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治理”概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转变,标志着公民在社会治理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一、什么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管理当中各种力量和主体的分工与协作的组合方式,也就是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公众等在内的多元化的主体,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他们各自发挥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格局。

“共建”指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共治”指调动各种手段。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愿望日益凸显,因此,党和政府要为人民群众参与治理创造条件。“共享”指全民共同享有治理成果。社会治理不是为了某个阶层,而是为了让所有人享受安静团结的氛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符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法理,这为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共建”是指参与主体的全民性;“共治”是指过程,是手段;“共享”是目标,为促进“共建共治”提供动力和指引。

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是以多层次、网络化、预防性为特征的社会管理。一是多层次。社会治理的内涵比社会管理更加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均有涉及,如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等。二是网络化。过去,我们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层级制,即按照政府机构设置,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市、县、乡(镇),层层传导。现在,我们强调多主体、多元力量参与,从而形成了政府专门机关和社会群众治理力量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比如基层的社区志愿者、群防群治力量、各种志愿者队伍等,以及政府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形式,让司法社工参与禁毒普法宣传、帮教等工作。三是预防性。过去,我们的社会治理更强调事中、事后的干预,现在,我们强调通过细致的工作、走访、排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通过前瞻性、预防性的工作,让不安全、不稳定事件少发生、不发生。

二、怎样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多元共治要求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群众厘清各自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范围,在法治框架内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打造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公民社会多元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理念。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不应该是全能政府,要进一步剥离政府包揽和直接从事的社会公共事务,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性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取代政府退出领域的管理。二是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社会治理创新和服务群众意识,切实完成角色转换,由权力管制型转为服务型,从单纯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转变,从单纯依赖行政管制向注重协商合作转变。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一是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机制,发挥人民調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相联动工作体系的作用,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性。发展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提高纠纷化解的权威性、公信力。二是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把维护社会稳定的关口前移,使事后处置变为源头预防,以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事件的发生。

完善社会治理领域法律保障制度。一是加强科学立法。推动社会治理地方法制建设的发展,着力解决因地方差异导致一体施行相关制度所造成的不适和缺憾。强调法律的可执行性,着力解决所制定的法律能不能符合实际的问题。二是推进严格执法。严格推进社会治理相关法律的实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社会组织坚持依法参与,社区组织要依法自治,实现依法治理与多方参与的有机统一。

增强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完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降低政府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二是借鉴某些成熟的营利性组织的管理方法,完善内部治理,保证社会组织不断稳步发展。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加强与各大企业和各种基金会的合作,同时可以适当通过自主创收取得收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四是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策略,提高社会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一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积极作好对外宣传,使公众形成主动依靠社会组织解决相关问题的习惯。二是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明确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办事机构、理事会、监事会等部门各自的职责,使各组织内部机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民主决策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同时强化组织的自律意识,提高自律水平。三是健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财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制度,以方便社会组织内部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提升居民群众参与热情。一是提升居民群众归属意识,培养参与意识。通过网络、社交圈、宣传看板等多种方式公开社区工作,加强教育宣传,使居民群众认识到社区共同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提升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引导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民主管理,重大政策制定或重大决策事项通过社区居民代表协商会议、组织听证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网站、新闻媒体等,引导居民群体广泛有序参与,提高居民群众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引导居民群众自觉参与社区管理,形成和谐互助的良好社区风气。

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一是对社区职能部门和服务机构进行科学配置和有效整合,建立一站式社区政务中心,将养老、计生、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等与居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作统一进驻社区政务中心。二是优化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拓宽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活动的渠道,完善已有的服务项目,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实现教育、医疗、养老、文体活动等基本公共服务的社区全覆盖与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服务需求。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将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保证活动开展有场所。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与社会捐赠相结合,资源整合、方式灵活、渠道多元的社区建设投入新机制,为老社区落实活动场所和配套设施。三是推行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实现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资源共享,促进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推荐访问:共建 格局 治理 共享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