:

[1] 周子立.杭州地区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复合型人才供需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9(9):34-36.

[2] 曹静.计算机专业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6):66-68.

[3] 黄曙荣,花锋,安晶.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专业“C+X”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23):106-111.

[4] 刘敏,蒋文蓉,葛晓敏.跨学科复合型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第八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与学术研讨大会论文集,2012:76-80.

[5] 张爱玲,陈向平.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14(5):28-29.

[6] 刘平.对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 .未来与发展,2013(5):76-79.

[7] 张永东.教育科学的分化与综合趋势[J].教育科学研究,1997(1).

[8] 孙惠芬.适应岗位需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J].价值工程,2011(30):280.

[9] 张晓拔.论高职院校专业交叉与融合的哲学基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4):29-31.

推荐访问:高职 跨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