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传播视域下网络舆论治理状况探析

□潘娴 郑丹

网络舆论治理是对网络环境中的舆论走势进行及时预警与监测,使舆论的发展趋于正向,避免在网络空间中出现过度偏激与虚假的网络舆论。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用户情感之间的聚集与流动逐渐成为舆论生成与扩散的关键方式,为网络舆论发展提供情感支持。因此,网络舆论治理需与情感传播相联合,在情感因素的加持之下增强网络舆论治理的效果。

网络舆论治理与情感传播相结合有着多重价值:首先,网络舆论治理可聚合理性情感,通过情感带动用户进行理性思考,有效规避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其次,情感传播可加强用户的情感参与,使用户主动对负面舆论进行纠正,有利于肃清网络舆论环境;
最后,用户的正向情感可引导舆论,从而提升网络舆论治理的效果,营造清朗与和谐的网络舆论空间。

聚合理性情感,规避群体极化。网络舆论治理通过聚合理性情感可有效规避用户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促进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平稳运行,提升用户群体的媒介素养与理性思考能力。群体极化是指用户群体由于受到不理智情感的影响而对舆论事件所呈现出的极端化情绪与态度,负面的极端情感会使用户群体中的舆论发展逐渐趋于消极,影响用户群体对于舆论事件的判断与认知。[1]在网络舆论事件中,负面群体极化现象比比皆是,严重阻碍网络舆论治理的持续运行,而情感传播则为规避群体极化现象提供有效方法。情感传播可以将舆论中的理性情感相聚合,利用用户的理性发声带动用户群体对舆论事件进行理性思考,避免用户群体的情感走向极端化,提升用户群体对于舆论信息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促进网络舆论治理的持续推进。

加强情感参与,肃清舆论空间。网络舆论治理通过情感传播可加强用户对于舆论事件的情感参与程度,使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对消极与负面的舆论进行纠偏,有效肃清网络舆论环境,从而增强网络舆论治理的效果。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用户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中随时对舆论事件表明态度与发表言论,使大量的舆论信息充斥在网络环境中,影响网络舆论治理的进度。情感传播的加入则为网络舆论治理增添用户动力,用户可在理性情感的加持之下亲身参与舆论治理过程中,对网络空间中的不实或负面舆论及时进行澄清或纠正,极大削弱消极了非正向舆论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进而营造出清朗与和谐的网络舆论空间。用户的情感参与不仅有助于肃清舆论空间,还有助于提高网络舆论治理的效率,为舆论治理提供动力支持。

正向情感加持,引导舆论走势。网络舆论治理可利用用户群体的正向情感引导舆论走势,使舆论走向趋于健康与明朗,从而增强网络舆论治理的舆情引导能力,有效规避网络空间环境中的舆论风险。网络舆论的发展会经历萌发、爆发、平息、衰退等多个阶段,若未在各个阶段对舆论进行有效引导,便会使舆论的发展走势不受控制,对网络空间的有序运行带来相应风险。因此,网络舆论治理需加强对于舆论走势的引导,将用户的正向情感融入到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及时通过用户积极的情感能量对舆论走势进行调整,削弱负面舆论的传播力度,增强用户对于舆论事件的理智探讨程度,使舆论的发展趋于理性,提升网络舆论治理的效果,从而实现情感驱动与舆论治理的同频共振。

在情感传播的加持之下,网络舆论治理虽呈现出多重价值,但也面临着治理困境,具体体现在媒体、平台、用户、监管等不同领域之中。

媒体制造噱头,加速情感发酵。部分媒体为获得用户对于新闻报道的关注,便故意制造舆论噱头混淆用户对于新闻事件的认知,通过夸张或不实的报道加速用户群体的情感发酵,使舆论的走势逐渐不受控制,为网络舆论治理带来极大障碍。舆论是公众对于社会事件或者现象所表达出来的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对事件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影响,是公众情感与态度的直接展现。[2]在舆论之中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的因素,其中用户情感便是驱使理性与非理性因素转变的关键要素,在舆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提高媒体在行业中的竞争力,部分媒体便会制造舆论噱头,加速用户群体的情感发酵,阻碍网络舆论治理的良性进行。部分媒体把握用户心理,将对立、夸大、不实等要素融入到新闻报道之中,通过相关报道内容制造出舆论噱头,使用户群体在阅读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新闻事件产生误解,从而加速用户群体的情感发酵,使舆论按照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继而扰乱网络舆论空间,使网络舆论的治理陷入困境之中。

平台侧重流量,煽动情感狂欢。部分社交媒体平台侧重于积累用户流量,通过煽动舆论的方式引发用户群体的情感狂欢,从而在大量的用户流量中获取经济收益,为网络舆论治理带来阻碍。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用户成为平台变现的主力军,为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平台中,部分社交媒体平台便将娱乐至死的理念渗透到用户群体之中,为用户群体提供过度娱乐化的信息内容,使用户在娱乐氛围中逐渐迷失自我,成为娱乐化浪潮的附庸,并且在娱乐因素的裹挟下丧失理性思考,反而极易被煽动,产生负面情绪,导致消极舆论充斥在用户群体中,为网络舆论治理带来困扰。

首先,部分社交媒体平台会根据社会事件或现象设置舆论议题,使用户对相关内容有大致了解,为之后的情感狂欢打好基础;
其次,社交媒体平台会将过度娱乐化的要素或内容融入到舆论议题之中,使用户群体在极具煽动性的娱乐氛围中丧失独立思考,从而使舆论的走向偏离理性道路;
最后,用户群体在平台的煽动下顺利进入到情感狂欢的怪圈之中,诸如粉圈对立、网络暴力等负面事件层出不穷,导致负面舆论频发,加大了网络舆论的治理难度,不利于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用户素养缺失,削弱情感判断。媒介素养缺失导致用户难以对舆论事件进行正确情判断,反而会因判断失误而出现从众与偏激的负面情感,从而削弱用户的理性认知能力,影响网络舆论治理的进程。媒介素养是用户面对网络舆论信息时的选择、理解与思辨能力,[3]是用户参与网络舆论治理的重要能力之一,但由于用户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导致用户对于舆论信息出现情感判断偏差,不仅不利于用户参与舆论治理,还进一步扰乱舆论环境,加大网络舆论的治理难度。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的身份也发生相应的转变,用户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成为舆论生成与扩散的主力军。在用户个体话语权回归的节点中,用户的媒介素养便显得尤为重要。用户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其个体话语与理性判断相分离,具体表现为用户的言论易被负面舆论所影响,继而削弱用户理性与情感判断的能力,使用户跟随负面舆论发表态度,破坏和谐与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弱化用户参与舆论治理的效果。

情感聚集迅速,导致监管滞后。网络舆论中的即时情感聚集使得舆论监管略显滞后,影响相关部门对于网络舆论的及时治理,降低网络舆论治理的效率。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凭借快速与便捷的传播优势成为用户发表言论的主要渠道,使舆论信息即时汇集成为可能。在新媒体的支持下,用户可随时对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观点,实现情感的即时传递与聚集,继而在情感聚集中衍生出网络舆论,但情感聚集中往往携带着负面情绪,其生成的消极舆论为网络舆论治理带来挑战。

一方面,网络舆论治理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未能对用户群体的情感聚集进行及时监管,使舆论治理速度滞后于用户群体的情感聚集速度,弱化网络舆论治理的作用,不利于网络舆论环境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情感聚集过于迅速,仅仅依靠相关部门进行监管难免会有疏漏。因此,舆论治理应将用户群体纳入到治理体系中,发挥用户群体的积极作用,及时发现负面舆情,避免负面舆论的持续发酵。然而,现有的治理策略未能有效发挥用户的监督功能,反而将用户与舆论监督相分离,不利于网络舆论的即时治理。

坚守新闻伦理,推动情感共振。各类媒体应坚守新闻伦理道德,将新闻专业主义融入到新闻报道中,通过真实与客观的新闻内容为用户再现事件发生的始末,使用户对事件有全面客观的了解与认知,从而引导用户对事件形成正确的舆论认知,推动网络舆论治理的顺利进行。媒体的新闻报道是直观再现舆论事件的关键渠道,在舆论的产生与发展中有着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推动网络舆论治理,各类媒体应坚守职业本心,始终将真实与客观原则放到首位,承担舆论引导的重任与使命,使用户对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产生理性的情感认知,从而营造清朗与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网络舆论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在热点事件出现之后及时对新闻要素进行搜集与整理,通过媒体传播矩阵为用户展现出热点事件的全貌,使用户对热点事件形成理性思考,从而引导用户群体形成积极的情感舆论。与此同时,为提高舆论引导与治理的效率,主流媒体应从用户角度出发,找准用户情感汇集的交汇点,及时对用户群体的情感进行疏通与引导,使用户在理性情感的加持下生成积极的网络舆论,实现用户情感与舆论治理的同频共振。

联合意见领袖,引导正确情感。社交媒体平台应平衡娱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利用意见领袖正确引导用户群体的情感,避免用户群体陷入到过度娱乐化的怪圈之中,促进网络舆论治理的稳定运行。部分社交媒体平台为获得经济收益,一味煽动用户情绪,使用户在情感狂欢中迷失自我,导致负面舆论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的良好运行。意见领袖则可以为用户突破娱乐茧房提供具体方向,意见领袖是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能为用户提供理性的舆论信息与观点,继而影响用户对于舆论的认知与判断,从情感层面上引导用户建立正确的舆论观念,有效缓解用户的负面情感,为网络舆论治理扫除障碍。

例如在饭圈中存在着诸多乱象,热搜控评、混淆舆论等负面现象比比皆是,极易引发网络暴力,为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带来危害。为引导饭圈文化良好发展,冯远征等明星大V纷纷发声,表示需对年轻群体的追星情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面的偶像观,并提出艺人也需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正确的饭圈舆论。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青年群体的情感走向趋于缓和,饭圈舆论也逐步走向正轨,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饭圈文化。

提升媒介素养,强化情感治理。网络舆论治理可通过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与情感判断能力,使用户亲身参与到舆论的情感治理过程中,从而为网络舆论治理积累用户基础,助推舆论治理的持续运作。用户情感是舆论生成与扩散的关键因素,对舆论的走势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用户可通过情感共鸣与情感感染的方式体验舆论中的情绪因素,继而被舆论所影响,形成具有明确情感倾向的网络舆论。[4]因此,网络舆论治理可发挥用户的情感优势,使用户利用理性情感带动舆论健康发展,从而使情感治理融入到舆论治理中,实现网络舆论治理的高效运转。

一方面,网络舆论治理可通过舆论案例分析与讲解的方式提升用户群体的媒介素养,使用户对于热点事件保持理性的情感判断能力,继而使用户在情感治理的过程中及时对过激舆论进行纠正,加大用户对于网络舆论治理的参与程度,促进网络舆论空间的有机发展。另一方面,相关平台也可为用户的情感治理提供便捷通道,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舆论治理过程中,为网络舆论治理增添情感因素,建构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引入算法技术,追踪情感走向。网络舆论治理可引入算法等智能技术,利用算法技术对网络舆论走势与用户情感导向进行即时的分析与监督,避免发生舆论监督滞后的情况,为网络舆论的即时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以往,舆论信息呈现出裂变式传播,而网络舆论的监管与治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对舆论进行排查与核实,两者之间形成的时间差使舆论的治理错过最佳时机,影响网络舆论治理的效果。[5]但算法技术的出现则使网络舆论即时治理成为可能,算法技术通过数据分析等方式对舆论的发展态势进行及时追踪,能确保舆论中的情感走向符合主流价值导向,当舆论走势趋于偏激时算法技术便会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使相关部门在舆论发酵与裂变之前对舆论进行及时引导,从而有效提高网络舆论治理的效率,推动网络舆论的即时治理。

例如,封面科技便将算法技术引用到舆论引导的过程中,通过主流价值导向形成完善的算法生态链条,全面增强舆论引导与治理的能力。封面科技以网络数据为依托,对于用户信息的获取、分发、反馈等阶段都实行追踪,同时对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用户情感与舆论走势进行分析,使封面科技得以在第一时间根据用户的情感变化引导舆论,实现人机协同的舆论治理理念,为网络舆论治理注入技术动力。

网络舆论治理是营造清朗与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为净化网络提供有力支持。目前,网络舆论推行情感治理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面对现存治理问题,网络舆论治理应从多个领域出发,联合不同主体,在主体的相互协作中推动网络舆论治理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各类媒体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并引入算法等智能技术对舆论的情感走势进行追踪,使用户对舆论产生理性的情感认知,提升网络舆论治理的效果。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需发挥意见领袖的优势,使用户在意见领袖的情感动员中恢复理智,同时用户也需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情感判断能力,从而将情感治理融入到网络舆论治理体系中,实现情感传播与舆论治理的有机联合。

猜你喜欢负面理性舆论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10期)2018-11-06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能源(2018年8期)2018-09-21远离负面情绪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6期)2018-06-29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知识窗(2017年12期)2018-01-02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领导科学论坛(2016年10期)2016-06-05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IT时代周刊(2015年7期)2015-11-11理性的回归汽车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推荐访问:视域 探析 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