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调查部分在校高师生和中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对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教学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构建了面向实践、可操作性强的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对高师生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应对信息化社会挑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师生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3-0074-03

一、引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出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等教育师范生(简称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生学完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师范教育类课程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就成为培养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主渠道。本课题在调查部分在校高师生和中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对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进行教学改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解决了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建构了面向实践、可操作性强的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

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工作更加客观、科学,加强教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调查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对曲阜师范大学、枣庄学院、济宁学院等高校的部分大三本(专)科生、研究生发放了学生问卷,对济宁一中、曲阜一中、曲阜师范大学附中等中学教师发放了教师问卷。通过对返回的有效问卷(教师319人,学生957人)进行分析发现,大约有64%的教师、86%的在校高师生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及相关课程,大多数课程的课时在50学时左右,在50~72课时的课程约占30%。被调查者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按照课程知识点分析如下:

1.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如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网络教学模式等,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掌握,学生掌握程度(少于1/3)明显低于教师。原因主要是开设课程课时相对不足,学生没有充足时间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设计教学教案,锻炼了教学技能,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2.教学媒体和应用环境。常用的教学媒体和应用环境,如多媒体投影仪、照相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使用,明显高于学生(少于1/3),其他应用环境,如微格教室和数字语音室等,教学设备维护、资源管理等,虽然大多数师生很感兴趣,但只有很少的师生能熟练使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绝大多数师生很感兴趣,但掌握的人很少,对于整合的方案,则有多于1/3的教师能够掌握其设计方法,掌握的人数明显高于学生(少于1/5),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方案的理解和提高了方案设计能力。

4.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绝大多数师生有所了解,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教师能够掌握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用课件,且明显高于学生;而应用其他软件制作课件,师生情况差不多,多于3/5的人感兴趣,如Flash和Dreamweaver;只有近1/5的人能够用其制作课件,而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的人则很少。所以应加强课件制作工具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的教学。

5.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半数以上师生有所了解,近1/3的教师掌握了网络教育资源获取与处理的方法,明显高于学生(少于1/5)。绝大多数师生对于素材的采集与处理极感兴趣,并有一定的了解,但掌握其采集与处理的方法和技能的人则很少。

三、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建构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主要从整合课程内容体系、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和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试点教学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课堂教学为72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授课时间专科生定在大二下学期,本科生定在大三下学期。

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设计并开发了以教材、配套光盘、自学网站为载体的立体化教材,使丰富的课程资源覆盖课堂内外,为学生学习提供全天候、多层次的资源支助,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

1.课程内容的选取,遵循理论够用、重在发展学生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的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材内容体系大多是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浓缩、简化而成,课程内容繁杂,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动态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内容变化日新月异。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取,除了以往教育技术所关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外,应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相衔接,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重视未来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保证课程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要便于随时更新。根据课程选取原则,从三个方面重构课程内容:基础理论、课件制作技术和教学媒体实践技能,编写了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由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1)基础理论内容选取:简化基础性的内容,如将教育技术研究与实验以及教育技术管理与评估等内容适当删减和合并,只作原则性的概述等,去掉一些陈旧的知识内容和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删除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或发展学生能力关联不大的内容,如电化教育、视听教育与教育技术的概念辨析、教育技术发展史、投影幻灯片制作等。适当增加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应用等内容,如DV、DC、MP3、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大量的拓展性资源,如相关理论内容、专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等则放在自学网站上,让学生自愿学习。

(2)课件制作技术内容选取:课件制作技术内容主要选取常用课件制作平台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并通过经典实用的教学实例阐述课件制作平台内容,删去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如PowerPoint的基本内容;增加一些较为实用的内容,如PowerPoint的外观格式设计、宏和控件及VBA的平台应用、多媒体采集与处理、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处理等;把大量的综合实例、自学教程、历届优秀学生作品等内容放到自学网站上,通过学习综合实例的设计思想,培养高师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3)教学媒体实践内容:主要介绍常规电教媒体和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训练目标和要求,教学媒体和应用环境的功能、设备构成、工作原理、设备使用、示范操作等内容均放在自学网站上,供学生课外自学。

2.根据不同专业选择适应本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面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和新的学习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选择、组织、加工课程内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并借助录像、光盘等现代教学媒体资源,选择优秀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例,有目的地进行示范、讲解与分析,增强、加深学生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使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所学学科真正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所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高师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该教学内容和策略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而且让未来教师切身感受到新的教学模式。

(1)基本理论的教学:教师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讲解最基本、最核心、最精华的知识内容,其他内容指导学生自学,对于教育类课程中学过的相关内容略去不讲,对于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通过案例化的学习,培养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策略。

同时补充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等拓展性的内容,供有兴趣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学术前沿,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应用水平。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利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如参考文献、理论应用实例、专家学术报告等,使课内教师主导与课外学生自学相结合,在自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推荐指导,自学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2)课件制作技术的教学:课堂教学不可能穷尽工具软件的所有功能。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应主要体现该工具软件最本质的特点和基本功能,并将教学设计、艺术设计及制作技术相融合的思想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典型教学实例的设计思想,让学生学会运用指定的软件完成某项任务的方法、步骤,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或小组协作设计制作、选用、修改和拼装教学软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加深学生对课件设计思想的理解,感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如自学教程、优秀教学案例、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等,通过学习选自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制作、用于不同教学目的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见多识广,结合多媒体素材处理、课件制作技术等学术讲座,摄影、DV、多媒体课件等作品比赛,把课堂内外的学习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学生可以看到课件的开发过程、学会开发工具的使用、理解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从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3)教学媒体实践技能的教学:教学媒体实践技能活动主要安排在课外,通过确定训练目标和要求,开放实验室等措施,既保证理论课教学所需学时,又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训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使用教学媒体展示理论教学内容,如幻灯机、投影机、电视机、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把教学媒体的操作使用内容融入到日常理论教学中,淡化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界线。

常规教学媒体采用课外自学与分组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如投影机、幻灯机、影碟机、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对教学媒体描述性的操作内容,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在教师课堂教学演示的基础上,观看网络课程资源中的示范操作录像,结合教师的个别指导,熟悉教学媒体的操作方法,在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分组操作练习;多媒体语音室采用课堂讲解与外语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学生了解它的基本功能及构造,在外语课听力教学时熟练其使用方法;多媒体综合教室采用课堂讲解与学生课外小组协作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讲解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组长带领下分组自学其构成和使用方法;微格教学采用示范教学与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先观看教学示范带,再选择部分学生现场录制微格教学录像,了解微格教学的一般操作方法,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在微格教学训练中加深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在随后的教育实习中,在实习教师指导下熟练操作训练。

3.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一套完整的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在考核方式上要突破单一化,实现多元化,在考核内容上要突破水平化,实现能力化,采用“表现+实践+试卷”的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

课程成绩由平时讨论与作业、实践考核(电子作品)、期末考试三部分构成。平时讨论与作业主要是通过博客完成,老师把作业以日志的形式写在博客上,内容主要是对教育技术的一些理论、观念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利用博客进行讨论和回答,教师借助网络来批改作业,并及时评价;实践考核主要是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的多媒体课件,或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某一媒体或几种媒体完成的任务,通过评价其制作过程及执行结果得出实践考核成绩;期末考试采用小论文、开(闭)卷等考试形式,评定期末考试成绩。最后三部分成绩按比例综合得出课程成绩。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坚持重过程、重技能、重效果,实现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检测和确定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使课程教学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全面。

四、结束语

几年来,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体系,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和创新评价体系的教学改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72学时)内,有效地解决了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问题,并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即利用教材、配套光盘和网络课程自学网站为主体的立体化教材,通过实例化教学和实施多种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结合丰富的课外比赛和学术讲座等课外活动把课堂内外的学习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并利用论坛、博客、留言簿和E-mail等形式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多方位交流。

这种培养模式通过试点教学及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题成果通过了山东省教学成果鉴定委员会的验收审查,由我校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评审为2007年山东省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有录,俞树煜.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40-43.

[2]王立霞,刘伟.面向数字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J].大连大学学报,2004(6):92-97.

[3]陈琳.构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112-116.

[4]梁更.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4(8):73-174.

[5]童保红,王锋.基于课程整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材开发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3(2):32-34.

推荐访问:师生 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改 培养模式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