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教法,提高思维能力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必要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如何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营造“问题”呢?下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学习的主体将以怎样的态度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可以是一组漫画、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组材料、一个小品,总之只要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就能产生好情境。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的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问题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老师要在熟知“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现象,产生困惑,引发思考。情景的创设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仅仅是第一步,是前提。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还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质量如何,教师度要给予鼓励,精心呵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不能求全责备。但老师要紧扣教学目标有所选择的作重点分析。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要紧扣教材,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老师要以实事求是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出说明。而对富有价值的观点,老师要因势利导,充分肯定,不断深入,予以发挥和完善。如通过学生互相提问、互相回答或小组辩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創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尤其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索精神。

如我在一国两制的教学中,分析台湾问题时,我与同学们一起剖析了蔡英文“去中国化”的实质和危害性,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都达成了共识,然而,有个学生沉着地亮出了异议:“我们为什么不能象印尼的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呢?”,一石击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同学的议论。这时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我又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同学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令学生心悦诚服。这位同学的思维得到了鼓励,从此他对政治课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也经常提出一些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发展。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训练过程,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依法治国”的教学时,我通过“人治”与“法治”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意识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情景,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教材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解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去归纳、去领悟,使学生成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人。一个问题解决后,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个方法有无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我请一男一女两学生表演小品《卖鞋》,[内容概述:老板遣返败绩的让女顾客花300元钱买了一双鞋,结果穿了三天就脱胶了,并拐了脚,女顾客要求调换鞋子或退货,老板坚决不同意]。在学生的笑声中,我提出两个问题:1、女顾客该怎么办?请你帮她出主意。2、鞋店老板这样做错在哪里?通过这种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训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 材料一: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增长有5%—20%是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的,20世纪70年代则上升到60%,20世纪80年代后则达到80%。

材料二: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同时也由于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使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黄金时代”。问:

(1)这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事实?

(2)这两则材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启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实现知识的引申和知行的统一。当然教师要把握四点:一要真正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二要知道怎么做才能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达到"最近发展区";三要知道知识引申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四要注重同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总之,实施“问题意识”教学策略,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去学习。这对于实现学生主动性发展,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荐访问:教法 思维能力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