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科学中尖端的课题,是思维诸多因素优化的结合。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不为习惯思维定势所囿,勇于探索,富于联想、想象,敢于怀疑、假设、幻想,追求尽可能独特的设想,力求超越前人。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还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

在新课程实施的全面背景下,探究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现状,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这是一个世纪性的话题。对于此课题,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学习,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创造性思维仍是一个至今众说纷纭、尚未获得公认定义的概念。总体来说,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1.将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联系起来。创造性思维总是在人产生了进行某种创造活动的动机和欲望之后发生的,但这并不说明创造活动中的思维就完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活动当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或者可以说主要是运用创造性思维,但同时也离不开再现性思维。

2.关注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表现,但同样不应该理解为仅仅局限于少数创造发明者身上所具有的思维形态,它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有全无的思维品质。即以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来说,在他们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其思维便具有独创性的特点。

3.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思维的创造性即寓于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运动之中。非逻辑思维,是指在严格意义上的抽象逻辑思维之外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主要包括了想象、幻想、联想、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形式。

4.创造性思维是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统一。所谓纵向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中,按照有顺序、可预测、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方式,我们平常生活、学习中大都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所谓横向思维,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或学科)的事物、事实、知识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它不一定是有顺序的,同时也不能预测,不受范式的约束。横向思维不同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它试图从别的方面、方向入手,其广度大大增加,有可能从其他领域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因此,横向思维已成为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紧迫性

语文教学活动具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优越条件,但当前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状况。如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的后果是造成机械地死记硬背,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打掉了,使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了“机器人”,限制甚至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分强调写作技巧训练的后果则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丧失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观察力与想象力。由于“灵气”是指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和具有创意;而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前提。这就表明,当前语文教育是在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扼杀创新人材——这正是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尽管自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以后,由于强调要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已日益引起学校校长和老师们的重视,使上述状况逐渐有所改变,但是,从我国语文教育界的总体上看,对上述根本问题只能说有了一定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进行改革,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因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基础

首先是心理学基础。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说是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也不例外。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学阐释是实践的基础。从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学定义及其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是可以实施的。

其次是思维科学基础。思维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出现是在1984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从语文学科来讲,儿童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既服从于整体的思维发展的规律,同时又表现出语文学科思维发展的一些特点。认真地研究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规律,使其符合于这个规律,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育或思维训练。

再次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从学习理论角度论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建构主义创始人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这也就将学习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紧紧结合在了一起。

最后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文不同于数理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目前研究中出现的新动向

1.优化教学措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优化教学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解放了他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实践,开辟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渠道。

2.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衔接,以激起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如此,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造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经过链接现实生活的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手段。语文课堂教学,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能延伸和扩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探索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法得以顺利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实际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整体环境,从而达到促进新课程标准实施、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

[2]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吴格明.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高伟

推荐访问:论语 创造性思维 文教 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