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角度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摘 要】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成为热议的话题。教育的机会均等问题是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核心,更是对社会公正的一种反映,它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入学机会的均等、受教过程机会的均等和受教结果的机会均等三个方面。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来探究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现实价值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来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让人们全方位地理解以及把握教育的机会均等问题。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公平 形成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21-02

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通过不断地实践,以期能够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梦想。如今教育机会均等的强烈要求不仅是人们为了实现生存的平等和公正而追求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是人们为了更好地发展与生活的现实需要。所以,致力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探究,有其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意义: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教育的机会均等,更进一步地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发展。

一 教育机会均等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把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定为它们进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最基本的方向和目标,更有甚者将它选择为促进教育民主化必要的内容,所以,人们对它越来越关注。以社会学为基础,教育即“社会经验的传递与影响”,“促使少年们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自始至终教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人类社会的民主化促使教育机会均等的形成,是人们追求公平公正的一种体现。所以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域的发展过程中,机会均等的含义不同,而且具体到教育的实践中,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解决与实现也逐步地深化。

在原始社会中,教育没有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独立的形态,因此原始社会中教育具有自主性、广泛性、自发性、无阶级性以及无等级性,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自然而然地就不存在。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国家机器的产生,以及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教育成为了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但是,要求“平等”的先进思想在奴隶社会中尤其是教育活动中早有体现。到了封建社会,平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出现了新的阶层“士”,教育开始发展为“社会挑选人才的工具”,这一发展为许多人踏入上层社会提供了机遇。但是,这一发展并没有突破不平等的束缚,统治阶级仍掌控着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思想。十四五世纪,在西方产生了“以人为主”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运动使“人权”“公平”思想深入民心,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方面有了实质性的发展。

通过对历史历程的分析,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它是相对的均等。社会的不断进步,政治经济的不断变迁,教育的机会均等概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 教育机会均等的几个因素

从历史和现状出发,以教育的思想史和制度史为基础,教育的机会均等主要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1)入学机会的均等,即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基础的教育应对适龄儿童入学全面开放,不能因为社会的地位、文化的背景、种族性别、家庭的条件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其中入学机会的均等则是教育机会均等的第一要素。(2)受教育的过程和内容方面的均等,即它的本质是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3)教育的结果均等,即学生在完成教育学习后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进一步来说是学生学业成就都能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而且可以获得初级的全面发展。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机会均等的两层意义:(1)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体现了教育的机会均等在数量方面的定义。这一定义从本质上看体现了“人权”这一思想。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质上就是我们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且人们的受教育权得到了法律的保障。1948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大会宣布了两项关于人权的基本权利,即彻底废除和禁止种族歧视;每一个人都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1960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消除歧视和不均等”这一权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过激烈的讨论,大会更进一步地说明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2)每一个人都能接受高等质量的教育。这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在质量方面的規定。每一个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每一个人都有接受高等质量的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前者实现了,后者才可能更好地发展,只有数量达到了,质量才有可能提高。

三 教育机会均等的衡量标准及现存的不均等现象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机会的均等不仅仅是它的表面现象教育方面的问题,而是本质的现象社会不均等的问题。社会上的不公平涉及教育的领域,变为教育的不公平以及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仍然有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所以追求教育公平以及机会均等是一个理想的目标。因此从表面上来看,教育的机会应该是人们能够接受某种教育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说的教育机会均等可以说是一个数量化的含义。但是因为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教育机会的均等不能仅仅由简简单单的单一数据统计来说明。

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来衡量教育的机会均等,应该从以下四个标准来看:(1)起点上的均等,即全体适龄儿童均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2)在教育的过程上均等,即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教育的数量上还是教育的质量上,都能够拥有平等的参与机会。(3)教育的结果上的均等,即受教育者在完成学业踏上社会的过程中,凭借其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与成绩,摒弃种族、性别与经济背景的不同,发展成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养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4)教育对于生活前景的影响的机会均等。

如今可以说教育机会均等成为了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学校教育深受社会的影响,简言之,是社会的产物,具有严格的制度标准,因此不均等的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在我国,不均等现象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不同性别受教育的机会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城乡受教育机会之间仍然存在差别。(2)学校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异。(3)学习成功方面的机会不均等。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社会生产力一定的发展水平下,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可能会长期存在。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国家应正视这种不均等的现象,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一定的改革,来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而不是听之任之。

四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措施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仍然存在,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应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来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要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1)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因此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础的教育必须先行。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如必须要树立全面的教育先行观念,依据国家的需要来对教育进行宏观的规划,优化课程与专业的设置。(2)进一步地延长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并实施素质教育。(3)变革学制,不断加强职业技术培养等中等教育,促使中等教育向多样化、全面化发展。(4)实施终身教育的战略,增加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5)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促进教育快速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6)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实行差别对待原则。

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并且深受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对教育机会进行公平以及合理的分配不仅是保障个体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是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努力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瞿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叶澜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2)[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唐莹等.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郝克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宏伟纲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赵文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J].高等教育研究,1998(4)

〔责任编辑:庞远燕〕

推荐访问:均等 教育 社会学 角度 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