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修成说

摘 要:一所好的大学不在于它的大楼有多么宏伟,而在于这所大学里是否拥有很多优秀教师。他们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乐于奉献。但这样的教师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而成的。本文主要从修德,修学,修行三个方面探讨优秀教师的自我成长过程。

关键词:大师 修德 修学 修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C-0017-02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在于大师。夫大师者,在于品德之高、学识之大、行为之正。如沧海之灯塔,指引着人们;似智者,启迪着人们。其海一般的胸襟,令高山抑止,容万涓归流。学子渴望聆听大师传经授道,同行期望与大师共同修业,学校需要大师扬名立说,世人仰慕大师之情久矣!可见大师之于学府,如灵魂之于身躯。

然大师之大何以修成?曰:绝非天成!须于错综复杂的变幻中,厘清迷雾,坚守真心。于外者,即师者所处的客观世界,如社会环境、教育行业、校园氛围、院系、科室、某一团队;或教师所处的社区,家庭,经济状况,或人际关系等对教师职业造成的有利或干扰的因素。若能做到“外部在变,我心不变”,“大师之大”可谓半成矣。教师需日日不忘三省吾身,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忠于内心的坚守,能爱生如子,志存高远,做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正如陶行知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时时记得身上的责任感、使命感,时时刻刻督促自己修德、修学、修行。

一、修德

“德”是人应该具备的有别于动物的内在的美好的品质,是“人”“兽”之间的分水岭,是为人之根本属性。兽性发作,会猎食弱小,残杀同类,可以为所欲为,那是动物本能,出自非人类的法则,是天赋之权,是适者生存的必然结果。而人——有别于兽的物种,是有善恶,辨是非的;是分美丑,知羞耻的;是不仅满足生理物欲,更要追求精神境界的;具有怜悯同情之心,感恩爱与宽容;怀敬畏之情,持道德之标准;是渴望知识,接受教育,享受文明的物种。

(一)师者之德

师者之责,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首。道为何物?道即道德,即人类文明奉行和推崇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独具的高贵品质,如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然传道之人必身先有道,然后才能传道。师者能否在现实中坚守内心的道德追求?在与灵魂独处时,是否做到问心无愧?三尺讲台上宣扬的是真善美的道义;现实生活中,显现的是否尽是趋炎附势,真伪不辨的品行?

(二)如何修德

苏格拉底曾说:“美德即知识。”这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其追求的是一种关心人灵魂的普遍的道德真理。可见“德”需要人去修——去认识,理解,积累,践行。

“德”如何才能修来?难道只有日日读“圣贤”之书才可以吗?非也。心中若有,处处皆是。看那日出日落,花谢花开,知生命有涯,便感激日之光,恩泽万物;惜花之美,点缀世间。看那鹰击长空,便知生命的宽广与高昂。看那海燕飞旋在风雨前的大海上,便知生命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力量。看那刚出生的婴孩,便知生命需要爱与呵护。看那羔羊跪乳,燕雀反哺,便知兽且如此,何况人乎?想想学子们寒窗十载,求知若渴,日日披星戴月,案前累书九尺,青春的生命囿于斗室,所谓何求?难道不是知识与道义吗?每想到此,仁者之心,无不颤动,何况师者乎?

二、修学

常言道:“学高为师。”可见“学高”是被人们认可的为师者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然何为学高?高到什么程度?不可能每位老师都能把学问做成如苏格拉底或孔夫子。然树木之材修成正果可建屋筑舍,石猴九死一生却能化身成佛。可见修学之路充满艰险和诱惑,但唯有一个目标,成才或成佛,这是需坚守的信念。

(一)修学须精

教师在做学问时务必做到精通。这样才能对专修领域的知识熟知,进而深入理解,将其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以求达到庖丁解牛般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之境界。具体而言,教师需对所任课程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细致合理的设计,对授课对象深入的了解,能熟练运用教学手段,遵循教育规律,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清楚该课程学期授课周数、总时数,课程内容选取是否恰当,教师对该课程开设宗旨是否明了等。

以英语系开设精读课程为例。教材和章节内容的选用,主题讨论的深度与广度,词汇量与学生接受程度,教学方法的选用,单元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是否体现精读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对“听,说,读,写,译”知识与技巧传授到什么程度?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宣传如何把握?是否体现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要求学生掌握多少词汇量为适宜?建议读哪些书?读多少本?课前准备充分与否?课中时间安排合理与否?能否扮好师者角色,在组织、引领、监督、参与和辅助学生学习时是否恰如其分?能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等等问题。

(二)修学须广

身处大数据时代,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数量多如牛毛。作为高校教师,除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须精通专业理论,完成本学科教学的知识储备,精通相关学科知识理论,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方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效果,与时俱进。除此之外,还需具备基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涉猎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努力使自己成为通才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培养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务必使他们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知识,交际能力。

三、修行

为师者若有德有学却无行,仅坐而论道,实为空谈,如叶公好龙,为人不齿。行,即做,即教书育人。师者的德与学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得以体现。教师的职业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因为它能播撒阳光,传递爱心与正义,教人智慧,给人以勇气。师者的行为当符合以上特征。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在实用主义盛行之时,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做?

(一)爱岗敬业

人生必有取舍,既然做出选择,就要遵从内心的愿望。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热爱这一神圣的岗位,它使你一生都拥有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因为教师是时代的良心,手里掌握着青年人的命运,关联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所以备课务必充分,讲课务必讲出精神,批改作业务必细心,对待工作务必尽心,以求无愧于良心。

(二)热爱学生

教师与学生,永远相伴相行。热爱学生意味着心中装有学生,舍得并愿意在学生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带给他们知识为快乐,以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己任,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欣喜,因他们的无知无为费思量。能做到用包容心去谅解犯了错误的学生,用耐心去帮助遇到疑问的学生,用细心体察课堂上心不在焉的学生,用热心去救助有了困难的学生,用善心去理解总是伤害他人的学生,用童心去唤醒被现实过多束缚的学生……去爱你的学生吧,因为他们是你的孩子。

(三)胸怀天下

生为现代社会的公民,远比两千多年以前的苏格拉底幸运。我们至少不会因为宣扬自由与真理被处死,也不会如孔子满腹经纶却颠沛流离。祖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在和平安定的氛围中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的环境虽谈不上月明风清,但毕竟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引领着我们,他们在修正先前走的弯路和错误,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挑起重担,为祖国的建设和繁荣披荆斩棘。作为有良知的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不局限于一己之私,当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三尺讲台中宣扬中华之精神,传递中西文明,唤醒人类的理性与良知。在学识上充实,品行上自修,充满文化底蕴与教育精神,潜心教学研究,淡泊名利,做真正的博雅之人,胸怀天下之人。

如师者能做到以上所指,大师之实成矣。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1-114.

[2] 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189-202.

推荐访问:修成 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