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童心与红心的上海故事

□忻 颖

传承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基因、底蕴,弘扬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的报童精神和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红色精神,上海木偶剧团为庆祝建党百年创排的重点扶持作品、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报童之声》在今年国庆期间开始了新一轮演出。这部以解放战争时期的报童为艺术创作对象的木偶音乐剧,自去年7月首演以来,受到了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双重肯定。10月9日,《报童之声》在仙乐斯木偶演展中心召开研讨会,业内专家与主创团队就这部剧的题材、形式、创新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剧目的品质、打磨精品,为本土创作打开新空间。

在选题之初,上海木偶剧团就将视野放在上海本土,通过走访报童小学汲取了部分报童在解放前的感人故事,还取材了耳熟能详的《卖报歌》。把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告诉今天的孩子们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深刻现实意义的,该剧的编剧、上海木偶剧团艺术创作室主任钟晓婷说:“创作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许多报童历史,与当年的老报童交流时,他们讲述的真实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在编撰中,我将重心聚焦在更精准地把控故事节奏和人物上,所以整部剧的情节十分紧凑。”

《报童之声》讲述了1949年临近解放的上海,一群靠卖报维生的流浪孩子,在报童学校年轻共产党员艾可馨教导下,学习革命歌曲和文化知识。小报童们不断为地下党递送情报,摸排敌人情况,为上海解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当舞台上响起“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勾起了台下不同年代的观众对于这段红色历史的回忆,让孩子在熟悉的旋律中走进这段伟大的历史,感悟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评价说:“《报童之声》是一部具有浓郁上海地方特色的红色题材作品,聚焦小报童,将历史题材与儿童生活和精神世界结合,让报童在上海解放前夕的地下斗争的事迹得到充分表现,尤其是从中发掘了报童心中的友爱、互助、向往光明的品质,像剧中‘南瓜’这样的流浪儿身上的江湖气和他的传奇性对现代的孩子来说既陌生又有新鲜感,戏剧冲突抓人眼球。”

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创排儿童题材的红色剧目,是国有文艺院团的责任和使命。本剧的出品策划、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表示,虽然用木偶剧做现实主义题材会受到一定限制,但是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剧团在木偶的制作理念、机关研发、创作理念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因此本剧在艺术上充分发挥海派木偶勇于创新突破的特色,让木偶剧的舞台生发更多可能性。何筱琼说:“一方面故事好看是根本,另一方面形式上的多变和新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在这部剧的木偶制作、样式、表演形式上都找到了突破点——将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与木偶表演有机结合,展现旋律与操纵艺术的新舞台空间,让观众可以深刻体会到木偶艺术在舞台上呈现的独特印象。”

《报童之声》是上海木偶剧团首次挑战木偶音乐剧的形式。谈及音乐创作,该剧的青年作曲柯力表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乐曲更吸引小观众。“在创作过程中,我比较注重乐句的长短、旋律,能够让小观众留下记忆、便于传唱。我甚至想象自己是个木偶在舞台上演绎,如何让音乐为木偶助力,让旋律可以推进故事性,所以在创作中更多地加入了一些和之前作品不一样的情感,也希望小观众可以通过全新的木偶音乐剧的形式,喜爱舞台艺术。”

在保留传统木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科技创新让《报童之声》呈现出更大的生命力。《报童之声》中的木偶不同于以往的木质偶,而是在传统制偶工艺基础上加入了3D打印技术,其表面呈现更多皮肤的肌理,使木偶看起来更真实细腻,也更能令小朋友接受和喜爱。而木偶身上的小机关也很有“心计”。比如,在木偶的眼睛里装上两种颜色的led灯泡以显示不同的身份;
又比如,可以转动的眼睛、可以竖起的大拇指等等,都让木偶看起来更活灵活现。

多媒体设计凌军为该剧设计了想象空间丰富的多媒体画面,变幻跨度从二维到三维,从虚拟到实物。《报童之声》中的两段光影戏可以说是“大制作”了,不仅用到了精致的动画效果,表演所用的皮影也与传统皮影有不一样的制作、操作方式。有的皮影人物走路像手风琴的拉风箱,还有的皮影人物可以表演杂技。光影戏与剧情的穿插配合,让剧中的人物层次升级了,也让这部剧看起来更跌宕起伏。

《报童之声》是挑战融合海派木偶艺术的一次探索,由真人与木偶同台“献艺”,木偶和演员们手持杖头木偶走上舞台,和木偶穿着同款服装,留起同款发型。在表演手段上,《报童之声》以“杖头木偶”为基础,又运用了许多木偶类型,比如适合歌舞表演的“短杖头木偶”,表现主人公内心戏时需要两个演员配合的“横挑木偶”等等。“木偶+舞蹈+歌曲+戏剧”的综合艺术对于演员而言是件十分不易的事情,而且人偶同台需要演员与木偶之间有极高的默契,所以创排过程也是自身艺术成长的过程。该剧的青年导演王芳说:“我第一次接触木偶剧这种艺术形态,创作过程中我们主创团队持续不断地探索如何在有限空间的舞台上呈现真人与偶结合、虚和实的结合,还有多媒体的运用、布景和舞美风格的结合等。”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认为,《报童之声》是一部优秀的、具有较为鲜明的现代戏剧品格和海派艺术特点的木偶音乐剧。刘明厚说:“海派木偶戏向来制作精良,此次木偶制作运用3D打印技术强化了木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大胆突破传统木偶剧的形式,人偶同台,以木偶为主体,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舞台上木偶与演员的表演融为一体,带给观众对这一‘非遗’木偶艺术的直观认知,还有旋转舞台的运用、多媒体天幕背景、影子戏等,均为这部木偶音乐剧增添了不少可看性和趣味性。”

著名编剧喻荣军认为,《报童之声》是上海木偶剧团一次综合性的尝试。“在演出中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呈现,它是一部木偶剧同时也是一部音乐剧,它所讲的是孩子的故事,又是一个上海的故事,情节曲折有趣,打动人心,适合家长陪孩子一起观看。其中木偶演绎手法丰富多样,既有杖头木偶,又有挑杆木偶和背包木偶,还有皮影、光影等,结合偶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木偶剧的演绎方式,并且制偶还用到了3D打印技术。在音乐上,以聂耳所作的《卖报歌》为基础,延伸出了一系列让孩子们朗朗上口的革命歌曲,木偶与演员的歌舞表现得十分自然,生动地讲述了历史。一直以来,上海木偶剧团追求一戏一格,每一个戏都有新的不一样的元素,这部作品不仅做到了创新而且十分精致。”

正如上海木偶剧团的海“O”品牌理念,海派木偶人用心专注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具有海纳百川、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创新的海派匠人精神,使得他们在每次创排时都有所突破。秉承精益求精、打造艺术精品的态度,《报童之声》还将继续打磨演出,70多年前报童们为民族解放走街串巷,70多年后,上海木偶剧团用《报童之声》的演绎,让这段爱国之声继续唱响祖国大地,继续激荡大家对于时代感召的信心。

猜你喜欢木偶剧报童海派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当代木偶剧造型艺术的创作剧影月报(2022年2期)2022-04-19简析木偶剧舞美设计的空间处理大众文艺(2019年7期)2019-07-12“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戏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1浅谈木偶艺术的特点大众文艺(2019年19期)2019-01-27海派剪纸非遗传承研究(2018年2期)2018-10-14基于预期的报童问题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8年3期)2018-03-29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上海戏剧(2017年11期)2017-11-16前景理论框架下基于期望的损失厌恶报童博弈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1期)2017-01-09木偶剧进校园瑶乡少年乐翻天学苑创造·B版(2016年7期)2016-07-02

推荐访问:红心 童心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