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景宁县无公害茶叶发展对策探讨

摘要:指出了无公害茶是指茶叶不含污染物质或少量污染物,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的茶。分析了景宁县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的有利条件,探讨了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无公害生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2002

1 引言

浙江省景宁县是著名金奖惠明茶的原产地,古称“白茶”,因1915年选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称为“金奖惠明茶”。该茶产于景宁县张村乡的赤景宁惠明茶木山腰,唐代开始种植,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截至2015年4月,全县茶园面积有4100 hm2,产量2456 t,年产值3.79亿元,茶园面积比2008年增长了158%。其中名优茶产量1380 t、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4%和9%。目前,茶叶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通过景宁县茶文化、畲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对加强生态县建设、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景宁县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的有利条件

2.1 适宜的自然条件

景宁县位于浙南,瓯江上游,一般海拔650~800 m,属山区及半山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无严寒,春季回温早,年均气温17.6 ℃,年均降水量1868 mm,全年无霜期达268 d。茶树喜温、喜湿、喜酸、喜云雾,景宁县常年云雾缭绕,茶树经常受漫射光照射。景宁县具备发展各种茶的天然优势。

2.2 优质的土壤环境

土壤以酸性沙质黄壤和香灰土为主,土质肥沃而润泽,多为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沙质黄土和沙质香灰土,尤以惠明寺和漈头村两地所产茶叶最佳。制作惠明茶所用鲜叶为芽头肥大、叶张幼嫩、芽长于叶的一芽一叶。制作时先将芽叶于铜锅中炒青,至适度时起锅,摊凉并轻轻搓揉,然后用焙笼烘焙至8成以上干度,再入锅整形翻炒至足干。成茶条索紧缩壮实,颗粒饱满,色泽翠绿光润,全芽披毫,茶味鲜爽甘醇,带有兰花香,汤色清澈明绿。

2.3 丰富的茶文化

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目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畲族人民爱茶、喜茶,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畲民日常生活、劳动、会客、婚嫁、祭祀及一些休闲场合,都能看到一钵煮茶或者一杯杯热茶。畲族种茶,采茶,制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茶风俗。有说法“喝一碗是无情茶,喝两碗是长寿茶”。还有一种说法是:“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肚。”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一般就得喝第二碗。茶不仅仅是畲族文化的瑰宝,由茶演变而来的茶俗,更是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2.4 品牌的优势

据《景宁县志》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景宁已种植茶树。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今鹤溪镇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并在寺周围栽植茶树。此处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亦因僧名称惠明茶,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两斤。迄今已有1100余年的种植历史。现在寺右尚有一株古茶。此茶叶芽乳白带淡黄,冲泡后又呈白色,色、香、味俱佳,人称“白茶”、“仙茶”“兰花茶”。

2.5 较好的发展前景

在多元化消费的时代背景中,茶叶已成为时尚保健饮品,茶叶市场呈现出需求旺盛的新趋势。同时消费者对于质量安全的强烈诉求,使得品牌的声誉逐渐成为主导农产品消费趋向的核心动力推动农产品品牌化,目前,景宁县大部分属于低产茶园,假如果对这些茶园进行科学改造,并按照无公害有机茶园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进行规范化、产业化的经营管理,将会成为一支“潜力股”。景宁“惠明茶”的品牌在国内已经大有名气,正逐步走向国际化品牌,这将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3 当前景宁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

3.1 施肥不科学

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施肥方面普遍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施用有机肥的用户较少,氮肥使用量占比例平均为85.17%,幅度为50%~100%;施肥的季节以冬季为主,据本次调查的25户中,施冬肥的农户占72.5%,施春肥的农户占18.5%,施冬、春肥的农户仅占7.7%;施春、夏、秋、冬四季肥的农户占1.3%。在肥料种类结构上,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微量元素更是无人顾及。养分、季节间分配不平衡,既不利于地力增肥和茶树稳健生长,也不利于减轻肥料养分的流失和肥料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叶生产健康有序的发展。

3.2 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单一

在调查的50户农户中,很少使用生物多样性稳定和生态平衡来控制有害生物,多数用户的杀虫剂只有2~3个品种,近90%的农户都是使用有机磷、菊酯类农药、植物源农药,甚至有个别农户使用乐果、敌敌畏、天王星等国家禁用的农药品种。茶园内行道树几无种植,茶园除草,多数用草甘磷等灭杀性除草剂。在防治害虫实践中,要确保产品质量,实现无公害茶叶的发展,必须综合协调运用各项防治措施。

3.3 资源利用不充分

当前景宁县委、县政府提出“早期发展茶叶,中期发展毛竹,远期发展香榧”的农业发展新思路,已成为景宁的主导产业,但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务工人员大量的外流,采摘茶叶成为了新的问题,如澄照、鹤溪等集中产区,春茶采摘量仅为可采摘量的75%~85%,大部分小面积种植区,由于采摘、加工费用的偏高,仅为可采摘量的35%~50%左右,个别散户采自用部分后,就弃之不摘,更谈不上夏、秋茶采摘加工。这样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减少了产业收益,更不利于控制各类病虫害的防治。

3.4 产业不协调

“惠明茶”的品牌虽然有较大的知明度,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技术指标来衡量“惠明茶”产品质量,对企业无资质管理和市场经营管理秩序较乱,难以凭借自有品牌占领国际市场。产业间的不协调,限制了产业互利、资源整合效益的发挥。据调查,只有个别农户在山边田,缓坡旱地改种的幼林茶园套种玉米、大豆、蔬菜等农作物外,很少在茶园内开展套播绿肥作物等,更谈不上发展其他整合资源的生态种养模式。

4 建议与对策

(1)茶园施肥以长期发展为前提,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有机肥虽然养分含量低,但是相对化学肥料而言,肥效长,且对土壤结构没有破坏能力,长期施用不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及板结。施用无机肥的,要严格控制使用的量,同时要重注调节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均衡,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和产量水平,调减氮肥用量,配合磷、钾、镁肥及微生物菌肥的施用进行土壤改良,注意硫、硼等养分补充,但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全年肥料施用总量的20%。以秋冬季基肥为主,有条件的加春夏施肥。

(2)引进种苗须检疫。当要从外地引进茶苗或茶籽、穗源等种质材料时,须经植检部门检疫认可后方能引进,以防止外地有而本地没有的病虫侵入本地。

(3)对现有的中低产茶园基地实施改造,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群发展”的原则进行“三改一补”,即“改园、改土、改树和缺株补植”技术规程来操作,周边安装茶叶太阳能灭虫器和放黄板置诱虫纸,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有色粘虫板、生物农药以及农技措施等技术手段对茶树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控,进行茶园绿色防控。并进行水源、大气、土壤的检测以获得定量数据,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进行山水园林路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4)政府、行业、企业联手互动,形成合力,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茶类,走“科技兴茶”之路。生产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研制适应市场的茶产品,以风味茶、功能茶、方便茶、科技茶等拓展国际市场,在生产过程严格监测有害金属和有害细菌,如大肠杆菌和其它致病菌、黄曲霉素等,禁止使用色素、防腐剂、品质改良剂等化学添加剂的发生,使之完全符合无公害茶叶的检测标准,全面把好质量关,引领世界茶叶消费潮流。

参考文献:

[1]梅小宝,何德庭,林建荣,等.景宁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68~369.

[2]汤运林,周贤东,林敏莉,等.景宁县茶叶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2):11~13.

[3]张 佩,刘 静,徐 良,等.贵州茶叶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7):201~203.

[4]韦新力.对我国产茶区茶叶产业化的思考:以磐安为例[J].经营管理者,2009(13):391~387.

[5]戴 轩.茶园有害生物防治及农药安全使用[J].贵州茶叶,2008(1):21~24.

Abstract: Non-pollution tea is a scientific term, refering to the tea which does not contain pollutants or a small amount of pollutants, in line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andis no harm to human health. Besides,itsdomestic saleisin lin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standardsand the export is in line withrelevant standardsofimported countries or region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pursuit of non-pollution tea is also more and more intense.

Key words: tea;non-pollution production; countermeasures

推荐访问:景宁 无公害 对策 茶叶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