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农业种子工程项目成果与存在问题分析

[摘 要] 自从青海省湟中县开展省级农业种子工程项目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本文就该项目完成成果进行剖析,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 农业;种子工程;突出成效;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24-21-2

1 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1.1 “三圃田”建设66.67 hm2,决选标准穗8.5万穗

2016年,青海省农业种子工程项目共下达麦类“三圃田”建设任务66.67 hm2,决选标准穗8.5万穗。实际完成小麦“三圃田”建设任务66.67 hm2,其中落实穗行圃4.00 hm2、穗系圃3.33 hm2、原种圃59.33 hm2,决选标准穗8.5万穗。项目下达后,根据制订的实施方案,认真抓紧落实。其中,湟中县种子经营管理站实施小麦“三圃田”建设任务46.67 hm2,决选标准穗6.0万穗;良种场完成小麦“三圃田”建设任务20.00 hm2,决选标准穗2.5万穗。完成财政投资40万元,补贴标准为小麦穗行圃2 500元/667 m2,穗系圃1 520元/667 m2,原种圃100元/667 m2,标准穗补助1元/穗。

根据实测产量统计,66.67 hm2“三圃田”,平均667 m2产量309.1 kg,总产30.90万kg。其中,穗行圃4.00 hm2,平均667 m2产量195.5 kg,总产1.17万kg;穗系圃3.33 hm2,平均667 m2产量215.7 kg,总产1.08万kg;原种圃59.33 hm2,平均667 m2产量322.0 kg,总产28.65万kg。从各品种来看,青麦1号667 m2产量达355.5 kg,其穗行圃面积小,667 m2产量较低;青春38次之,平均667 m2产量347.4 kg,其穗行圃、穗系圃面积小,667 m2产量也低,主要是原种圃面积大,产量高;再次为高原437和青春40,互助红667 m2产量最低。

1.2 麦类品种扩繁133.33 hm2

麦类品种扩繁下达任务133.33 hm2,由湟中县种子经营管理站组织实施。实际落实小麦品种扩繁133.33 hm2,其中,在鲁沙尔镇西村落实青春38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0.00 hm2,在土门关乡上阿卡、秋子沟和牙加村,分别落实互助红良种繁育基地26.67、10.00、13.33 hm2,在田家寨镇甘家村落实互助红良种繁育基地20.00 hm2和青春40品种3.33 hm2,在李家山镇王家堡村落实高原437小麦良种繁育基地7.40 hm2,在李家山镇王家堡村分别落实青春38和阿勃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2.60 hm2和20.00 hm2。涉及3镇、2乡、7个行政村、305户农户。补价供应小麦原种4.5万kg、配方肥5.0万kg,发放农药4 000袋。经测产统计,共生产小麦良种44.43万kg,平均667 m2产量222.2 kg。

1.3 优质豆类原种扩繁133.33 hm2

下达优质豆类原种繁殖任务133.33 hm2,实际落实优质蚕豆原种繁殖任务133.33 hm2,繁殖品种为青海12号和青蚕14号,由湟中县种子经营管理站实施113.33 hm2青海12号,涉及6镇、1乡、11个行政村、444户农户,共生产豆类原种42.67万kg,平均667 m2产量251.0 kg。在良种场实施20.00 hm2,品种为青蚕14号,涉及1镇1场、2个行政村、36户农户,共生产豆类原种8.67万kg,平均667 m2产量289.0 kg。

1.4 马铃薯微型薯生产100万粒

下达马铃薯微型薯生产任务100万粒,由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施。项目在湟中县农技推广中心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实施,实际完成马铃薯微型薯生产任务100万粒,主要生产品种为青薯2号和青薯9号,微型薯规格控制在10~30 g,并进行病毒检测。可为下年提供10.00 hm2原种生产基地用种。

为了实施好项目,湟中县农技推广中心从县脱毒马铃薯研发基地抽调高中级技术人员,按照标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执行,对马铃薯微型的繁育进行全程指导。强化生产管理,确保种薯质量。强化资金监管,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监管,严防截留或挪用资金。

1.5 农作物原、良种收储30万kg

下达农作物原、良种收储任务30万kg,由湟中县种子经营管理站实施。该项目委托青海湟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收储小麦原种15万kg、良种15万kg。

2 項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下达总投资105.00万元,其中,湟中县良种繁殖场实施17.56万元,湟中县推广中心实施10.00万元,湟中县种子经营管理站实施77.44万元。在资金使用上,原种、专用肥购买办理政府采购手续,补助资金直接拨付给有关企业;农民用工、土地租赁、机耕机收等费用补贴资金直接打到农民工“一卡通”账户中。截至10月底,项目资金完成率达到100%。

2.1 麦类作物“三圃田”133.33 hm2,补助资金40万元

实际完成小麦“三圃田”建设任务133.33 hm2,其中落实穗行圃4.00 hm2、穗系圃3.33 hm2、原种圃59.33 hm2,决选标准穗8.5万穗,按补助标准完成财政投资40万元。

2.2 麦类品种繁殖133.33 hm2,补助资金20万元

实际完成小麦品种繁殖133.33 hm2,由湟中县种子经营管理站组织实施,完成财政投资20万元,涉及3镇、1乡、7个行政村、305户农户。补价供应小麦原种4.5万kg,补助7.2万元;补价供应小麦专用肥5.0万kg,补助11.0万元;发放农药4 000袋,补助1.8万元。

2.3 优质豆类原种繁殖133.33 hm2,补助资金20万元

完成优质豆类原种繁殖任务133.33 hm2,补助资金20万元。品种为青海12号和青蚕14号,由湟中县种子经营管理站实施113.33 hm2,良种场实施20.00 hm2,补助资金分别为17万元和3万元。一是湟中县种子经营管理站实际完成113.33 hm2,完成财政投资17万元。涉及6镇、1乡、11个行政村、444户农户。补价供应蚕豆原种37 750 kg,补助资金15.3万元;补价发放农药4 000袋,补助资金1.7万元。二是湟中县良种繁殖场实施20.00 hm2,品种为青蚕14号。涉及1镇1场、2个行政村、36户农户。补价供应蚕豆原种6 750 kg,补助资金2.7万元;发放农药600袋,补助资金0.3万元。

2.4 马铃薯微型薯生产100万粒,补助资金10万元

实际完成马铃薯微型薯生产100万粒,每粒补助0.1元,共支出补助资金10万元。其中,支出脱毒苗7.5万元,人工工资1.5万元,肥料、农药、水电、包装和贮藏等费用1.0万元。

2.5 原、良种收储30万kg,补助资金15万元

完成原种、良种收购30万kg,补贴资金15万元,委托青海湟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收储。其中,小麦原种收购15万kg,补贴标准0.6元/kg,补贴资金9万元;小麦良种收购15万kg,补贴标准0.4元/kg,补贴资金6万元。

3 项目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管理措施到位。成立项目实施指导小组,实行法人负责制,实行村级公示制,项目采用合同制,资金实行报账制,档案管理规范化,与精准扶贫村户相衔接。

二是技术措施切实可行。根据种子工程建设内容和关键技术,主要把握好选种、施肥、整地、田间管理、去杂去劣和适期收获工作,特别是把去杂工作贯穿于全过程。

三是运行机制市场化。种子工程项目运行上,由各项目实施单位结合业务工作,根据上年度项目实施规模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与种子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接洽,市场化运作。

4 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4.1 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项目实施,共生产各类农作物种子124.42万kg。其中,生产小麦穗行、穗系种子2.25万kg,原种种子28.65万kg;生产蚕豆原种种子51.34万kg,生产小麦良种44.43万kg。生产的100万粒微型薯,次年可建立10.00 hm2原原种繁殖基地,可生产22.5万kg优质脱毒原种种薯,为下年提供225万kg种薯,可推广种植0.1万hm2大田用种,新增总产70万kg(折主粮)。以上三项合计新增粮食总产163万kg,新增总产值257万元,新增纯收益139万元。

4.2 社会效益突出

通过种子工程项目的实施,繁育和推广适合当地的优良新品种,满足了全县部分地区农民对良种的需求,提高了良种保障供给能力。特别是经过连续开展“三圃田”建设,一些优良主栽品种的品种特性得到保持,产量得到提高,继续发挥着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作用,农业效益得到稳定提高。不断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农户掌握实用生产技术,扩大良种种植面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为特色农业、立体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子生产专业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中央强农、惠农、富农的有力政策得到充分体现,使湟中种子产业得以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确保全县粮食生产安全。

4.3 农民增收明显

在种子工程项目实施中,除“三圃田”建设外,麦类良种繁殖、豆类原种繁殖和麦类原、良种收储项目,涉及农户多,农民增收明显。项目实施新增纯收益139万元,户均增收1 000元以上。其中,39户贫困户的2.73 hm2良种繁育基地,生产小麦、蚕豆良种1.23万kg,增加总产2 050 kg,新增总产值0.82万元,户均增收210元。

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①良种繁育生产成本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繁制种积极性下降。特别是“三圃田”建设,随着农民工工资增长,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因此,建议加大对以“三圃田”为主的良种繁育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②随着物价上涨,种子价格随之上升,农民购种能力逐年下降。种子企业是种子市场的主体,但其收购资金短缺,种子积压库存量大。因此,建议加大对种子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良种供应补贴力度,建立省、市、县三级种子储备补助金制度。③种子队伍弱,人员少,编制少,年龄老化,業务不精,工作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种子工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种子人才队伍,因此,建议补充具有专业知识的大中专学生,采取技术人员分片包干的办法加大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推荐访问:工程项目 存在问题 省级 种子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