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林超东

(厦门第二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当前,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旨在由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而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所涉及和可应用的知识范围极为广泛,与初中阶段所接触的众多学科均有一定的联系,这便为通过地理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有鉴于此,教师要牢牢抓住地理学科的这一特点和优势,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来更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帮助其构建起完整的、成系统的地理知识学习网络,助力其全面综合发展。

(一)理论意义

当前的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由此产生了以教育学、课程论、心理学基础、学科概念等为依据的“学科渗透”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学科融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学科融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不仅是对“学科渗透”等相关理论基础的一种验证,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2]通过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融合,不仅能拓展地理教学资源,丰富地理教学内容,还能为地理教学的开展提供全新的角度和思路,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

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加显著的综合性,换言之,地理学科非常强调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兼具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既有自然地理要素中的气候、地形、河流等,同时涵盖了工业,城市、农业等各方面内容,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立足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应用学科融合教学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充分体现地理学本身的“综合性”特点。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提升地理教师的综合能力

想要使学科融合在初中地理课堂成功落地,需要地理教师除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外,还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够对生活中所涉及的地理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其与各学科重叠、交叉的知识连接点。这便会反向激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究,逐步提升自身的跨学科学习能力,进而形成一种跨学科教学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3]

2.有利于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法

时代的发展对未来公民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中国教育也正不断深化改革。教师已然意识到各学科之间不是彼此封闭和割裂开来的,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仅仅是学习该学科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科的内在价值,从学科学习中掌握解决问题关键能力和塑造必备品格。当教师开始注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和优化自身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更高的教育视角,放大地理教学格局,更好地优化地理教学方法,丰富地理教学资源。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从认知层面来说,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其认知结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尚未定型,认知能力将在这一过程中快速强化,尤其是抽象思维将在这一时期形成,且辩证和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此时,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时期。

跨学科的融合教学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发展阶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调用其他学科知识辅助地理学习,培养运用综合的观点来认识地理环境。跨学科融合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跨学科融合的课堂更多的突出地理的实践与应用,运用地理的视角来重新学习已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将众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发展性的学习过程,强化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助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将学科融合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地理教学内容,对内容要素深度挖掘的基础上,探究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之处,多层面、多维度地拓宽地理教学的资源,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课堂更具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其思维发展,从以往的单科独立学习逐步走向多学科有机整合的学习,从浅层的机械性学习走向深层次的自主学习。文章列举一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方式,探究学科融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地理情景创设

语文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与其他很多学科的学习都紧密相连,也因此素有“百科之母”之称[4],将其与地理学科的教学相融合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的。初中阶段语文教材拥有丰富内容,不管是写景、写人、抒情等现代文,还是经典的古诗词内容,这些文章中大多都蕴含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内容。所以在地理学科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找到最好的结合点,高效开展基于学科融合的地理教学,如将古文诗句作为地理教学的情景,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视角来分析。

例如,《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便涉及一定的地理知识。通常认为这里的巴山指的是大巴山系,大巴山系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过渡地带,同时是不同温度带的过渡之处。在教学相关的地理知识时,教师以此作为课堂情境导入,为学生从地理的角度阐释完“巴山”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的特殊地形,就“巴山夜雨”的成因进行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分析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山脉绵延高大、云厚雾重,白天热对流不显著,而夜晚则不同——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暖空气抬升,云层上冷下热,加速对流作用,导致“夜雨”较多。如此,不仅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学习的深度,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还能通过用地理知识解释古诗词中的现象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再如,《约客》中“黄梅时节家家雨”,这一句中的“黄梅时节”春末夏初,即农历五月份左右,在那个时间段,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便会处于多雨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对时间及区域的提示,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提升学生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与物理学科融合的地理现象分析

在地理学习中,物理也有重要作用,将物理知识有效地应用其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类型的地理现象,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5]。例如,“同纬度地区,一般夏季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则相反”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结论,但是由于这一结论较为抽象,若不能理解着记忆则很容易混淆,即便死记硬背记住了,也很难有效运用到对地理现象的分析中。为此,教师复杂可以巧妙地融合初中物理知识中的“比热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记住这一结论。教师可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解释:这主要是因为和陆地相比,海洋的比热相对较小,其在夏季的升温速度要和在冬季的降温速度都慢于陆地,从而导致上述地理现象。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还能通过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结论。

再如,讲到南方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南方降水量较大,屋顶的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可是在闽南的传统红砖建筑中会呈现“双坡曲”的建筑特点,从外表看“双坡曲”有种独特的曲线美感,其实当中蕴含着一个很重要的物理知识,就是物理学中的势能与动能的转。“双坡曲”使得雨水在屋顶先进行蓄势下滑,产生更强的势能,后在屋檐口完成“冲刺”,这样雨水就会排得更加彻底。又如在降水的形成过程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将水的三态变化,这一非常重要的物理知识点和地理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降水的形成及分类。

(三)与数学学科融合的地理数理问题分析

前文提及,地理学科往往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很多知识是显性、直观的,也有一些知识(如相关)是隐性的,[6]这便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如统计、计算等)才能得出结论。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地理的数理逻辑性,将地理知识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教学,使其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中的奥秘。

例如,在初中地理中会学习到关于气温与海拔的关系这一知识点,这两者成反比例关系,即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相应降低。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100 米的海拔变化往往对应着0.6℃温度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可带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剖析。先给出相关信息:某地山脚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4℃,山脚海拔为600m,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出山顶海拔。并带领学生按照如下思路进行思考、解题:

第一步,求出相对高度=温差m℃×100m/0.6℃,计算出山顶和山脚的相对高度,即:(22℃-4℃)×100m/0.6℃=3000m。

第二步,结合“低温区海拔=高温区海拔+相对高度”,根据上述条件计算出未知高度:600m+3000m=3600m。

又如,七年级上册中地图比例尺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比例尺和实际范围的关系,即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实际范围越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更为熟知的数学除法关系,即:比例尺=分子/分母,当分子为1,分数随着分母的增加而减小。其中的分母就是实际距离,换言之,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比例尺的减小,实际距离会相应加大。

教师带领学生按照数学思维分析地理学习中的数理问题,此举在帮助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中的隐含内容的同时,也能促进数学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四)与历史学科融合的地理知识应用

历史学习主要是关于过去发生的事件、文化现象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学习,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中国古代、近现代史,世界古代、近现代史等,这其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中便免不了会与一些地理知识相交叉,其中地图与古代战争的联系最为紧密——古人打仗需要研究地形,结合地形制定战术等。教师可在教学地图知识时研究历史知识的融合点,将之巧妙地引入地理课堂。这样,不仅能丰富地理知识的维度,也能更好地体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促进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

讲授“中国地形地势”时,引入现代史中的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通过“重走”红军长征路,了解长征中药跨越的主要山脉、地形区、地势阶梯等,不仅能够学习地理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是对更好继承长征精神的一种呼应。

又如,《中国行政区划》的省会及其简称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可以和历史知识相结合,例如可借助学生十分熟悉的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或者识别古今地名变更等,来丰富课堂趣味性。再如,学习关于气候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孔明巧借东风》进行趣味导学,结合地理知识,为学生分析诸葛亮是怎样“借”到东风的。即当时处于隆冬季节,赤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风盛行,诸葛亮通过地理知识对天气短时间的变化进行预测,即风向改变。这通过这种知识讲解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关注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地理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总之,将相关学科知识融于地理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凸显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属性,同时和学生发展规律高度契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符合中学生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模式在扩大地理知识的纵深范围、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处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出完整的、成系统的地理知识学习网络,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之间的整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能力。

猜你喜欢学科融合教师【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最美教师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教师如何说课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

推荐访问:教学实践 学科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