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任务处理模式下有稿同传教学模型实证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文章基于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译员在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四种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实验中的口译表现,讨论文稿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给出了模型介入下优化有稿同传课堂教学的方法,以此构建满足口译市场人才需求的有稿同传教学模型。

关键词:认知负荷模型;实证研究;有稿同传;无稿同传;有稿同传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7-0035-03

Abstract: Based on Gile"s Effort Model,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the text in the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with Text (SIT) and provide a model-driven approach of SIT teaching model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terpreters"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in the four scenarios of SIT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without Text with time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an empirical study. The SIT teaching model elaborates teaching phrases, the connection of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quality modules and SIT training methods in the specific scenarios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SIT and promote interaction of interpr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the purpose of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of the interpreting market.

Keywords: Effort model; empirical study;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with text (SIT);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without text; SIT teaching model

一、概述

有稿同传是指译员在事先获得发言人原语稿件的情况下,用译入语组织好原稿翻译,并以此为参照进行的同声传译[1]。由此可见,有稿同传有利于减轻译员短时记忆负荷,克服由语言理解带来的信息处理障碍。但实际上因为准备时间过短,缺乏必要的有稿同传训练,译员精力被阅读和视觉干扰过多消耗,从而导致同传质量不升反降的情况屡见不鲜。当前以Jean Herbert、Daniel Gile和Sylvie Lambert等为代表的同声传译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的势态[2],但其研究对象多为英语-德语-法语翻译,对于英汉、汉英同声传译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国内对同声传译的研究还处于对国外研究模式的借鉴阶段,主要分为技巧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和行业分析四个方面[3],对于文稿之于同声传译的作用研究甚少。与此同时,文稿在同声传译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当今国际会议中约90%的发言都是按照发言稿或发言提纲进行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文稿,协调好译员的精力分配,对于提高口译质量至关重要。

二、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

20 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Gile提出了著名的“认知负荷模型”,并推导出有稿和无稿两种情境下同声传译的多任务处理模式。Gile认为在无稿同传中(即一般情况下的同声传译,这一术语只用于和有稿同传及视译对比时使用,以示区别)译员精力分配到四个方面,即SI without Text = L(听力加工)+M(短时记忆力储存)+P(译语产出)+C(综合协调能力)[4]169。在有稿同传中,因为译员手中有文稿,译员不需要在记忆上分配精力,此时听力和记忆力转化成了阅读能力(R),故有稿同传的精力分配模型为 SI with Text(SI+T)= R+P+C[4]183。多任务处理模式认为,口译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是译员处理各项任务所需的能力总和必须小于或等于各项任务的总体处理能力,译员需要分配精力的任务越多,信息处理和译语产出的压力就越大。

随着口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SI+T=R+P+C只是处于理论阶段的理想化模型。有稿同传实践中译员拿到文稿的时间从口译活动开始前几周到口译开始前几分钟不等,甚至口译活动开始后,也就是说,译员要在不熟悉,甚至在还没看完文稿的情况下就开始翻译,听和记忆这两项任务依然存在。如果译员还需要在不熟悉的文稿中找到相应内容,那么就又多加入视觉干扰(V)一项,此时精力分配模型应为SI+T=L+M+P+C+R+V。译员的这种认知处理能力接近饱和的状态会引起口译中重大的误译、漏译。

三、有稿同传教学模型实验

(一)实验说明

1. 实验目的

该实验拟建立一个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有稿同传模型,与无稿同传质量进行对比,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有稿同传中文稿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还是有助于同传表现?(2)阻碍或帮助的原因是什么?(3)译员在不同时间节点使用文稿的策略是什么?并在此实验结果基础上讨论有稿同传中文稿的使用策略,建立科学系统的有稿同传教学模型,提高同声传译质量。

2. 實验对象

该实验研究对象均有同声传译学习或工作背景,包括职业同传译员、MTI口译方向研究生、英语专业大三、大四学习过同声传译课程或接受过同声传译训练的学生,一共100名,其中女性54名,男性46名。测试者每20人一组,共分为5组,每组测试者只参与以下5种场景(有稿同传的4种情境和无稿同传)中的一种进行测试。其专业背景、参与度与男女比例保证了该实验结果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3. 实验语料

实验语料选用同一发言人同一主题的演讲。一篇是《奥巴马在莫斯科新经济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的演讲,分为时长为11分钟、11分钟和12分钟三部分,标记为语料I、Ⅱ、III。另一篇为《梦想与责任——奥巴马对美国学生的全国讲话》的演讲,分为时长为11分钟和12分钟两部分,标记为语料IV、V。根据Flesch Reading Ease计算公式,这两篇实验语料的难易程度分别为62分和63分,在Flesch易读度数值参照表中属于标准难度。由此可见,实验语料的相关度、测试片段的易读度以及测试片段的时长均保证了实验数据的有效性。

4. 实验方法及步骤

实验地点为同声传译实验室。试验设计了五个接收文本的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理想”场景,即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周前就拿到发言稿。试验中译员在测试前3天拿到文稿。第二个场景——“正常”场景,即发言前15-30分钟拿到文稿。试验中译员在测试前20分钟拿到文稿。第三个场景——“仓促”场景,即在发言前10分钟内拿到文稿。测试中译员提前10分钟拿到文稿。第四个场景——“紧急”场景,即在发言人已经开始演讲后拿到文稿。无稿同传做为第五个场景最后进行。

测试分五轮进行。第一轮中第一组到第五组测试者被分配到I-V语料片段;第二轮中第一组到第五组测试者被分配到II-I语料片段,第三轮中第一组到第五组测试者被分配到III-II语料片段,以此类推。

试验过程全程录音。测试者的口译表现由两名资深CATTI口译评委按照蔡小红的口译评估公式,即口译质量=信息忠实度*50%+语言表达准确度*15%+语流发布质量*15%+策略运用效度*20%进行评分[5]。口译质量评估的结果通过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本实验不考虑发言人脱离原稿或突然加快语速的情况。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1显示出,第一,在五个场景下,个人最高分出现在场景一中(理想型),最低分出现在场景四中(紧急型),其中场景一均分最高,场景四均分最低,第三和第五场景的得分相当。这非常清楚地表明:1. 在“理想”的文稿准备时间里译员的表现最好,此时文稿的发挥着积极作用。2. 在“紧急”情况下,有文稿的帮助还不如无稿同传的表现,此时文稿的制约作用突显。3. “仓促”情景下和无稿同传的表现持平,这说明文稿的作用在这两种情景下变得很模糊,但同时也说明若能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文稿,可以提升“仓促”情景下的同传质量。

第二,从难度系数来看。难度系数反映的是试题的难易程度,难度系数越大,得分越高,难度越小;反之亦然。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难度最小的是第一场景,难度最大的是第四场景(甚至大于无稿同传),这表明如果有充分时间准备,口译难度就会降低,而在口译开始后才拿到文稿这一“紧急”场景中,任务增加,译员精力分配难度加大,精力分配临界饱和。与此同时,这组数据还传递出这一信息:在“紧急”情况下,文稿使用的难度非常大,如果弃用反而会使任务难度降低。

第三、从标准偏差来看。标准偏差是一种量度数据分布的分散程度之标准,用以衡量数据值偏离算数平均值的程度。也就是说,标准偏差越小,这些数值偏离平均数值就越少,各样本的数值差距就越小,反之亦然。根据试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场景一和场景五(无稿同传中)的标准偏差相差无几,这说明在这两种情景下译员对文稿的处理方式较一致:场景一中都能充分准备,文稿的积极作用明显;场景五中尽管没有稿件的帮助,译员对这种工作方式非常熟悉,精力分配处理得当,各人表现与平均表现差别不大。2. 标准偏差值最大的为场景三,这表明在这种情景下,译员口译质量与平均值差异显著,口译表现差别大。3. 结合平均得分,场景二明显高于场景三,这充分说明了在“正常”和“仓促”情景下,准备文稿时间的长短和文稿的熟练程度对口译质量影响很大,在这两种情景下文稿的使用策略尤为重要。

(三)实验结论

通过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文稿在有稿同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优势充分体现在场景一的各项数据以及场景一与其他四个场景的平均得分和难度系数的对比上。总体来说,文稿的优势体现在心理和工作负荷两个方面。首先,从心理上来说,译员提前快速浏览文稿,并在同传工作时意识到文稿在手头可以提供帮助,这可以大大降低焦虑感。其次,文稿可以帮助减少听解负荷。

2. 文稿同时也起到消极作用,制约译员在同声传译中的表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沒有充分时间的情况下,如试验中的场景四,文稿在听觉上、视觉上都会成为信息接受的障碍,干扰译员对信息进行重组输出。其次,在英汉同声传译中,书面英语比口语更难理解。当译员把过多精力分配到阅读上,就容易被限制在文稿里的书面语的句法结构中,造成字面翻译,产出的译语不及无稿同传时的通顺和自然[4]185。再次,文稿会影响译语的产出。一旦有文稿在手,译员通常会觉得有义务用更标准的译入语翻译文本中的每个细节,这样译员将在产出负荷中分配更多的精力,从而减少在理解、流畅度和协调方面的关注。

3. 基于文稿对于有稿同传质量的重大影响,如何使用文稿,探索合适的训练方法,在不同场景下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和具体方法是有稿同传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有稿同传教学模型

鉴于文稿在同声传译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按照高等学校口译人才培养要求,本文试图探索出模型介入下的有稿同传课堂教学方法, 包括三个不同阶段的教学模型。

第一阶段(语言模块)视译训练,包括语言理解和技能训练。语言理解强调在实践语言环境用最短的时间查询有效信息的能力,包括扫描和略读两个基本技巧。技能训练主要体现在扩大视幅、顺句驱动和类意群断句。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旨在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增强同声传译敏锐度。

第二阶段(信息模块)文稿使用策略训练。在第一种场景中,备稿时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按重要性递减):(1)复杂句法(2)习惯表达法(3)俗语、谚语和引文。在第二种场景中,译员的第一要务就是抓住发言稿的大意,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发言人的演讲意图,所以译员应首先浏览全文,运用视译技巧查询有效信息,所以此时文稿使用应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按重要性递减),(1)主要内容、(2)复杂句法(3)习惯表达法(4)俗语、谚语和引文。在场景三和场景四中主要运用精力分配策略。由于时间很有限,译员可能无法浏览完文稿,此时了解发言人的态度、观点和立场是最核心的任务。译员可以一边浏览一边用笔在原文稿上做笔记,圈出或用下划线标明每段,尤其是首段和结束段的中心词,以及它们所反映出的发言人的态度和观点。第四种场景中最好的策略就是忽视文稿,集中精力在无稿同传的环节反而会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

第三阶段(质量模块)主要进行质量评估。国内现有的口译教学通常只注重理想状况下学生的口译表现,而忽视口译市场上各种复杂因素对口译质量的影响。有稿同传教学模型的质量评估包括两方面,质量评定(他人对译员口译质量的评定)和过程评估(译员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6]。质量评定旨在提高译语质量,而过程评估能让译员了解其口译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认知负荷。通过这两个渠道,口译教学与实践能最大限度地接轨,增强口译教学的针对性,从整体上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近些年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在中国发展迅速,同声传译教学是高校口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有稿同传教学模型,细化教学阶段,讨论文稿使用方法,并设置不同场景,把课堂训练情景化,可以引导学生从口译实践中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这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同声传译水平,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专业化口译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陈雪梅,陈丽莉.同传技能:探索同传过程[J].中国科技翻译, 2004(8).

[3]雷静.国内同声传译研究现状及教学模式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1).

[4]Gile,Dnaiel. Basie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Training[M].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5]蔡小紅.口译评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6]张威.口译质量评估:以服务对象为依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推荐访问:模型 实证研究 教学 同传 模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