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与超越:历史与社会复习策略

摘 要:历史与社会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须从复习策略着手,由遵循教材走向超越教材。遵循教材即依照教材,从知识本身出发,通过恰当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超越教材即以知识的记忆和积累为前提,引领学生从更广泛的领域更好地去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认识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复习策略;遵循;超越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具有人文性,但历史与社会的传统复习往往重在对知识的罗列,课堂效果不理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就要求在复习课教学中要注重复习策略的优化,以达到提高复习效率,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历史与社会复习中,要把握好从遵循教材到超越教材的复习策略,以期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遵循教材

遵循教材即依照教材,从知识本身出发,通过恰当方式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知识虽不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终极目标,但却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育情感、塑造价值观的载体和基础。笔者认为,历史与社会的复习首先要本着遵循教材的原则,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的整合

历史与社会复习课要提高效率,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加以优化,突出教学主线,以求“形散神聚”。

1.利用年代尺

新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内容构架上采取中外历史合编,符合客观历史发展实际。但是由于其跳跃性较大,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时间概念。利用年代尺,将某一历史过程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可避免中外混编给学生带来的知识不完整性,突出历史主线。

【例1】对中国近代史的复习可以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把年代尺,以完善学生的历史认知和完整的时间概念,形成中国近代史观(见图1)。

2.利用图表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制图表,对知识进行归纳比较,理清历史线索,简化历史事件,很好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

【例2】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比较复习,通过表格进行知识梳理(见表1)。

(二) 知识联系的建构

1.可以根据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串成一个系统,从而打通知识的章节局限,培养学生在宏观视野下建构知识,完善认知结构。

【例3】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是在教材不同章节涉及到的内容,而且并没有详细表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它的发展变化,在复习时可将这部分知识串成一个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及其性质、土地所有权归属的演变(见图2)。

2.可以将基础知识根据某个特征从教材的不同位置抽离出来进行比较分类,以便更好地记忆。

【例4】如核心类、根本类的块状知識的归纳整理:

(1)“核心”类示例

①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潮:人文主义。

③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潮:理性主义。

(2)“根本”类示例

①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实行全民族抗战)。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③当今世界发展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3.还可以将“基本”类、“原则”类、“实质”类、“标志”类等进行分类练习,区别记忆和知识联系相结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

知识联系在复习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通过知识由“点”状逐步形成复习阶段的“块”状和“面”状,知识间的间隔被不断地打通而终成整体,从而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奠定基础。

(三) 不同题型的训练

在复习阶段,根据学生程度的差异性和复习目标的要求,作为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载体,从遵循教材出发,需要渗透练习,强化理解和记忆。

历史与社会毕业升学考试的试题题型基本稳定,大体归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是历史与社会的基本题型之一,近年来选择题拓宽了考查的知识面,特别是把材料引进选择题的题干,并加大了干扰项的迷惑度,更重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非选择题更加凸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题型类别更加丰富多彩。历史与社会学科整合了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因此,练习也可根据知识属性分为历史题、地理题等,并就不同属性的题型有重点地进行专项练习,为知识的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习得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如果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教学目标仅仅锁定在考试,我们就只能在学科教学的低位上行走,历史与社会学科本应承载的价值与功能,被有意无意地淹没在应试的海洋里,这样的复习效益肯定是低的。在历史与社会的复习中,我们要由遵循教材走向超越教材。

二、超越教材

超越教材,即以知识的记忆和积累为前提,引领学生从更广泛的领域更好地去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认识知识的本质,在历史与社会的复习中,表现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能力立意”的课堂中,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和界定教材,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因“课”制宜,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实施这一策略呢?

(一)以知识整合为前提,巧设问题,核心目标问题化

由于复习课的特点,我们进行目标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结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聚焦,明确在本课结束学生应当知道和理解哪些内容,或培养哪一方面具体的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即本课的核心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将整合的知识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并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让知识结构得以不断地建构和完善,以达成本课核心目标。

【例5】在初三总复习课时,可以将许多具有共性的知识整合来引导学生对比复习,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考点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合并复习。在本课教学设计时,围绕核心目标即通过中日两国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成败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基于认知规律,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到创造的递进式思维层次出发,笔者设计了系列问题:

①明治维新和维新变法的主要措施分别是什么?

②明治维新和维新变法,都有一个“新”字,那么新在哪里呢?

③为什么明治政府的改革策略有“打破鸡蛋”之说?

④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从中可以汲取什么教训?

这样,将核心教学目标细化为学生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而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并伴随教师的适时适当的引导,既关注了思维过程和方法,又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以知识整合为前提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得到强化,对历史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二)以知识联系为途径,创设情境,教学载体多样化

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往往容易空洞单调,千篇一律,由于复习课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已无新鲜感,如果形式上再没有丰富的教学载体,要想提高复习效益十分困难。因此,要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对于教师而言就要以知识的联系为途径,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通过运用多样的教学载体,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6】在一节历史与社会的综合复习中,教师独具匠心,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和夫人出访的时政材料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复习课的教学载体。

环节一:习近平总书记和夫人此次出访的第一站为俄罗斯。请按要求填空:

①莫斯科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②在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莫斯科的距离为6.4厘米,则两地实地距离为6400千米。

③莫斯科地处东半球(东半球、西半球),中纬度(高、中、低纬度)。

④中国与俄罗斯相邻的省份是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

环节二:习近平和夫人此次访问的第二站是坦桑尼亚达累。

PPT展示四幅图表示杭州、北京、莫斯科、达累四地的气候特征,要求学生一一连线对应。

环节三:习近平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锻造了中非之间的真感情。相似的历史遭遇是指什么?共同的发展任务又是指什么?

此课教学过程教师用时政材料将历史与社会中的史地知识有机地建构起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思考问题,探索知识,主动性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复习课不再是枯燥地“炒冷饭”,而是变为生动地思考和探索。运用诸如情境等多样化的教学载体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可以使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变得生动而有效。

(三)以主动建构为导向,关注生成,课堂教学丰实化

在复习课中,只有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才有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把握课堂的生成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走向,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来积极应答学生的疑惑,使学生的认知由浅层走向深层。

在“例6”教学过程中,PPT分别展示习近平和彭丽媛在第一站俄罗斯、第二站坦桑尼亚出访时的照片,有学生在下面喊道:“彭麻麻的穿着變化可真快啊!”原来,与在俄罗斯时的黑呢大衣不同,彭丽媛改穿了一套白色薄套装。教师微笑地对学生说:“的确,变化是挺大的,那我们就来看服饰晓地理吧,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彭麻麻在第二站坦桑尼亚会穿得比第一站的衣服要薄了这么多呢?”学生思考,明确这是由坦桑尼亚和俄罗斯不同的气候类型决定的,坦桑尼亚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而俄罗斯主要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等等。

相信这样的教学过程更让学生深深记住了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抓住课堂的有效契机,珍惜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良好学习意向,关注课堂生成,使复习课堂丰实化。

(四)以方法指导为抓手,精讲精练,综合能力最优化

复习过程需要讲练结合,以练习分类为依托,根据学生合适的复习点,精讲精练,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复习成效。

1.以专题复习突出学法指导

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成效,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检验学生对各类文本的解读能力,因此在典型例题的讲解前,用专题复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整体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例7】在初三复习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以“多元文本,深入解读”为课题进行了文本解读的专题教学。首先以“习奥会”时政热点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将音像文本、图表文本、文字文本三种文本的解读方法指导贯穿于三类文本材料中,并依次归纳为“眼观耳听做笔记,图表语言提信息,抓住关键归课本,对比联系会借鉴”由前三步的读懂到第四步读透的文本解读方法,最后学以致用。

本课教师通过专题教学突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学法促学习,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和广度。

2.以典型例题提升综合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指导。以下案例是对历史与社会复习中解题方法的分析。

【例8】材料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国13.7亿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比例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6.15亿,文盲率还达4%。

材料二:中国与世界资源人均占有量、能源综合利用率比较表(见表2)。

材料一、二反映的问题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这是属于联系类的材料分析题,首先分析此类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先用书本语言将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现象进行提炼概括;再用关联词把概括的内容连接起来。因此,此题的回答就可以这样概括:材料一中我国人口数量大的问题导致材料二中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材料一中我国人口素质低的问题与材料二中能源利用率低密切相关。

除了以上类型的材料分析题之外,在复习过程中还要选取各类典型例题,通过解题方法指导,使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复习课的使命之所在。

在历史与社会复习中,我们要本着由遵循教材走向超越教材的复习策略,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复习课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复习内容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使复习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韩震.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4.

推荐访问:复习 超越 策略 社会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