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视域中的必备知识探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必备知识是历史学科测量的基本内容之一。必备知识的复习巩固与学科素养的达成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参照布鲁姆知识分类标准,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为例,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性知识四种类型提出必备知识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必备知识;学科素养

一、必备知识的测量要求

姜钢在《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一文中指出:“必备知识是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以纸和笔作为测量工具的历史考试中,基于知识与能力的不可分割,历史必备知识是测量的基本内容,从而在知识和能力全面覆盖的基础上,突出对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的显性考察,今后也仍然延续这一方向。据此,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尤其是在一轮复习中,应侧重学生必备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夯实素养达成的基础。

二、必备知识的测量内容

于涵在《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谈到,必备知识是在梳理高校专业学习要求的知识内容、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掇菁撷华形成的。据此,笔者将本课的必备知识进行了整理。

1.依据

第一,课程标准。2003版: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017版: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这些要求可知,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是认识冷战特征,理解冷战与战后格局关系的基础,是必备知识。

第二,考情分析(如下表)。

(2016-2018)高考题考查内容分布一览表

第三,高考注意考察冷战时期美、苏、中、欧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水平程度。

2.内容

依据布鲁姆知识分类内容如下:

事实性知识 铁幕演说、“柏林墙”、德国分裂、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概念性知识 极、格局、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

“北约”“华约”“冷战”与“冷战思维”。

程序性知识 冷战的时间脉络、空间战线。

反省性知识 “冷战”原因、冷战基本特征、马歇尔计划

与苏联和欧洲、“冷戰”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

的相互影响、冷战的反思。

三、必备知识的测量方式与落实

在历史测量方式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非常注意对知识结构的考察。在测量过程中,题目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情境与问题随时进行知识的中外贯通与关联,进行知识的迁移。据此,第一,在教学中侧重概念性知识与深刻的理解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从而能解决事实性知识所带来的惰性知识的一些问题。第二,基于知识与能力密切关系,应把素养水平表达为每课的能力或考试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密不可分,各种素养会在同一问题上呈现,所以在教学上应将必备知识的备考与素养的培育融合在一起。

1.事实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的特点为孤立和分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遗忘快,并且大部分成为“惰性”知识。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上获得了大量事实性知识,但并没有在较深刻的水平上理解它或者没有融会贯通地、系统地有效地组织它。复习中应将事实性质知识有机融入概念性知识,帮助学生在结构化知识体系中加深对事实性知识的理解。

2.概念性知识

(1)两组概念群:运用时间轴或结构图示建构概念群

a:格局与极。

b:冷战、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

(2)关于“冷战”概念的讨论

美国反动派以战争恫吓对苏联及爱好和平的人民所进行的外交战和宣传战。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8.6.1)

美国和西方为统治世界而采取的一种以苏联和民主国家为敌的政策。

——《苏联大百科全书》

两极对抗的时代,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集团同时采取的政策。

——现在学术界对冷战的定义

问题一:三则材料对“冷战”的概念定义阐释有那些不同?(历史解释水平1、2)

问题二:结合材料分析“冷战”的概念定义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历史解释水平3)

通过“冷战”概念的两个层次讨论,让学生把握概念性知识的重要性,并能深刻理解影响历史解释的一些基本因素,落实必备知识与历史解释素养。

3.程序性知识:冷战的时间脉络、空间战线、冷战表现

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完成程序性知识的落实。

(1)冷战的时间脉络

(2)空间线索:欧洲——亚洲——美洲

(3)冷战表现(结合必修1、2和3的综合归纳)

4.反省性知识

单项度的学习知识难以形成有效思维。借助有效问题设计引发学生的判断、评析、阐释等思维活动,可加深学生对必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方法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落实反省性知识与历史解释素养。下面是两个教学案例片段。

(1)“冷战”原因

情境设计:

问题一:你如何认识冷战的发生?(历史解释水平1)

问题二:怎样理解“冷战的起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这一观点。(历史解释水平2)

问题三: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历史解释水平3)

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与现实之间联系的理解。

(2)马歇尔计划与苏联和欧洲

情境设计: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钩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6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思考:有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一石四鸟”,你怎么认为?

材料二:读图(图片材料来自林志荣的《中美历史教学设计的比较与思考——以“冷战”的内容为例》一文)

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一:图中的男人是谁?

问题二:他为什么想去阻止那个“球”?

问题三:马歇尔计划的海报广告意味着什么?

上述两个设计分别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提出具体的观点引导学生去评析,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3)冷战与新中国的成立

情境设计:

材料: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参战,苏联却不曾正式加入,虽然美国很清楚,中共方面其实足足有150架由苏联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可是这项情报却秘而不宣……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结合历史解释的三个水平层次设计以下三个问题,促进学生对历史史实与解释的区别,以及深刻的思考。

问题一: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取那些历史事实?

问题二:冷战状态下,中苏建立了怎样的关系?对冷战产生怎样影响?

问题三:美国为什么秘而不宣?

(4)“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情境设计:

问题:冷战是繁华时期还是威胁时期?(学生讨论)

第一,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第二,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第四,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發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第五,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综合上述的几个反省性知识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应有层次性,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聚焦与凝练。

必备知识的考察要求是学生能够在从一般到复杂的真实或学术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一轮复习中可借助去情景化和情境化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同时让学生把握历史活动的延续与变迁,增强历史知识的逻辑性,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测评取代重复的刷题,从而提高学生复习的有效性和记忆的长久。

推荐访问:视域 探析 测量 必备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