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众文化事业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思考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社会发展短板较多,比较突出的就是群众文化建设事业,这是一项最贴近群众的工作,极容易被老百姓感觉到。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融合共振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探索群众文化建設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为主题,论述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供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经济建设;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257-01

一、群众文化的历程

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群众文化伴随人类的发展逐步成长,各个历史时期群众文化的特征截然不同。在原始社会,群众文化表现为偶然性、随意性、手段的原始性。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精神劳动从劳动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文化劳动又从精神劳动中分离出来,逐步形成独立的形态。

“五四”运动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西方文化与新文化运动兴起,平民文化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巨匠,造就了民国文化巅峰,学术成就至今让人叹为观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文化从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化体系,政府设立了专门的事业机构,组建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队伍,形成了独特的活动形态和工作方法,建立了较完整的群众文化理论系统。从以上历史时期看,群众文化特征逐步演变,但一脉相承不变的事群众文化的群体性。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常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文化和文明素质的需要,是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身的需要。

群众文化具备重要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精神调剂作用,具有娱乐休闲效能、宣泄情感的效能,美学效能。其次,表现在宣传教化作用,具有传播效能、陶冶性情效能,规范行为效能。再次,表现在普及知识作用,具有社会教育、科普教育、智能教育效能。更为重要的是群众文化具有团结凝聚作用。

建国以来,我过逐步建立三级文化网,各省市、各区县、下至各乡镇都有各自的群众文化机构,赋予各自不同的职能,开展宣传教育、开展活动、普及知识、开发文化遗产、进行理论研究。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抓作品、抓活动、抓成果、抓文艺培训,培养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引导大众摆脱愚昧和低级趣味,追求高层次的精神健康,形成较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提倡群众文化群众办,群众文化群众管,群众文化活动的投入由国家拨款,单位投入,社会集资,产业开发等渠道承担。但群众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具有投入大,盈利小的特点。建国伊始,我国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把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政治工作来抓,专门颁发文件、挤出经费,各项文艺活动蓬勃兴起,广大群众投入热火朝天的群众文化事业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歌唱新中国,欢呼劳动群众当家做主了。其广泛的群众性、情绪的热烈、形式的丰富多彩、作品的优秀经典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涌现出一大批经典的革命歌舞和戏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兄妹开荒》、《东方红》、《白毛女》、《大海的航行靠舵手》、《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夫妻识字》、《刘胡兰》……祖国各地歌声飘扬,人们扭秧歌,打腰鼓,到处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群众文艺活动,车间、学校、医院,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舞台,到处都传唱高亢嘹亮的革命歌曲,广大群众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我国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建设成社会主义经济强国。革命歌舞,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国有企业管理落后,效率低下,职工思想陈旧。在此关键时刻,国家决定进行机构改革,企业重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下岗,自谋职业,减员增效。广大职工失去固定收入只能从事蹬三轮车,摆地摊等工作,收入极低,负担很重。群众风里来雨里去,为生活奔波,群众文化活动几乎停滞。以我市来说,当时群众文化机构基本全部撤销。电影院,文化馆,地方剧团全部解体,人员自谋职业,群众文化领域受到空前的打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获得一条深刻的教训:什么时候政治上安定,社会和谐,什么时候群众文化就能得到发扬,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就能顺利贯彻落实。政治上动荡不安,经济上落后贫困,文艺生活就会受到压制,就会形成万马齐暗,百花凋零的状况。

二、目前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家庭收入快速提高,人民逐步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但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滞后。就东台市来说,各地群众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陈旧,人员流出严重,专业人员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处于半瘫痪状态,更别提开展文化活动。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文化馆,文化宫,小剧团等机构虽然仍然存在,但设施老化,人员年龄老化,也不能做到正常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金不足,文化活动经费落实不了,活动无法开展。

近几年来,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各级党委政府在对文化基础设施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基础上,制定了群众文化事业中长期扶持政策,把群众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群众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开。在此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成绩显著,基层文化设施逐步得到加强,文化生活有了保障,文化宫,大剧院,图书馆,幸福小广场等一大批项目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地大力引进专业人才,老带新培养文艺骨干,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绘画,歌舞,书法,曲艺群众文化专业人才,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工厂,机关,医院巡回演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清晨在幸福小广场上打太极,跳扇子舞的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不满十岁的儿童,傍晚则是广场舞,交谊舞,京剧票友的表演,广大群众乐在其中,在愉悦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享受中获得先进文化的力量。

三、东台市群众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探索

计划经济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财政支出支持了一系列的文艺活动。虽然每年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都超过10%,但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群众文化管理人员的难题。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展的文化活动,规模小,受众少,质量不高,群众得不到满足。

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有了经济基础。邓小平同志说过,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两手都要硬。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个人都有自身利益的诉求,群众文化也有其自身特有的規律,群众文化建设只有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经济,才能探索出适合于自身的生活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自身得到发展。同时,各行各业也希望借助于文化的力量,舆论的力量,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群众文化与经济建设应该相互渗透,相互推动,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一定会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直接的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东台市三仓镇开始种植西瓜,通过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小西瓜逐步成为我市富民大产业,种植规模位居江苏省第一。全国前列。东台西瓜品质独树一帜屏勿咐东台西瓜,品冠天下”之说。先后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原产地证明商标、国家名牌农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我市抓住契机举办“瓜儿熟了”东台西瓜节,丰富多彩的西瓜节活动,当然少不了文艺演出,吃瓜群众边吃瓜边欣赏舞蹈、杂技、曲艺等精彩文艺节目,一饱口福,眼福,评选西瓜王、踩压不裂西瓜,吸引长三角地区成千上万游客。大家共同看瓜史,吃西瓜,下瓜田,交朋友。新华社、文汇报、澎湃新闻等数十家主流媒体。不约而同的为三仓西瓜站台,现场交易金额十多亿元。这次活动是我市群众文化与产业推广的有机结合的成功探索,取得文化与经济的双丰收。

四、结语

群众文化建设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形象工程,而要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新时期我市要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供需衔接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明服务体系的意卿,《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全面部署,大力补短板,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普及化,制度化。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2]冯守仁,鲍和平.群众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经济建设 文化事业 融合 群众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