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籍装帧中插图及图片的处理技巧

摘要:当今图书市场上,以图为主或图文混排的书越来越多,插图及图片的优化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插图及图片处理的各种实际问题,依据图书出版规范以及设计者多年书籍装帧设计经验,指出插图和图片的处理和设计,应该与图书的内容、时代、地域、读者对象等相吻合,与文风相吻合。在具体装帧设计流程中,从采集与拍摄、选配插图、修图与校色、布局与安排、拼接与融合、去底与虚化六个重要环节,分析插图及图片的处理技巧,强调图片的处理技法并非一成不变,在设计中综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插图 装帧设计 图文编排

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普通人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或数码相机就可以随时拍摄景物,加之互联网上拥有云量信息,图像的获取也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高清优美的图片随处可见,应用也很方便。与此同时,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多数读者更愿意阅读文字简短、图片丰富的书籍,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直观的信息。受此影响,现代人的阅读也从传统的纸质图书转向了电子图书(以手机或平板阅读器为媒介),较之以往,现在的确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图文并茂自古皆然。古代人很重视图与书的密切关系。宋人郑樵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清人徐康说: “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话虽绝对,却不无道理。我们的文字在被创造之前,古人以图为书,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记载,文字被创造之后,图仍是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古籍《山海经》就是由图演变成的书,后来印成文字书后,仍配有大量的插图。科技书也是如此,如明代的《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都是文图并重。更有不少以图为主或是全部为图的书,如《芥子园画谱》《晚笑堂画谱》《吴有如画谱》以及其他如绣像、图经、图鉴等书籍,举不胜举。插图传授知识直观,有时候比文字表达更清晰、具体,读者观看插图,既掌握知识,也欣赏插图,获得审美感受,就某种意义来说插图就像是书的眼睛。 “图画语言不同于纯艺术的绘画,而是负载书籍文字内蕴之‘意’,重在对书籍内涵作高度浓缩化的视觉呈现,增强书籍版式的生动感和文字的感染力,以激发读者对书籍的想象和阅读兴趣。”

现在的图书市场上,以图为主的书和图文混排的书越来越多,但从书籍总体设计水平来看,很多图书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图片放置不合理、色彩不协调、读者阅读不方便,图片处理不清晰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图书出版实践,以及自己多年积累的书籍装帧设计经验,就传统出版业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插图及图片处理,有针对性地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一、图片的分类及特性

各类图书中,插图按照图书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文艺书籍插图,也可称为艺术性插图;理工类及科技书插图,也被称作技术性插图;儿童读物插图。插图按形式又可以分为:绘画类插图(包括电脑手绘和徒手绘制的油画、水彩、素描、版画、国画、装饰画等),摄影图片(人物、风景、建筑、器物等),计算机制图、扫描仪器扫描成的图片,地图及图表类插图等等。

不管是按照图书性质划分,还是按照图片形式划分,所有的插图及图片处理都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插图是插在书中的图,是书籍的重要构件,它具有绘画的形式,但已不是纯粹的绘画作品。用何种绘画形式去画插图,首先要设计,应该与书的内容、时代、地域、读者对象等相吻合,与文风相吻合,尽可能在风格上协调一致。例如大部分自然科学书籍中的插图,因为要强调它的科学性,基本采用图解的方式,例如摄影作品、图表、生物标本、计算机截图等,在符合科学性的基础上再适当加工。它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版面设计、黑白灰色值的对比搭配、色彩分布、图與文字的关系方面。教科书的插图也大致如此,一般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因为它的着重点在教育而不在欣赏。一本书的插图采用什么样的手法表现,插页的多少、位置大小、纸张选择与印刷方式,都要经过有艺术修养,有印装知识,对设计对象有深刻研究和了解的美术编辑去规划、去设计,才能逐步完成。

现代图书装帧设计广泛应用电脑手绘插图,“插图的第一要旨是对文字作清晰的说明,同时它对书籍还具有装饰和美化的功能,这种装饰美化的功能有时甚至被提升到首要地位。”许多插图画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出油画、水彩、素描、版画、国画、装饰画等不同风格的艺术效果,创作别具特色的作品。

但在数码摄影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书籍使用摄影图片,这是因为:①摄影能抓住一刹那的事物的典型形象,抓住现象的本质,对于描写名人、明星、纪实性文章、文物考古、名胜导览等,必须使用照片方能取得真实效果;②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有文献价值的照片比说明性文字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性;③摄影开辟了一种新的视觉形式,能够使版面活泼生动,往往创造出不寻常的效果。

即便如此,手绘插图仍十分重要,其在书刊中的应用比摄影图片有更广阔的领域。小说、散文中的手绘插图能创造出读者希望看到的紧张或抒情场面,以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读者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和情感共鸣。漫画图片、历史题材插图、科幻插图,地图和图表等,都是摄影图片无法替代的,它们都有各自明确的作用。

现代图书装帧设计就是要让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有序统一起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增加读者的兴趣。但有了大量插图和摄影照片后,设计者的工作是否变得简单了?是否只要在文字的空档处插入必要的图片就算完成呢?这样的图书设计我们经常能看到,但笔者认为这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插图设计,因为看不出设计者有多少构思、创意体现在上面。设计者面对图片,绝不能简单随意地摆放,而应该通过精心构思,并运用各种手法加以表现,让每一幅插图或图片都能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都能和版面协调一致,都能呈现最佳的效果。最终让读者通过一幅幅插图,每一个精美的版面,感受书籍的整体美。

很多设计思想是通过对图片的剪辑与处理来体现的,所以下面我们着重分析装帧设计时对图片应该进行哪些必要的认识与加工。

二、插图和图片的处理技巧

好的插图首先应该符合书赋予它的内容,其次应该具有独立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说,要与书的内容和形式和谐一致。插图处理好了,能吸引读者诱发读书兴趣,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内容,还能活跃文字版面,调剂阅读节奏,使读书变得轻松愉快,甚至能够充实书的内容,扩大书的知识含量,所以设计图书时,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插图和图片的处理。下面笔者分步骤来说明图片的处理技巧。

1.采集与拍摄

配图应该从最初的拍摄与采集时就开始重视。因为只有把作品拍好或是通过电分扫描、非接触扫描等手段把图片处理好,之后的插图质量才能有保障,图书的整体效果才能有保障。图片质量好是书籍、画册质量好的根本和基础。例如一幅绘画作品,若前期没有拍好,图片发虚,颜色不正,曝光不均匀,有透视变形等问题,那么后期修图即使花费再大的力气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所以拍摄作品时,最好聘请专业人员使用专业场地与专业设备去完成。

在室内翻拍绘画作品,就应该有固定作品的专用墙面(墙面是背有铁皮板的毡墙,用吸铁石便于固定作品且不伤画);要使用高像素的单反相机(保证画幅尺寸能够印刷);要使用三脚架和无线遥控器(能提高清晰度,避免手持相机不稳、晃动使画面发虚);使用柔光灯补光(保证画面四周和中心的亮度一致);使用测光仪测色温与白平衡度(保证色彩鲜艳、真实、准确)。

用扫描设备获取图片,同样要考虑设备的精度与调色人员的技术水平,因为如果设备不专业、操作技术不好,就会丢失很多细节(普通家用的扫描仪,不适用于出版物的图像采集)。

总体来说,拍摄或采集阶段,图片必须实现构图完整、色彩准确、质感真实、图片清晰、照片的色调均匀等要求。

2.图片的选择

为图书选配插图之前,应该先熟悉图书的内容,了解图书的类型、读者对象、插图风格,考虑装帧样式与设计风格、图书的开本、用纸用料、印装工艺等情况,这样才能使插图和内容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具体到每幅插图的选择,还应该考虑图片的艺术效果,构图、色彩、清晰度、图片的大小(有效像素)等是否合适。

由许多图片组成的出版物,一定要照顾到图片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图书结构的需要,选择图片和设计图片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选择图片的时候,也就是在计划版面上的布局,有经验的设计者在选择图片时,能够按总体的草图构思好几页,甚至是全部的版面。

由于很多图书的插图并不是原创的一手资料,有可能是在网络上搜索下载的,或是作者翻扫、翻拍其他书籍资料上的图片,这种图片的质量往往都不高,需要美编认真筛选,若图片达不到印刷要求,则宁缺毋滥,且不要将就使用。另外使用网络上的图片,还要注意版权问题,无法解决版权问题的图片也是坚决不要使用。

3.修图与校色

被选作插图的图片,都要经过修图与校色的环节。修图包括除脏、裁剪、修补、矫正等环节。校色主要是使图片色彩与原作色彩更为接近,更为真实自然。

例如一幅展现古建的老照片,由于年代久远,照片上有不少污渍,且有残缺,那么美编在处理这幅图时首先就要使用修图软件进行修缮除脏,把画面处理干净,然后对残缺的部分进行修补。之后要根据排版设计需要,把照片的某一边做延展或裁剪的修改。在一个画面中,可应用两种以上的剪裁方法,可以把画面裁切成椭圆形、长方形、菱形或其他不规则形体,但要保持画面的整体性,切勿搞得支离破碎。照片的剪裁往往对画面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非常谨慎,并与摄影师的意图能相吻合。

对图片重新构图和剪裁,能够大幅度提高书刊插图的艺术性。理想的图片应当是层次丰富,轮廓清楚,构图完整,没有任何东西妨碍主题的表现,以及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有运动感的画面应尽可能地把运动方向引向双页的中央,透视的画面也应把消逝点引向中间的订口。

4.布局与安排

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在设计時要注意图的大小要尽量合乎比例,使其在风格上前后贯通,协调一致。插图和照片的插放位置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应遵循美学原则,应该考虑到版面的均衡与协调,要从书籍的整体设计人手,先大后小,先整体后局部。左右页面、前后页面要联系起来统一设计。

插图有跨页、单页、半页、套文排等设计方式,套文排的插图紧跟着文字,常见的有版心内套文,还有出血图,有三面出血、两面出血、一面出血,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使插图在版面上显得大方,版面比较活泼,不呆板。有经验的编辑在安排插图时很注意每个印张中间的连页,特制一幅跨页图,创设一种整体效果,气势恢宏,能为全书增色不少。

在普通图书版式设计中,版心的四周一般需要留出大约2cm-3cm宽的空白外框,这种外框是为了保护读者阅读时眼睛不受四周不利环境的干扰。但是在画册、影集一类以图为主的出版物中,图片比文字有更重要的作用。读者希望看到的图更大更多一些,所以设计不要受版心外框的束缚,这类书籍外边距留8mm就足够了,甚至可以不要外框,做成出血版,把图片边缘部分切掉。

版心在书页上的位置变化,它的上下左右留白多少,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例如:①版心在上面,下面留出大的空白。②版心在下面,上面留出大的空白。③版心在中间,上下各留出大的空白。④版心偏订口,裁口留出大的空白。⑤版心在左侧,右侧留出大的空白。⑥版心在右侧,左侧留出大的空白。前面四种是对称结构,后面两种是均衡安排,另外还可以利用这些大的空白安排插图或文字以丰富版面。

安排插图和图片时,还要考虑图片的大小、色彩、前后左右的呼应与联系、照片中人物或动物的运动方向、景物的向背、器物的重心等问题,在设计时我们通常会把人物的运动方向或目光引向书的中缝(订口),这样的设计更具向心力。

5.拼接与融合

设计者为了版面美观或构图的需要,往往会对图片作拼接或融合的处理,有时也因被拍摄物的特殊情况,采用后期拼接加工的处理方法。例如元代名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作品分前后段分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画幅高度只有32厘米,长度却有6米多长。摄影师拍摄时,为了保证画面清晰,只能采用近距离分段拍摄的方式,要让画面最终形成一个整体必须通过后期的拼接制作。在拼接图形时,设计者要特别注意每段作品的明度、纯度、色相要一致,不能有色差,否则就很难衔接。另外每段作品也不能有透视变形,只有这样才能使拼接好的画面显得真实完美。

有时,设计者会根据设计需要对图形作融合处理,把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空的有关联或无关联的图案放在同一个画面之中。例如《寻根溯源话陕西》书封图案就采用了图片融合的表现手法,在陕西版图的形状里融合进了蓝田猿人图、半坡彩陶图、西周青铜器图案,秦俑图形、黄帝画像、大雁塔、钟古楼以及城墙、秦岭、黄土高原等图案,让融合后的图案展现出陕西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出土文物、深厚的文化蕴含。当然图片的融合不局限于图与图之间的融合,还可以作图与背景的融合,这样能使画面与版面融为一体,过渡自然,减少画面的割裂感。

6.去底与虚化

一本书的插图放置,往往不是简单地把带有边框背景的照片直接摆放到版面上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把背景剔掉或把图从背景中抠出来重新加工再使用。例如《烈烈秦风》中的插图,所拍的金银器和文物图片多为深色背景,若是把这些带有深色背景的图片直接用来排版,版面肯定会形成一块块割裂感强的大方格,显得死板且压抑,但若是把文物从照片中抠出来,再铺上深浅合适的阴影,这些图就会显得精美雅致,而且因为没有了底色的干扰,图片的放大或缩小可以随意调整,这样更易于排版和摆放,同时文物边缘不规则的形体配上阴影会产生更强烈的立体感,版面会变得生动活泼。

虚化也是图片处理的重要手段。《图说碑林》中的佛像插图就采用了边缘虚化的方法,使佛像与黑背景衔接自然,这种处理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淡化或减弱杂乱无章的背景,突显主要物体。对于不好去掉背景与底色的图片,虚化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方法。

书籍装帧中插图及图片的处理技巧还有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图片的处理技法也不是单一使用或一成不变的,它们往往结合着使用效果会更好。只有在设计当中多思考多实践,才能积累到更好更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郑樵.通志略·图谱略.索象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29.

2.徐康.前尘梦影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3.徐习文.论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图画语言[J].编辑之友,2013(07):87.

4.彭伟哲.论书籍插图的特性及在书籍发展史中的体现[J].美苑,2012 (02):86.

5.刘瑛,徐阳.版面与广告設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插图 装帧 书籍 技巧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