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的初尝试

《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地方性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很多老师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学生兴趣不高,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在情景中进行安全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在活动中体验

在安全教育的课堂上,我们习惯于以说理灌输为核心,过多地强调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做过分强调对安全知识的记忆、背诵、模仿的结果,而忽视了在安全教育中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心理过程。这样的教育方式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直觉、童心和思辨性,师生都感到枯燥乏味,且学生的参与性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觉得,安全教育课最忌讳的就是教师空洞的说教。为此,我在安全教育课上经常设计一些体验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我的眼睛亮晶晶》一课时,学生对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总是引不起重视,我曾经尝试过用科学课的方式讲解,也曾经制作过课件演示,效果都不理想,并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眼睛为何会近视,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

师:人的眼睛为何会近视呢?请看眼睛的剖面图,眼睛能看远能看近,主要靠这些红色的肌肉在活动。老师先卖个关子,请大家做个一分钟体验活动:全体起立,双手平伸,双腿下蹲,大腿与地面平行!(确实坚持不了的同学,可以提前结束。)

一分钟之后,学生的感受可想而知,“酸”、 “累”、“麻”、“痛”……

师:是呀!如果你长时间、近距离地读书写字,眼睛的肌肉也会酸、累、麻,也不想“干活”了,这时人的眼睛就会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成了近视眼。

一分钟体验活动,形象生动地直击要害,让学生浅入深出地了解了近视的原因,相信这个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冲击是很大的,要比让学生闭着眼睛写字,更有价值、更有内涵。

二、在合作中实践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自救自护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相结合。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当安全事故发生时,就需要学生发扬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出现的困难。

例如,在教学《酷热天气的防护》一课(《安全教育》四年级第14课)时,我创设了救助中暑病人的合作实践活动:老师安排情景:烈日、大树、中暑病人(玩偶娃娃),6名学生。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好多预防中暑的方法,相信同学们会好好地保护自己,但是,萬一遇到有人中暑,作为我们小学生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表演开始。一名同学组织,安排:生1负责拨打急救电话120;生2、3、4负责把中暑病人抬到通风阴凉处;生5负责去喊大人帮忙。

救助活动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完成后进行评价,看那些环节还需要完善。教师创设的救助中暑病人(玩偶娃娃)这一小小的活动,充分利用了情景的合作性原则,让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协作,共同完成救助任务。

安全教育中的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唯有多一些生动、真切、实在的“情景式安全教育”,才能把安全的警钟敲得更加响亮。

推荐访问:安全教育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