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耕地地力现状及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

[摘要]周至县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项目实施以来,周至县土肥站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奠定了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了解周至县耕地地力现状,探索周至县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有利于提高耕地土壤质量,进一步为现代农业生产服务。

[关键词]周至县 耕地地力现状 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陕西省周至县耕地面积73万亩,农业人口59.08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88%,是典型的农业大县,陕西水果畜牧业十强县,其中以猕猴桃产业发展最为显著,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

一、周至县耕地地力评价的前提条件

周至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奠定了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2007年周至县被列为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项目实施以来,承担项目的周至县土肥站严格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2007-20]0年在全县采集了4500余个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完成小麦、玉米肥料"3414"田间试验56个,建立了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土壤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为耕地地力评价提供了数据基础。

二、周至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周至县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原区,部分分布在低山区,少量分布在秦岭中山地区。按照国土资源部2002年新启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三大类)标准,周至县可分为3个一级地类,10个二级地类。全县总耕地面积47039.8301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5.93%。其中一级地2433.3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17%,二级地13137.35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7.93%,三级地16713.98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5.53%,四级地10927.88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3.23%,五级地3401.2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23%,六级地425.9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91%。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周至县的耕地质量状况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虽然地貌上差异明显,从北到南平行排列着渭河滩地、阶地平原、黄土台塬、山前洪积扇和秦岭山地,但分布在县北部原区上的耕地面积最多,达40610.50公顷,占周至县耕地总面积的84.86%;二是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耕地土壤的有效磷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26.35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平均含量6.0mg/kg相比较,耕地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三是土壤结构以团粒状和核状为主,土壤质地多为中壤和重壤,土体结构较好;四是渭河、黑河等15条河流穿境,可使用水资源相对丰富。

三、耕地地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周至县的耕地质量状况良好,但是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一是缺乏合理规划,过渡开垦,开荒到顶,坡耕地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复种指数过高,用地过多,养地不足;三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需求不足,得不到有效灌溉,严重制约和限制了耕地的生产能力;四是水土流失严重。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耕地地力下降,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周至县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从区域性角度出发,根据周至县土壤的属性和组合特点及其与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条件的内在联系,编制了周至县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将全县分为六个改良区。根据各个分区内的自然条件和土壤状况,确定了各分区土壤改良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1 北部河漫滩地防洪排水潮土改良区

本区位于渭河两岸河漫滩地上,属渭河、黑河、田峪河等支流下游近代冲积物形成的河漫滩,海拔高度400米左右,地下水位1~2米。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属排水农业区,土壤主要有潮土、湿潮土、河淤土、潜育性水稻土等,质地多为砂壤。

本区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沿河和低凹地区,必须整修排水渠系,以防渍水涝害。湿潮土和潜育性水稻土地区应利用水源发展水稻,既要修好排水渠系,又要修好灌溉渠系,做到排灌兼施;无法排水的渍水烂泥田块,应修台田,实行台上旱作台下水作的种植制度。对于沙质潮土,沿渭应引水淤泥压砂压碱,无引淤条件的应客土压砂或挖砂换土。扩种绿肥,增施有机磷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磷肥,解决氮磷比例失调问题。地下水位较高,排灌良好的地区应培肥地力,可种植小麦、玉米、苗木和花卉、瓜、菜等经济作物,沙质土宜种植红薯、马铃薯等作物;无水源的渍水地区应扩大种植莲菜等水生作物;渍水较深可修建鱼池,发展渔业;难利用河滩可发展林果蚕桑等多种经营。在沿渭哑柏镇、富仁乡、尚村镇河滩可建设苗木、花卉基地,发展经济林。

2 渭河阶地黑油土、立茬土、淤土为主的高产培肥改良区

本区位于渭河阶地上,全县中部地带,东接河漫滩南缘,地形极其不整齐。包括十四个乡镇的部分或全部地区。地形南高北低,区内除有秦岭出山河流切割外,地势平坦。海拔高度420~465米,地下水位2~20米,溉灌条件较好,群众称为全县“油溜子”和“灌溉农业区”。本区年降水700毫米,平均气温13度,大于或等于10度的积温4000度,无霜期220天,旱涝灾害较少。土壤类型以黑油土、立茬土为主,局部有黄土、淤土、潴育性水稻土,属洪积母质,质地以中壤为主。农作物仍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本区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1、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为主要途径,应以培肥地力为基础,保证有良好肥水基本条件。一是创造高产稳产的土壤条件,增施有机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插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二是扩大保证灌溉面积,加强园田化建设,统一规划,逐步实施,保灌保排,旱涝保收。2、改革轮作制度,保持和恢复地力,改当前每年小麦、玉米两料为两年轮种一料(季)豆料作物(为豌豆、大豆、小豆等有根瘤菌的作物);在人多地少地区可改两料单种为秋季一料间套豆类作物,推广玉米与大豆或小豆间作套种,薄地、远地、滩地,实行社员承包三年轮种一次绿肥作物,给养牲畜的社员增划苜蓿地,农牧结合培养地力。3、耕作制度,因地因土、因作物订出科学的耕作规程,机械耕作要严格按农艺要求作业,提高灌溉技术,严禁大水漫灌,以灌代耕,破坏土壤合理结构,掌握适耕期,精耕细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土壤耕性良好,预防和克服土壤性状恶化板结发生趋势。4、因地因土配置作物,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土壤生产率。如解决夏秋两料争时的矛盾,推行小麦“两密或三密一稀”套种玉米,即“麦垄点播”,黑惠渠、田惠渠等水源充足的灌区,应按水利部门计划安排扩大水稻面积,实行稻麦、稻油、稻肥种植制度,种养结合保持地力,肥沃农田可发展一些蔬菜、果树、辣椒等经济作物,充分发挥地力,挖掘增产潜力。

3 以排水增施有机肥料为主的鸡粪土改良区

本区位于县东南洪积扇前缘凹地,海拔高度集中在425米,地下水位0.6-2米。地势低平,属“排水、松土农业区”。年降水7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3度,大于和等于10度的积温4000度,无霜期220天。土壤主要有鸡粪土,为我县主要低产土壤。群众称:“浆水地”或“玻璃田”。农作物仍为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比一、二区生产水平低。

本区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1、合理布局和开挖排水渠系。已有排水渠组织有关社队挖通挖深,增修田间排水沟,小渠通大渠,确保排水通畅,降低地下水位。2、实行粮肥间作,扩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3、扩大深耕面积,勤细中耕,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质转化,提高有机肥和化肥的利用率。4、掺砂、掺炉渣或电厂粉煤灰,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转化养分,改善耕性。5、因土合理布局作物,增种耐涝高梁、玉米、油菜、豆类作物;地面积水难排田块和有水源的田块,应改种和恢复一部分水稻面积。

4.沿山洪积扇、黄土台原以水土保持,蓄水保墒为主的淤增、黑油土、立茬土改良区

本区位于竹峪乡、翠峰乡和广济镇西部黄土台原及沿秦岭北麓洪积扇群后缘锥部,区形像铁锤,在黑河西是锤头,在黑河东是锤把,西接眉县、东接户县,属“蓄水农业区”。海拔高度510~600米,地形南高北低,区间为出山河流切割,台原梁峁沟壑相间,群众过去称有“九口十八峪”。地下水位:西部台原40~60米,东部洪积锥顶20~40米。本区年降水为674.6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2~13度,大于或等于10度积温3500~4000度,无霜期225天,常易遭受旱灾。土壤类型主要有淤增土、黑立茬土、红立茬土、黑油土,成土母质为坡积、风积黄土沉积物,质地以中壤为主,坡下沟底为砂壤土。土层厚、土质好。群众说“庄稼发老苗,不发小苗”。区内旱地较多,水浇地较少,农作物种植多为两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

本区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1、加强水土保持措施,严防水土冲刷流失。2、有水源的泥惠渠,骆峪水库西干渠等地区,应尽量利用水源,平整土地,经济用水,扩大灌溉面积。3、坡积地、冲刷地要采取生土熟化措施。4、无灌溉条件的旱地,要实行旱作农业制度,狠抓保墒措施。推广底肥重施氮素化肥一次深施技术。5、扩大绿肥和秸杆还田面积,增施有机肥料。6、合理布局作物,减少复种指数,夏季以小麦为主,扩大闲茬小麦,减少回茬玉米,增种红芋、黄谷、豆类等耐旱作物面积;因土种植作物,提高经济效益。

5 浅山区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的褐土性棕壤性石渣土利用区

本区主要位于秦岭山区,区北界与第四区南界相接,区南界西起周眉交接处的一脚踏三县点,沿竹峪乡、骆峪乡一带。区内山峰起伏,峪沟相连。海拔高度:最高2823米,最低600米。属“山区经济林牧区”。年降水700-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12度,大于和等于10度的积温3000-3500度,无霜期210天,热量资源稍差。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热量分布由低向高递减,水分状况由低向高递增。土壤类型主要有麻石褐土性石渣土、麻石棕壤、片石棕壤性石渣土、片石褐土性石渣土等。土壤垂直分布明显,质地多为石渣土。土壤母质为岩石,土壤形成局部地方变异较大。耕地零星分布山谷、山坡和山顶,农作物种植,大多一年一熟,耕作粗放,农作生产水平低。

本区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1、狠抓农耕地的水土保持,修筑梯田,水平耕作,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治理,防止水土流失。2、改革潦荒制度,固定缓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少种高产;逐步退耕25度以上的陡坡。3、扩大种植洋芋、药材面积。4、充分利用“二荒地”大种绿肥、饲草,大力发展养牛养羊畜牧业。5、封山育林,结合植树造林,发展用材林、薪炭林结合发展木本粮、油、药、果林特区。

6 中深山以发展林特为主的山地草甸土、石渣土改良区

本区位于周至县南部的秦岭山区,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特征。从中山以上分别具有寒温带、亚寒带和寒带气候特点。根据双庙子气象站19年资料,年降雨量东部700毫米,西南部80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6.4-9度,无霜期200天左右。雨量多但年内分配不均,夏秋两季降水量占全年70%以上,夏季多暴雨,引起山洪,形成水灾。冬春积雪时间长,冻土层厚,无霜期短,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土壤类型主要有麻石棕壤,暗棕壤,片石褐土棕壤,暗棕壤性石渣土,麻石生草暗棕壤,青石棕壤,麻石山地草甸土。总的特点是:土层薄,砾石多,多为粗骨性土壤。耕地零星分布,农作物产量很低,但植物、动物和药材资源十分丰富。

本区利用改良主要措施:1、应以利用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途径。加强护林,封山育林,涵养水源,维持全县生态平衡。2、固定缓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轮种绿肥,加强水土保持,有计划的逐步退耕25度以上的陡坡,还林还牧。3、大力发展林特生产,保护和营造一些漆树、药材等经济林,组织发展生产木耳、天麻,采挖地道野生药材和采集其它山货生物资源。4、充分利用饲草资源,发展养牛,养羊畜牧事业。

作者简介:朱群娥(1977一),女,陕西周至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

推荐访问:周至县 地力 耕地 改良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