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的教学构想与反思

一、本课教学案例实施之背景介绍

该教学案例实施班级为我校八年级(2)班。该班级是笔者从其他教师手中中途接过来的,原来教授该班历史课的是一位非历史专业的老教师。该班级从七年级到八年级笔者接手时班级变化过程为:七年级入校起始分班时为平行班,班级由同年级中下学业水平的学生组成。到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学校将四个平行班合并组建为三个平行班,该教学案例是在上学期重新组建后的八年级(2班)实施。

总体上来说,该班级学生的学情是:

1.学生历史学科的基础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度较差,一分三率和其它同类型班级比较处在末位,由此,该班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差、历史学习技能差。比如:笔者在上学期开学第一节课中问学生:第一次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的是谁?班上居然有好多学生都不知道。

2.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非常的被动,需要老师不断去催促。课堂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氛围不活泼,很少有同学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和教师进行教与学互动的学生更少。甚至有少数学生厌学情绪强烈,在课堂上经常思想不集中、睡觉,甚至干扰课堂教学,更谈不上在课余时间做复习、预习、作业等学习环节。当然,该班也有少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学习主观能动性高,能和教师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喜欢历史课,也有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

二、本课教学案例实施之情景描述

1.新课导入教学设计的缘起和实施过程。本课我在新课教学导入的过程中,先为学生介绍了日本这个国家与我国历史上的交往和冲突的历史史实和原因,也同时介绍日本这个国家现代的发展状况和国情,再介绍日本为什么要对中国发动局部乃至后来全面侵略战争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此环节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说为主,选择讲述法的原因,一是此导入内容涉及到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如:日本的兴起和发展、与隋唐的交往、明清时期乃至近代和中国的冲突等史实,也由于学生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大都被遗忘,学科知识的基础较差。二是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迁移与归纳。

2.本课新授的主要环节设计与实施简述。先播放《松花江上》歌曲与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影视图片资料,进行情景创设。随着悲惨的音乐声,和着一张张悲惨的图片,渐渐把大家带入了那个时代的场景:东三省的人民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泞泥不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关东军炮轰东北大营……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他们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很多学生都义愤填膺地说:老师,因为他们的家乡被日本鬼子占领了。然后请学生预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请学生对该事变的时间、地点、起因、结果、影响等一一进行表述。关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政策”,为什么?我让学生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很多学生都说蒋介石是卖国贼,不抗日等,这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朱格丹同学的回答:老师,我认为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是他要把军队调去打共产党,然后再去抗日。这个学生的回答很有见解。实际上这也是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即“攘外必先安内”,“攘外”就是抗日,“安内”就是剿共,蒋介石要先剿灭共产党,然后再抗日,学生就很清楚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全境沦陷,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第二部分的学习,即“西安事变”,同学们对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都很熟悉,因為前面已经讲了“九一八”事变,但是在讨论“捉住蒋介石后,是该杀还是该放?”这个问题时,引起了同学们的激烈争论,有的说杀,有的说放,有的说先软禁,然后再考虑是杀还是放。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答案,在于他们的出发点不同。最后王思媛同学进行总结:蒋介石不能杀,杀了他,就会再一次引起军阀混战,导致中国的混乱,对中国的抗日不利,只会让日本人坐收渔人之利。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同意抗日,一致对外!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携手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很多学生都表示非常的愤怒,这是个喜欢侵略别国(尤其是中国),军国主义泛滥的国家。近代以来,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等,所以我们要时刻防备日本再次侵略中国。

三、本课教学案例整体构思意图简介

本次上课的内容为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本来的构思设想为: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为全民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让学生认识到“国之兴亡,匹夫有责”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名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本课教学案例实施后的得失与反思

1.对于笔者实施本方案的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首先要低起点、预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要适宜。为强化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理解乃至拓展和迁移,教师需要强化教学中的复习、归纳、迁移环节,也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素养。比如:有些是课本上没有的相关知识以及对本课学习有帮助的知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或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环节,来帮助他们进行总结与归纳,提高他们运用非常熟练的知识、流利的语言,来表述、理解所学知识。

2.对该类型班级学生在教学中适宜地使用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音乐、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能提高他们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兴趣与关注度,能激发他们的学科学习兴趣,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和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从本课教学来看,笔者从导入的讲述法为主到新授中的多媒体感性教学手段的使用、问题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的使用、对学生在学习中归纳、总结、合作等学习形式的组织和指导等,均对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思维时间的延长。

4.在本案例实施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低起点、低目标的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本课的基本知识和对学生基本学习技能的培养上,造成了本班少数学科学习素养很好、有一定学科知识基础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所以,怎样最大程度地照顾到本班各层次学生有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尚需要笔者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不断总结和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如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建立合作学习与讨论小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与回答的机会等等。

推荐访问:构想 反思 九一八 难忘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