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话春秋——赏评《戏曲评话》

史三宝

梁镇川是一位学识渊博、和蔼可亲的深受群众爱戴的人民艺术家。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辈,他为孝义、为吕梁的文学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退休后回到家乡,一心扑在孝义文化研究工作中,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令后生晚辈赧颜。《戏曲评话》是梁镇川先生2013年著成的,全书共五十回,将近30万字。以“评话”为文体,大致按照时间顺序,以经典剧目为切入点,随剧说事,以事评人,厚今薄古,详近略远,将孝义戏曲发展史上的戏、人、事做了梳理叙评。该书除了对戏曲艺术的审视和品评,也广泛涉及到了明清晋商发展史,以及民间习俗、民间文艺、民间美食等等,是研究价值较高的文化读本。

孝义的文化根脉深远,艺术底蕴深厚。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戏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孝义从春秋时期设县,即有虢国和虞国的贵族迁至此地,将周王朝的礼乐精髓也带到此地。而后历经几代更迭,宋元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戏曲表演形式,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皮影木偶。就声腔而论,当时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的皮腔,也算是中国较早的戏曲声腔,早于明清兴起的诸腔杂调。孝义是公认的戏曲艺术之乡,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声腔、舞蹈、武术、杂技、美术等门类的综合艺术。戏曲在孝义这片热土上任意滋长,将丰富的语言、动人的声腔、婉转的音乐以及皮影木偶那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都传承下来,成为孝义特有的文艺积淀。

《戏曲评话》内容丰富,最吸引人的还是孝义戏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如第九回“介休县新风剧团落草加盟,孝义县艺新新风合并组团”,讲述的就是1952 年介休新风业余晋剧团因不符合政策面临解散危险,经与孝义文教局协商,留孝义艺新晋剧团合并更名为新艺剧团的一段故事。紧接着第十回“二班子崭露头角建新团,头班子奉命荣调赴四川”就更热闹了。1956 年新艺剧团办起培训班,年轻一代演员充实了剧团力量,组建起演出二队,民间称之为“二班子”,本来要解散的“二班子”,却因为实力强、人气旺,顺应民意又成立起了孝义县时装晋剧团。你看看孝义人有多爱戏,一个县城里晋剧团一个接一个成立起来。1959 年为了满足四川省山西籍南下干部看戏的需求,山西省文化局调孝义新艺剧团(民间称之为“头班子”)赴四川安家落户。“头班子”下四川众星捧月抢尽了风头,然而受政策影响,三年后又调回山西,最终落户榆次组建为晋中地区青年晋剧团。

此外,《戏曲评话》还讲述了优秀作品诞生的来龙去脉。如第十三回“李书记说案例燃起奇怪火,张思聪巧编导唱红柳树坪”,讲的是1956 年至1961 年现代戏《火》到《柳树坪》的创作过程。而第二十一回到第二十九回,用了九个回目讲述了从《风流父子》到《风流婆媳》《风流姐妹》“风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并在晋京调演、专家点评、剧情赏析等方面不惜笔墨进行了重点铺陈。第三十三回写了碗碗腔《酸枣坡》从舞台剧到电影的创作过程。第三十五回则写了小戏《人偶情》和姊妹篇《影戏缘》荣膺两届全国“群星奖”始末。

《戏曲评话》写人的篇目也不少,不仅有孝义历史上诞生的戏曲名家新秀,而且还盘点了几代热衷于投资文化的企业家。如第六回“‘十六红’唱红吕梁山,‘夜明珠’亮珠晋绥区”,是为旧社会“十六红”师立世和“夜明珠”王艳凤两位孝义籍晋剧名角立传。第三十回“慧眼识梧桐飞出金凤凰,演技佳百灵摘取梅花奖”,讲述了孝义碗碗腔表演艺术家张建琴夺取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历程。第三十二回“卜生辉筹资组建文工团,写春联三小调演获头奖”,就写到了一生热爱文艺、投资文艺,为孝义文艺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家卜生辉先生。此外,除了第十六回写到碗碗腔前辈表演艺术家王冬兰和赵娇兰两位老师,以及在其他回目中多次提到的张思聪、霍锁昌等,后面的第四十三回至第四十九回,集中为张焕、郭士星、许石青、冯万福、那山秀、温明轸、温明轩、侯玉兰、张鸣琴、杨红丽、李爱梅、梁桂星等孝义籍戏曲表演艺术家、评论家、编剧、导演等绘就了一幅群星谱。

我为什么说《戏曲评话》别具一格呢?是因为“评话”这种文体现在并不多见。评话也叫平话,是小说的前身,最早源于宋元时期,是一种故事化的讲史形式。宋元话本是在唐代“说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话”就是后世的说书。“说话”人讲唱所用的底本叫做“话本”,也叫“话文”或“话”。鲁迅先生在《小说史略》中说:“即以俚话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人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又说:“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已做凭依,是为‘话本’”。宋元平话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说唱文学的成果,形成并确立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白话小说这一种崭新的文体,为后世通俗小说的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宣和遗事》到《水浒传》,《西游记平话》到《西游记》,《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都有清晰的发展脉络。

梁镇川

说书人开场要讲一首定场诗,梁镇川先生的《戏曲评话》则在开篇有一首篇首诗,结尾有一首篇尾诗,这种中国特有的古典文学形式颇有趣味。篇首诗的作用:点明题旨,介绍故事梗概,营造意境烘托情绪,引起话头。篇尾诗则是总结全篇,首尾呼应。且不论故事讲得精妙,令人难以释卷,单说这五十个回目的篇首诗和篇尾诗就足够精彩。如第二十八回篇首诗曰:

戏曲之要唱词精,句句吟哦字字工。

千锤百炼心血润,写戏写人写真情。

一首七绝道尽了“风流三部曲”打磨过程中付出的心血。第三十七回篇尾诗:

衣打打打皮才光,吱吱扭扭琴声扬。

莫道只是双手动,各有千秋创碗腔。

这首诗第一句直接将戏曲打击乐字谱“衣打打打皮才光”当作诗句,别有趣味。除了篇首篇尾,在文中还穿插着不少诗词,如第二十一回文中有诗:

话不投机半句多,道不同谋没法说。

大权在握不开锁,纵是金玉莫再磨。

寥寥数语道出了现代戏《大梦醒来迟》创排过程中经历的重重阻力。这样精彩的诗句在文中俯拾皆是,无论叙事抒情还是刻画人物都足够凝练精准,恰到好处!

梁镇川先生把评话算是琢磨透了,他在文中时不时插一句“列位看官”,就非常有仪式感,感觉像是作者就在读者面前侃侃而谈。作者在著书的过程中,也把读者想像为座中客,就像聊天一样,既行云流水,又天马行空,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像一位老渔夫,手中的网撒得开收得回,游刃有余从心所欲,把一个话题掰开揉碎,从各个角度阐述开来,聊得透彻,聊得痛快,聊得酣畅淋漓。文中还有大量的俚词俗语也体现了评话的风格,极大增添了该书的趣味。方言本身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宝库,书中随处可见的方言词汇非常接地气,比如“拉不开套”“合纹”“疲疲沓沓”“凑红火”“翻圪芦捣蒜”“支膀子”“拿趟儿”“精明脱跳”“窜房檐”等等,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同时也展示了山药蛋派文学的独特魅力。文学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有下里巴人,把人民群众嘴里的话变成文字,这就是文学的创新,是文学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伟大实践。

《戏曲评话》从周秦时代讲述到今天,时间跨度大,重点是讲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孝义戏曲事业的繁荣景象,确实是一部地方戏曲史。作者用章回体的结构形式,回目之间既有联系又可单独成篇。用“评话”著书展示了梁镇川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也给读者别开生面、眼前一亮的感觉。书中夸张戏说和演绎的成分很少,能够感觉到作者最大程度的对史实的尊重,著书以客观记述为主,主观评论为辅,避免因文风活跃而影响读者对所著历史的可信度。写史者不过以编年、国别、纪传等为体,今梁镇川先生举重若轻,以章回体写史前不见古人,也算是开了史书文体之先河。

梁镇川先生是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文学科班生,写文章自不在话下,写通讯报道提纲挈领、直击要害,写党政公文也能见其文采,写电视剧、写电影、写评论、写诗词、写易学研究、写民俗文化等等,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游刃有余,编排文字就像泥巴到了雕塑家手里,揉捏得服服帖帖,手到形立,跃然入目,悲欢喜乐直达人心。他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他把文字玩得明明白白,把文字承载的文化琢磨得通透练达。这本《戏曲评话》就体现了梁镇川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体现了他对各种文体的驾驭能力,也体现了他对孝义戏曲以及人文历史等方方面面知识的掌握。当然我们所熟知的梁镇川先生绝不仅是一位单纯的文学工作者,他更多的成就是在艺术领域创造的。能够横跨文学、艺术两大领域,可以称文学家又可尊为艺术家者寥若晨星。

总之,《戏曲评话》语言朴实灵动,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的信息量巨大,浸透了梁镇川先生对孝义戏曲、孝义文化的一腔热忱。这是一本捧起来就放不下的书,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书。这本书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一部孝义人文百科全书,涵盖面广泛,研究深刻严谨,具有十分突出的文献价值,是除戏曲工作者之外的各行各业的人都能读懂且爱读的一本好书!是推介孝义文化的代表性著作!

猜你喜欢孝义剧团戏曲孝义与仇杀宁波开放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2-01-05孝义:积极防治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1年3期)2021-07-16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幼儿画刊(2018年10期)2018-10-27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幼儿画刊(2018年9期)2018-09-26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幼儿画刊(2018年7期)2018-07-24厉害了,大孝义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7年9期)2018-03-07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推荐访问:评话 戏曲 别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