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梯度变化背景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河南省产业梯度变化后,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优化问题。首先论述了河南省的产业转移现状,然后结合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构建时间序列比较分析模型,通过前后比较分析,针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给出承接产业转移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位商;产业梯度系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6-000-02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产业转移[1]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河南省的产业转移现状可以从本省以外投资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进行。

(一)从承接规模上看,资金规模不断扩大,项目和企业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承接资金方面。自2001年起,河南省累计利用外资591亿美元,每年呈现出递增趋势,从2001年的3586万美元到2012年121.17亿元。而到2013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4.57亿美元,居中部六省第1位,增长11.1%。全年新增省外资金项目5770个,增长3.7%;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197.5亿元,增长23.3%,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合计超过7000亿元,为省内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项目和企业规模方面。利用外资方面,单个利用外资项目平均合同外资达到2600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在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93个,到位总金额70.1亿美元。截至目前在我省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81家。2013年我省新增2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和谐汽车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5亿港币,落户郑东新区汽车产业园区,增加了产业园区的产业规模。

(二)从产业转移的来源区域看较为集中

承接国际及港澳台产业转移方面,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我国香港和台湾。自2004年至2013年底,河南省共承接境外产业转移资金577亿美元,其中香港占据355亿美元,占比61%,排名第一,台湾以36亿美元,占据第二,两者合计达到67%。可以看出,香港和台湾是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地。

在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方面,实际利用粤、京、浙、沪、苏、鲁6省市资金居于前列,合计近4000亿元,占全省的63.5%。因此,河南省在国内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来源于三大产业带。

(三)从行业结构方面分析,制造业是承接产业转移中心

2004到2013年以来,河南省合计获得外资及港澳台产业转移资金577亿美元,其中第一产业18亿美元,第二产业411亿万美元,仅制造业就有320亿美元,占比56%,第三产业146亿美元。自2004年河南省制造业承接产业资金规模逐年扩大,从4.4亿美元到2013年82亿美元,占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资金的一半以上。

(四)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产业集聚区,其中,在地域上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

产业集聚区上看,2013年,在外资及港澳台转移方面,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实际承接产业转移资金76.3亿美元,占全省的56.7%;实际承接省外资金3614亿元,占全省的58.3%。产业集聚区吸引的资金达到全省产业转移资金的55%以上。

地域上看,从2003年到2013年,河南省承接的境外及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资金588亿美元,郑州市承接171亿美元,洛阳市承接100亿美元,分列第一和第二,合计承接资金总额的47%,接近一半。从2007年以来,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国内产业转移的地域分布较为分散,11地级市承接资金比例超过5%,其他地级市也都有产业转移资金。

二、河南省产业梯度变化

学术界认为产业规模、产业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是具有一脉相承的评价指标,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区域内的某个产业的发展状况。本文从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出发,选取产业产值、产业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2]作为衡量河南省某一个产业的发展的标准。本文结合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的变化,给三次产业分别提出合理的承接产业转移策略。

(一)河南省产业产值变化

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的产业增加值作为分析基础。

从产值规模上看,河南省在2001年时,GDP总产值5533亿元,总体规模不超过万亿,整体规模较小;而到了2013年,产值规模32156万亿,经济实力初具规模。

从产值结构上看,2001年第二产业占据相对优势,第三产业略高于第一产业,三次产业呈现等规模发展态势。到2013年年底,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不到4倍,而第二产业增加超过7倍,第三产业6倍左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产值贡献的主力,第一产业成为发展相对缓慢的产业。

(二)河南省产业区位商分析

区位商[3]是表示一个区域某个产业或行业的规模在一个更大区域内(一般是国家)所处的地位,用一个区域一个产业的产值除以该区域GDP的值,再和该产业的全国总产值除以全国GDP的值相除,用公式表示如下:

LQij=(Sij/GDPi)/(ΣSij/ΣGDPi)

其中,LQij是i区域j产业的区位商;

Sij是i区域内j产业的产值;

GDPi是i区域的GDP;

ΣSij是所有i个区域的j产业的产值和;

ΣGDPij是i个区域GDP的和。

收集全国三次产业产值和河南省三次产业产值计算得到河南的三次产业区位商。2001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区位商为1.55,第二产业为1.00,第三产业为0.80;2013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区位商为1.26,第二产业为1.26,第三产业为0.69。

数据表明,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区位优势一直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区位商LQ>1,符合河南省高平原比例的自然条件,但从2001年1.55下降到2013年的1.26。区位商的变化表明,从2001年到2013年间,河南省第一产业投入资金不足,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河南省第二产业拥有相对优势的区位,区位商从2001年的1.00上升到2013年的1.26,表明河南省在此期间,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产业优势,特别是制造业占全部第二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

河南省第三产业区位商低于1,说明第三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相对优势,从2001年的0.8下降到20123年的0.69,服务业区位优势逐渐下滑。

(三)河南省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产业梯度系数是是结合产业区位商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综合评价指标,反映一个区域内某产业的相对竞争力水平,是一个区域内某种产业的区位商和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乘积,其公式表达如下:

IGC=LQij*CPij

CP=(Sij/ΣSij)/(Tij/ΣTij)

其中:IGC产业梯度系数[4];

LQ是i区域j产业的区位商;

CPij是i区域j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Sij是i区域j产业的产值;

ΣSij是所有区域j产业的产值;

Tij是i区域j产业的从业人数;

ΣTij是所有区域j产业的从业人数。

结合《河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产值和产业从业人员数计算可得,2001年河南省第一产业产业梯度系数为1.27,第二产业产业梯度系数为0.83,第三产业产业梯度系数为0.62;2012年河南省第一产业产业梯度系数为0.89,第二产业产业梯度系数为1.07,第三产业梯度系数为0.44。

结合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河南省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LQ>1,但由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过多,也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相对劳动生产率偏低,从而使河南省第一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低于全国水平,IGC<1;也从侧面反映出河南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速度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较好的流动和就业转移,可以得出结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还有继续转移的必要。

河南省第二产业的区位商高于产业梯度系数,LQ>IGC,说明河南省在承接第二产业产业转移过程中,主要承接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相对劳动生产率偏低,从而也说明河南省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竞争力水平较差。

河南省第三产业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一直都小于1,且LQ>IGC,说明河南省第三产业竞争力低下,亟待提高整体水平,促进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行业,各行业之间存在产业转移导致的产业梯度不一致,因此,有必要计算行业产业梯度系数具体分析河南省各行业的产业转移策略。

结合《河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河南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河南省第二产业各行业产业梯度系数采矿业从2005年的0.92增长到2011年的1.18,制造业从1.48增长到2.0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0.52增长到0.74,建筑业从0.93下降到0.56;河南省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只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2.02增长到2.2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从1.05下降到0.50,其他行业全部低于0.6。

由此数据表明,河南省第二产业细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其中采矿业产业梯度系数由于承接产业转移从2005年0.92低于全国水平,逐渐提高到2011年高于全国水平的1.18;制造业优势进一步增强,IGC从2005年1.48提高到2011年2.02,和全国同期相比优势突出;另外两个行业平均竞争力水平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河南省第三产业细分为14个分行业,和总体第三产业的结论一致,有12个第三产业分行业总体竞争力水平一致处于低梯度,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准,只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两个行业达到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并且只有住宿和餐饮业竞争力水平有较大提升。

三、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经过近十年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河南省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产业特点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不同的产业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要求。

(一)河南省第一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对策

第一,从土地政策上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提升土地整合面积,支持种植业农场化,为吸引农业外部资金准备市场。

第二,从金融上,鼓励支持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为从事农业发展的资金提供金融保障,创造稳定投资环境。

第三,从生产技术上,借助本省农业资源和市场规模承接高科技转移,鼓励引进高科技种业和农业技术发展公司。

(二)河南省第二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第一,加强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制造业本身是规模经济的典型代表,提升聚集区内制造业的产值及竞争力会促进产业自生能力形成。中原城市群,尤其是郑州和洛阳可以作为主要承接聚集地,加大产业园的投入资金,形成规模。

第二,有选择地淘汰一批低端制造业。河南省制造业在前期发展过程中为积累发展资金和规模,全面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存在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企业,有必要主动转移出去一部分低端企业,为承接高端制造业转移提供建设基地和政府支持资金。

(三)河南省第三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第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河南省铁路、公路、网络处于全国干线之上,四通八达。但省内铁路、公路和水运建设落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国水平,不能有效支持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把河南省的消费潜力转化为消费市场,把河南省的剩余劳动转化成人力优势。

第二,提供税收政策保护。大部分服务业属于低门槛进入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竞争压力,低税收保护可以促进服务业快速积累资金,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服务业转移,促进本地服务业发展。

第三,提供创业资金,形成创业精神。创意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资金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省支持服务业发展必须建立创业资金形成机制,为创业提供源源不断地小额贷款,推动创意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全省区域内的创造精神和消费文化,为承接发达地区服务业转移提供市场和产业链。

第四,鉴于河南省住宿和餐饮业自身拥有优势,且产业梯度正在提升,可以引导承接一部分高端住宿和餐饮业的转移,形成高中低端住宿和餐饮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戴宏伟,王云平.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J].当代财经,2008(2).

[2]胡丹,晏敬东.基于产业梯度系数的湖北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金碚等.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后发赶超与转型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8).

[4]戴宏伟,田学斌,陈永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吕向阳(1987-),男,汉族,河南周口人,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指导老师:刘丽琴(1977-),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服务外包、区域经济。

推荐访问:河南省 梯度 承接 产业转移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