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名教育家何嗣焜的教育思想及其贡献

摘 要:清朝末年,朝廷腐败,早年的何嗣焜曾远离官场,遁隐乡野。受洋务思想的影响,认为“开通知识,教育尤亟”、“国家积弱、救国之道在于实学”,他希望从教育上重塑国民,为国兴学储才。后来,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全心全意办理新式教育,为筹建南洋公学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作为补充,结合中国的实际来改造中国教育。

关键词:何嗣焜;教育思想;教育贡献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2-0141-02

南洋公学第一任总理(即校长)何嗣焜(1843-1901),字梅生,江苏武进人,清廷三品衔,候补知府,曾是李鸿章的幕府。何嗣焜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时,正值晚清走向末路,何嗣焜渐感清廷腐败,决定弃政遁隐。公元1896年,盛宣怀筹办南洋公学,因对何嗣焜的学识与人品早有所闻,亲至其家,诚邀主持南洋公学,何嗣焜慨然接受南洋公学总理一职,决定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拓荒。关于他的研究,人们往往只重视他的教育贡献,而忽略了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甲午战争后,受洋务派思想影响,当时社会的主潮流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何先生亦是如此。

一、何嗣■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何嗣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他的教育思想受时代的影响,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形成的。

那么,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南洋公学章程》对此做了注释。所谓“中学为体”即“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厚植根柢为基础”;所谓“西学为用”,西学包括两类科学:一类是社会科学,一类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内容是“以西国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为指归,略仿法国国政学堂(学科有出使、政治、理财、理藩四门)之意”;自然科学的内容是工艺(含土木、高数、物理、化学、动植物等)。①中西之学立足于洋为中用,传统文化是基础,其具体内容虽然有欠妥之处,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和不丧失根柢的思想,显然是值得肯定的。不难看出,南洋公学创办伊始,便是一所综合性,多学院、多门类,多学科的大学,在清末风气初开的情况下,足见何嗣焜先生的魄力与卓识。

何先生曾参观天津北洋大学,发现该校学生不会用本国语言书写汉语作文,他认为中国学生如果不具有阅读和书写本国语的能力,不能够用规范的中国文学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那么学习现代科学和外国语,结果只会变成中国文化表面的装饰品。②后来在他主持公学期间,主张引进西学西艺,但始终把“中学”放在首位,他特别强调学习中国的经史之学,认为这是贯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基础。

南洋公学创建伊始,新式教育还在探索阶段,没有一个既定的教育模式。洋总教习福开森企图把中国的教育全盘西化,并纳入到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计划中去,公学在福开森的主持下,大量引进了西学,高班级的所有课程(除中文外)均用外语授课,这种重西轻中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南洋公学的教学,在这种情形下,何嗣焜设法解决,一方面主张引进西学西艺,另一方面又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上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何嗣焜在制定南洋公学办学方针中将“中学”放在突出的位置。规定“录取学生的首要条件是应该具有阅读和书写本国语的能力”,“只招收那些经过严格中文考试合格的学生”。《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附设章程中,更是明文规定了“公学教学以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厚植根柢为基础”。③在他主持工作期间,公学的“中学”课程要求很高,并在以后形成制度,成为南洋公学重文的特点。

2.修改增订公学章程。据档案记载,1899年三月初十,何嗣焜重新签署公布了奖励办法,邃有《扣奖加恲中文佳者之谕》“视中课、算学、英文三项积分而定。一项不及格者皆不奖”。从此,入学考试也以此三门课为主,改变了过去只奖励西学优秀者。例如“中院生三项分数皆在六十分以上为一等,皆在五十分以上为一等,有一项不及五十分者不奖;外班生三项分数皆在六十分以上者给奖,外班生有一项不及六十分不奖等”。①

3.教学环节上的体现。为师范生开设了历史、诗歌和作文等专门课程,并要求学生每周写作文。规定每班要有两名中文教习专门负责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为使这些主张能切实贯彻,他特别聘请博览经史,治学有方的教育界名流张煥纶为华课总教习,专门承担师范院的中文基础课教育并管理公学的教学。何嗣焜亲笔书写的《南洋公学章程》还特别明确指出:“每周中西课的教学时间比例为各得三日”,“上华课时禁阻学生翻阅西文书籍”。②

二、何嗣■的教育贡献

何嗣焜虽然主持公学时间不长,但他在构建南洋公学的组织框架、制定办学章程,学校管理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纵观他的教育举措,在早期的历史档案中,对其有些记载。

1.主持购地、建房、招聘中外教习,积极筹备南洋公学初建事宜。就职公学后,何嗣焜作为初始筹建者,一面在上海徐家汇购地建房,一面租借民房作为临时校舍,招收学生,主持开学。据本校早期档案记载:1897年3月公开物色教习,并招聘司事、门丁、斋夫、杂役、更夫等,其中一份聘用合同是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1897年)签订的,内容是何嗣焜聘请福开森为南洋公学监院。同年3月,何嗣焜亲笔批准每月付给公学教职工薪银数目清册,其中华总教习张煥纶100两,西学教习陆之平40两……同年6月29日,盛宣怀照会何嗣焜“来函关于租房、招生、聘教习、开学日期及拟定大略章程等事项都极为周妥,准予照此办理”。在盛宣怀鼎力支持下,何嗣焜毕尽精力,为筹建公学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③

2.开办师范院、外院、中院,译书院、东(日)文学堂,并组织编印课本。南洋公学为解决师资问题首先设立师范院,由何嗣焜亲自监考,经过严格选拔考试,分四次陆续录取师范生30人,给予“白据”,准予试业两个月后,根据成绩分为“五层格”培养。1897年4月8日,何嗣焜亲自主持第一期师范班的开学工作,从此4月8日成为交通大学校庆日。首立师范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师范学校,奠定了我国近代师范的雏形。师范院一旦启动,公学其他教学机构的设置便纷纷跟进,在何嗣焜任总理期间,筹划兴建了外院、中院、译书院和东(日)文学堂,并计划设立上院,开创了逐级衔接的教育模式,实行分级分班教学之先河,对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垂范的作用。聘用和培养了一批师范生为主的教师队伍使公学初具规模。组织师范生自编自写的《蒙学课本》,成为我国最早的小学教科书,这些自编课本被国内其他新式小学堂争相使用。

3.亲手制订了《南洋公学章程》和公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他主持公学工作四年期间,先后制定了《南洋公学高等小学堂章程》、《南洋公学章程》、《学生奖励办法及名单》等办学规条。1897年10月,何校长亲自主持制定并亲笔书写《南洋公学章程》,全文约四五千字,共分十五章,对校长、教务长、中外教师、办事员等的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对学生的礼节、教室、宿舍、餐厅等方面的管理一一予以规制。②此章程条款分明,结构合理,光绪皇帝在章程上朱批“览”字。此章程是迄今发现的中国高校最早的一份管理章程原件,这些拓荒性质的工作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上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促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化。

4.招收各类学生近300名,输送出国留学生十余名。何嗣焜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国外先进事物和科学的重要性,在他主持公学的4年多时间里,先后派出10余名学生到日本、美国深造,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招收师范生、外院生、东(日)文学堂学生等近300名,其中许多人后来在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科学与文化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据档案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日,何嗣焜呈文“公学第一次选派六名学生留日”曰:“现有师范、中院两学堂,英文学生有年少质颖志趣远大,中学已有根柢,英文亦颇精进者六人,甚充游学之选”,文后附选派六名学生的清册。③这是中国近代大学派遣留学生的创世之举,这些措施使南洋公学办学水准得到认可,很快在社会上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5.管理严格,德智体美并重,以德为先。何嗣焜对公学的教工、学生要求都十分严格,他要求中文教习,严格管理,层层负责,并且详尽地列出了教习的职责,强调教师要“以为学生表率”。他要求学生读好中文、经史、舆地,还要精通格致、数学、外语,提倡锻炼身体,尤其重视品德教育,注重学生全面成长。早期档案中有一份“各班学生德行积分列示清单”是公学考查学生品德的标志之一,其中这样写道:“圣门四科首列德行,器识文艺,先后修分,身体力行,足以致用,此所谓根柢之学也”。①为了能让生病的学生随时就诊,当时公学聘请了一名校医。公学每周有二、三次的军事操练课,引进了足球、棒球和网球等项运动,成立了第一个学校足球队,1898年南洋公学举办第一次运动会,此次运动会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大学乃至中国近代体育运动史上最早的大规模运动会。

就在何嗣焜一心想将南洋公学办成国内一流高等学府的过程中,他因劳累过度,于1901年3月1日,突然猝死于工作台上。何嗣焜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不仅在南洋公学,常州龙城书院、延陵书院的复办,上海的澄衷学堂、上海女子学堂等都是在何嗣焜的支持与参与下筹划兴建的。④

总之在南洋公学的历史上,何嗣焜虽然没有盛宣怀那样的显赫声望与地位,但他是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具体实施者和交通大学重要筹建者,其对南洋公学的历史贡献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正是由于他早期在南洋公学的奠基性贡献,才为以后交通大学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他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不应忽视的教育家。

推荐访问:论著 教育家 贡献 思想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