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优秀《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1研究背景我国自1987年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高校必修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优秀9篇,供大家参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优秀篇1
《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1 研究背景
我国自1987年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高校必修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考评机制等配套机制已日臻完备和成熟,在为党和国家积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互联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对外部世界信息获知的渠道已脱离“口口相传”,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任意检索和获得感兴趣的信息,而相对“枯燥”的课堂讲述俨然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
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授对象基本上是“90”后,较之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主要特点体现为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不但变革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使得社会思想日益多元起来。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做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铺排,同时对新形势下如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做出具体部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学术关注热点。
2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在许多高校里虽然都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进行设置,但是较之于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开展所相应需要的师资配备、经费拨付、教学设备投入、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和转化等方面无不呈现为“弱势群体”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高校里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单位教学评估、检查而形式设立,一些高校为了上马新专业和社会热门专业,压缩形势与政策课程学分和学时,这种“鸡肋”、“从属”角色的出现,无不因为高校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作用,进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正常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学生关注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全国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大学生唯恐自己在“最难就业季”里落伍掉队,就业就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简单追求,这种“功利”的目标追求使得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上是“拼命三郎”,形势与政策课类型的公共课成了消遣似的“中场休息”,课堂上上网、睡觉、听音乐等现象不时呈现。此外,由于当今社会,信息获知渠道便利,社会思想多元,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淡薄,认为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滞后,都是老生常谈,甚至有些同学认为是“假大空”的说教。大学生中这种对形势与政策课漠视、关注不够的态度,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和我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效果的不理想。
2.3 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囿于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与管理方面重视不够,从而使得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师队伍专业化方面配备程度不高,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师讲授水平参差不一,为了完成相当的教学任务和职称晋升需要,一些非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被充实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的欠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进而实质性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4 教学内容滞后
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对理论问题的深究其理,更不是对时事的简单罗列,而是要通过对当今热点的透析,使大学生对当今社会形势树立正确的判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更准确的领悟。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的特点,使得教学内容应直接选题于当代国际、国内的实际和热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学习和研究国际、国内形势,提高任课教师备课的动态收集和分析能力。如:在一些高校,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队伍欠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为了教学工作量的正常完成,学校放宽了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督查要求,任课教师亦不及时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往往出现一个专题连续讲授数年的情况,对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的大学生来讲毫无新意可言。
2.5 教学手段单一
我国传统教育中,“灌输”式教育一直是主导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在教育领域也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融合知识传递、互动、趣味的教学课堂也已经在许多高校开展起来。但是,在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中,仍然固守采用机械的“传递―接受”填鸭式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一些引入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引入化水平偏低,激发大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足,反而造成敷衍教学的“错觉”。
2.6 教学管理水平低
高校形势与政治课本质上从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师资力量配备、教学审批、教学督查、教学设备投入等组织协调涉及到宣传、人事、教务、财务等多个职能部门,呈现九龙治水的局面。有些高校领导热衷于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创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或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投入仅仅停留在规划和议案中,付诸实施的执行力不强,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随意删减、专业课时安排优先于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学检查、督查和教学评估更是形式主义,使得形势与政策教学管理水平难以提高,最终出现教学混乱的状况。
3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要通过系列制度的构建,创立一套适应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这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教育管理体制和配套投入机制等,只有通过规范化管理的实现,才能有效实施相关职能部门、教学人员、教学行政人员和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3.2 科学化教育
科学化教育旨在继承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革新教育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立足广大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引导他们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3 针对性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抵御不良思想侵害我国大学生思想的前沿阵地和有效手段,在课堂教育中,应向大学生积极阐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使广大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 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建议
4.1 加强领导、促进协作
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配合,教学部门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相关体制的建立、机制的理顺,使得涉及在人、财、物的投入上实现规范、齐备,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2 提高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关键就在师资配备,精干、专兼结合的骨干教师队伍对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有着非常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要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理论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核心团队,通过集体观摩、经验分享、课程探讨等方式,在形势与政策教学队伍中积极辐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再则,要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通过让在校大学生对外部社会直观、切身的接触和感受,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和时事的认识,实现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3 与时俱进,革新教学内容
形势政策课政策性、时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紧跟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焦点、热点,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合理把握相对稳定与相对变动所占课堂时间比例,同时坚持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做到统筹大局又不失小节。同时,教师在深刻领会相关政策精神和事件脉络、本质的同时,还要结合受众群体特点和兴趣点,真正地让大学生听得懂,实现入心、入脑的目标。
4.4 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首先,要改革对任课教师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奖惩分明、考核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其次,应开展不定期随机性深入课堂进行督导,抽查教学秩序,并对相关教学情况及时进行通报,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和任课教师的重视;再则,学校应加强对相关教学部门的课程监管力度,将形式与政策课程纳入学校教学监管范围之内,并将形式与政策课程纳入教学评估考核体系,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使形势与政策课程走向正规化;最后,紧紧围绕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考试考评办法,灵活掌握学生动态,除撰写相关论文以外,还可采用课堂讨论、即席发言、参观考察、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提升学生素质考评,让考评深入教学过程中去。
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优秀篇2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有了深刻、全面、真实的了解,虽然大学期间只有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老师结合了现实生活我们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情与国家宏观政策,给我们分析了当前国家形势,解答了我们对法治发展所关心的问题。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古语也有“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可见,法治的概念古已有之。然而,现今中国仍然时有出现权大于法的法治崩弛现象,例如官员贪污、官商勾结、非法拆迁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执政党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出更高要求的法治概念,把权力装进笼子里,用制度来约束、规范我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报告明确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即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报告则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需要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律体系再到法治体系是目前中国法治进程的一大特点。当法治体系构筑起来之时,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局面形成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法治目标就会实现。
党的报告指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到20**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空间”要求。推进“依法治国”是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使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时间” 要求。“依法治国”方略自从党的**大确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实施20**年来,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承上启下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到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总体布局上,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安排和协调推进。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使法治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发挥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报告的这些重要内容,是对宪法精神和宪政制度的再次宣示,维护了宪法权威、弘扬了法治决心,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依法治国不是口号,仅仅止于鼓而呼,它是人民权益实实在在的保护神。因此,法律的“模样”应该符合老百姓的想象,决不能“中看不中用”。科学立法,就意味着,对立法项目开展立法前论证,下基层,听民意,延长立法链条,让走出“闺房”的法律法规更加被群众所熟悉。亚里士多德言“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只有科学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有章可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是手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再好的法律也会是一纸空文。执法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每一个执法者都身肩使命。执政者如何执法,浸润在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最直接的行动传递着法治建设的脉动。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执法依据和充分的信息公开,有了这两样法宝,群众才有办法凡事都问个“是否合法”, 严格执法才能建立充分的公信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公正司法是核心。建立公正司法,就是要彰显文明,惩处邪恶,不让诚信者吃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根谈公平时曾经说到“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司法就是水源,如果司法不公,那么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干涸。在人的主体性伴随信息爆炸不断觉醒的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更是谈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期待公正司法能够摒弃“司法神秘主义”,利用好多元的司法公开载体向群众展现何为高效司法、权威司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民守法是目的。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即“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依法治国的最大语境不是国家,而是人民,只有人民自觉地守法,敬畏法律,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实现。在契约社会,规则必不可少,在社会主义面前,法律必不可缺。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判断起点而以公平正义为判断重点的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内容并要相统一:“合法性思维”,即任何行政措施的采取、任何重大决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维”,要求权力必须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权利义务思维”,即以权利义务作为设定人与人关系及人与公共权力关系的准则;“公平正义思维”,即公权力要以追求、维护公平与正义为价值尺度。报告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是要用平等的宪法原则去“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报告强调的就是要把领导干部已习惯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应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中共提出到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中国法治建设有三个关键问题:一解决党的依法执政问题,只要党能够依法执政,法治国家就有保证;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问题,只要能够依法行政,法治国家就有希望;三是司法公正问题,只有公正司法,人们才会信赖法律。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注意两个“权威”一是法律的权威,即宪法法律至上;另一个是司法的权威,它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权威。没有后一种权威,前一种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一道防波堤”。报告就此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深化司法改革的关键,应继续深化司法职权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党和国家要逐步习惯通过司法实现长期执政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宪法赋予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落到实处;通过提升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和落实其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
20**年,法治中国路蹒跚前行,从1997年,依法治国首次进入中国国家决策到今天中央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在历史上,人民对法治的期待从未如此热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沿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路径。在这一漫长而坎坷的路途中,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贵在追求法治精神,当人们对法治形成一种信仰,那么法治也必将沁入人心!让我们以此中央全会为起点,期待法治中国更光明的未来!
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优秀篇3
1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1.1自我身份的认同,文化精神的延续
回顾我国古老的文明史,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四大古国之一拥有着辽阔的土地、富足的自然资源和先人智者们留下的文化瑰宝。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人,我们应正视这个自信的源泉力量。只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今世界里建立民族的自我身份的认同,确立民族的自信心。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演化而成的一种反映了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1.2西方文化的渗透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蜂涌而入,面对外来文化的渗透,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不断地走向求新,从趋同走向求异,在繁华的中心商业城区,肯德基、德克士、麦当劳、各式各样的咖啡馆、西餐厅的身影随处可见,西方的饮食习惯正在影响着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而就统计,在我国面向青少年和儿童的出版物中,除了课堂必需的教材、辅导书和《新华字典》外,没有一部书它发行量能与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创作的《哈利•波特》(HarryPotter)比肩。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互联网为代表的国外文化也在逐渐对中国进行渗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全球一体的发展,中西文化交融已经势不可挡。在这种现实面前,中国文化就需要学会对全球化作出适当的反思,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建构起文化认同。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不但对中国历史、传统的四大发明等很熟悉,而且希望了解当代的中国是什么样的。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这种愿望更加强烈。
1.3国家外交所遇危机与挑战
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伴随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盲目排斥乃至毁损,至“*****”为最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重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肯定,但我们仍不断通过各种媒介得知——中国某地拆卸本土建筑,山寨西方建筑的负面消息,文化窃取、产品的复制模仿等新闻也层出不穷。经典传统不断消失,中国文化在国际地位正遭遇着信任危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关系到中国未来在世界上能以何种形象出现在国际的视野上,并怎样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和价值观来影响世界。
1.4传统文化带动创意产业发展
为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做准备,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在20**年12月,“故宫”为了售卖其周边产品,就上线了“故宫淘宝”的淘宝店,并在20**年9月的时候玩起了新媒体,上线了“故宫淘宝”的微信公众账号。故宫首个APP《胤禛美人图》上线两周时下载量便超过20万,还获得了"20**年度精选优秀App"。《紫禁城祥瑞》APP入选了AppStore"六月最佳应用",荣获AppStore"20**年度精选优秀APP"。[1]随着经济转型的需要,世界各国以及中国各城市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型产业看待,而内容的选取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应注重挖掘各自的文化传统,包括古代历史文化、近代工业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交叉融合。[2]
1.5文化创新成为个人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重要驱动力
21世纪初,“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关注的焦点。20**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表了《创新美国:在挑战与变革的世界中达至繁荣》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精神是决定美国在21世纪成功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科技与美感相结合才是社会民族发展的出路,未来的科技创新将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3]而我国传统文化中富含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元素,华夏儿女学会从这些文化元素中如何智慧地捕捉灵感,通过有机组合再创造,发现新的表现形式,从而为当下以及我们后代的子孙们提供最有力量的精神和物质支撑,促使中华民族文化愈加灿烂辉煌。
2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于当代美术教育中的途径
2.1以特有的地域或民族素材为基础
课程资源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改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国家课程的改革实施,还是各个地方课程和其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充分发挥当地课程的地域资源优势,从自身生活中所能见到的造型为基础,延伸到新的表现样式,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服务。
2.2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
以中华茶艺为例,可对传统茶室的摆设、中式点心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研究,增加学生日常的生活体验。运用生活中可见的纸张、陶土等综合材料制作富有中华特色的艺术品摆设,也是增加学生生活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
2.3运用新媒体使学生多方感受传统文化
将传统知识文字、语言形式中的信息进行视觉化的转化,比如可以用用动画或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我国古代诗歌情节或经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中国传统建筑、民间特色美术、民间传统节目等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中选取的印象中出发,让学生在语言世界和视觉世界之间往返,运用新媒体使学生多方感受传统文化。
2.4中国特有民族元素通过提炼与设计融合于现实生活中
怎样通过美术教育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已经频繁的出现在各种课程研究和理论研究以及教研工作者的调研和科研中,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这个文化精华基础是创新的关键。根据“中国传统元素”中其音、形、色、意等特点,将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而又象征性的元素提炼出来,再通过与现代的艺术以及新事物相结合进行二次加工,使其焕发出新动力,并将这样的课程活动内容深植于现实生活中。[4]
3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案例设计《彩墨游戏》:教学对象:3年级的学生教学材料:宣纸(生宣)、毛笔、墨汁、调色盘、笔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可以认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等,了解画一幅水墨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感受笔、墨、纸的特性;学习如何控制笔的水分以及执笔技巧,并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宣纸上用水墨绘画,体验基本的墨色变化,学生能自己调出不同层次的墨色。尝试游戏性的国画练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宣纸上感受水墨滴染的乐趣,在欣赏大师以及学生优秀范作中培养学生对水墨画学习的兴趣,通过学习本课增强提高对中国水墨的学习兴趣,并热爱上中国的传统美术。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以水墨涂鸦的方式感受水墨相融,展现出基本的墨色变化效果图,并配以知识讲解。本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初体验。
通过展示出两张不同风格的线条画去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的效果,从而引申到作画的材料上。展示水墨画的作画工具、材料,让学生感受在普通纸张上的绘画效果与在宣纸上作画的不同效果。二是欣赏优秀的水墨画。播放著名画家吴冠中教授的作品《周庄》、《江南水乡》等,启发学生感受墨色以及其笔法的丰富变化,发散学生思维。三是深入探究。详细介绍画画的笔法以及用墨方法。学生画出不同层次的墨点,进行点线面的练习;运用不同的笔锋描绘出不同形状、流向的线条,探究并感受不同的水墨表现力法。让学生体验水墨与宣纸相遇后呈现出的国画独有的韵味以及美感。四是学生通过前几环节的练习所获得的知识,在宣纸上自由大胆的体验水墨,鼓励学生去自由组合点线面形,创作出作品。
4对以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核心的美术教育的展望
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发展演变、经历了无数次的沉淀所留给我们后辈的宝贵财富,凝聚了无数的先人、前辈们的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是一个个的文化传承者,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不可推诿的责任。在大数据时代,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核心的美术教育改革更是时代的需求。传统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核心的美术教育的发展刻不容缓。所以要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核心的美术教育,首先需要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学者们在其各自的教学科研以及调研的工作中承担起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使命,虽然从现状来看,我们任重而道远,但作为美术教育中的一员,我们应当脚踏实地,勇于承担起责任,将眼光放长远,扎实的去调查、去研究。
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优秀篇4
摘要:20世纪末以来,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安全的重要因素。“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不断扩散,持续上升。本文拟在分析国际国内反恐处突的形势和特点,提出新时期、新形势、新条件下武警部队反恐处突的任务部署。
关键词:反恐处突 形势 特点
20世纪末以来,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安全的重要因素。据美国国务院20**年发布的年度全球反恐形势报告,这一报告说20**年全球恐怖袭击的死亡人数和前年相比上升了40%,恐怖袭击的次数也上升了25%,20**年全球共有20498人因恐怖袭击死亡。由此可见,全球恐怖活动并不是在消减,而是日益剧增;与此同时,我国国内恐怖活动也在局部范围内不停的活动,主要是“东突”分裂势力:他们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以分裂为目标、以宗教为外衣、以恐怖为手段,比较危险狠毒;他们跟国外恐怖组织相联系并借助国外势力,不断的威胁着我国的局部社会稳定、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断颠覆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除此之外,其他各种恐怖势力也在不断威胁着我国。因此,全球及国内反恐形势不容乐观!
一、国际反恐处突的形势及特点
(一)形势
放眼国际,可以看到国际恐怖活动越来越猖獗,形形色色的恐怖组织及其个人,一次次把灾难或灾难的阴影抛向各个国家和地区。这对许多国家的政局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威胁,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令我们值得深思。据不完全统计,20**年至20**年全球恐怖袭击次数总体成上升趋势,国际恐怖与反恐斗争出现了“反恐、反恐,越反越恐”的现象。
(二)特点
实施恐怖袭击的人员的组成、攻击目标、攻击方式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使得各国对此更难以防范、控制和对抗,尤其是更多地采用自杀性袭击方式后,所造成的影响更大,给人民群众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恐怖袭击残忍化残忍的恐怖袭击主要是自杀性人体炸弹和自杀性汽车炸弹,或利用飞行器(美国“9.11”事件)、船舶(美国海军“科尔”号也门遇袭事件)甚至马车、驴车等运载工具的自杀性袭击。恐怖目标扩大化以往的恐怖袭击活动主要是针对美国和以色列目标,近几年俄罗斯也已成为恐怖活动的主要受害国,发动袭击的是车臣民族分裂分子,其手段更为极端。另外,随着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反恐联盟的建立和阿富汗、伊拉克反恐战争的爆发,菲律宾、印尼、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等国也已成为恐怖袭击活动多发的热点地区,并且****对袭击目标的选择已经变得无所顾忌。恐怖组织全球化国际恐怖组织中的老大“基地”组织在遭到全球打击后,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和****逐渐与当地的恐怖势力结合,就地发动恐怖袭击,形成了更多的具有独立行动能力的松散型结构,但其行动却又能遥相呼应,相互配合。
恐怖主体年轻化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各地的****绝大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下,平均年龄在22-25岁之间。例如西班牙“埃塔”的****平均年龄是23.2岁;乌拉圭“图帕马洛斯”****的平均年龄是26岁;阿根廷****的平均年龄是24岁;巴西****的平均年龄是23岁;意大利的女性****平均年龄在20-29之间;德国“红军派”和“六月二日运动”的****平均年龄是31岁;日本“赤军”****的平均年龄是28岁;巴勒斯坦****的平均年龄是25岁。
恐怖手段现代化信息化装备已经渗入了恐怖袭击,如各种先进的塑胶和液体遥控炸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电脑“黑客”和“克隆”技术手段等。
恐怖危害民众化当代恐怖主义的袭击目标,除了作为明确目标的政界、商界、军界、金融界等要人外,还更多的指向了无辜的民众。如1995年恐怖事件造成165人死亡,1996年增至311人,1997年则超过千人,美国“911”事件竟致死无辜民众数千人。
二、国内反恐处突的形势及特点
(一)形势
在我国以及我国的周边地区,恐怖主义的幽灵早已存在。**、分子的爆炸暗杀等恐怖活动不断发生。在中国境内外同样存在打着各种旗号的针对我国的恐怖组织,如现在臭名昭著的“东突”恐怖势力活动猖獗,积极策划实施了数百起恐怖袭击事件。可以说,我国反恐斗争还是任重道远,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有国外、境外敌对势力的插手,反恐战线更加复杂。
(1)解决“东突”恐怖组织。外国势力插手较深,我国只能通过外交努力与其所在国共同解决。
(2)同阶段,新疆内部的恐怖组织也频繁开展恐怖活动。
(3)“东突”势力基本形成了以西亚为大本营、以中亚为桥头堡、以南亚为训练基地、以欧美为协调指挥中心、以新疆为主战场的态势。
(二)特点
最大恐怖威胁来自“东突”,处理“东突”难度高。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简称“东突解放组织”)、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和东突厥斯坦新闻信息中心(简称“东突信息中心”)四个恐怖组织在国内外积极活动,与阿富汗的塔利班、基地组织以及车臣****联系密切,相互之间为典型的共生关系。具体:
(1)“东突”已经成为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结合体。‘以分裂为目标、以宗教为外衣、以恐怖为手段’的‘三位一体’的政治势力比较危险和狠毒。
(2)新疆内部的恐怖组织手段不断趋向残忍化。不仅杀害汉族人和回族人,还有维族人;不仅针对中国人还针对外国人;受害者不仅有“异教徒”,还有伊斯兰宗教人士。
(3)“东突”势力的基本策略已转向“文武并重”,并有相对分工。高举“奉行民族自决,争取民族解放”旗号,意在赢得西方国家的支持,促使“新疆问题”国际化。
三、新时期、新形势、新条件下武警部队的任务
从反恐怖斗争的形势特点来看,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斗争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反对恐怖主义是我国的一件大事,作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武警部队肩负重担、任务艰巨。因此,应该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及早及时地加大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立足于我国反恐怖斗争的实际,结合我国专业反恐力量编制及结构的特殊性,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部队的信息化装备程度以及反恐作战能力,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二,加强国际合作、联手打击恐怖主义。反对恐怖主义绝不是一两个国家就可以单独实现的,必须加强同国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包括情报、信息化装备、人员培训、经验交流等。
第三,加强情报合作,多方合作,提高信息化情报获取装备,拓宽来源,掌握恐怖动向、恐怖袭击的目标、途径、采用的方式方法等都具有极端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第四,加强与各兵种、地方及国外情报部门的情报协作与共享。
第五,加强反恐专门力量建设,加强高素质、精通信息化装备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反恐战术训练。提高处置恐怖袭击事件的实战能力,成立各种反恐怖部队。
第六,加强反恐信息化装备建设。信息化装备是反恐战斗人员进行战斗的物质基础,没有现代化的反恐装备器材,就会严重影响一线战斗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及战斗技能的有效发挥。
总之,反恐斗争将是一场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斗争,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特殊战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反恐怖斗争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敢地面对恐怖主义的严峻挑战,确保反恐怖斗争的最后胜利。
参考文献:
[1]王凤鸣夏洪志李慧智反恐战法第1版人民出版社20**年9月
[2]陈二曦孙慎灵李慧智反恐保障第1版人民出版社20**年9月
[3]张蜀平禚法宝王祖文直面信息化战争第1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年1月
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优秀篇5
《“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需要所有中国人共同奋斗去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们当前面临的新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新目标和新任务,构筑了我们新形势下的一个伟大梦想,即“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关键性群体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具有蓬勃的朝气和丰富的知识,应该承担也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责任。本文分析了“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梦;激励;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成才
1“中国梦”概述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所谓“中国梦”就是指要实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以来的伟大复兴,它凝聚了中国世世代代人的深切期望,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他还指出,要实现新形势下的“中国梦”,就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
“中国梦”离不开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指标的,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实力特征。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因此,党的绘制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进一步扩大,步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去。
党的提出的“中国梦”反映了大家要维护好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作为新时期的幸福指数,它是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的综合体,主要是要全面提升当今社会和谐的水平与质量,要坚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发展要求。
2“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2.1帮助大学生培养团结一致,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作为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强烈好奇心的年轻一代来说,当代大学生有着非常好的时代发展条件,他们接触了多元化的文化,体会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伟大成果。但是,当前又是一个充满着多重危机的时代,社会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逐渐出现了各种浮躁的不良心态。这些容易导致空谈大话的出现。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习气,脚踏实地地团结在以同志为首的新一代党中央周围,实干苦干。事实上,要想顺利实现“中国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也要付出更多的艰苦奋斗。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群体,当代大学生有必要也有义务肩负起这个历史重任,要在“中国梦”指引之下,埋头苦干,努力奋斗,不要只喊口号不付诸实际行动。只有实干才能真正兴邦。当代大学生必须在享受到物质成果的同时,避免和防范各种不良思想的误导,要大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道德,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当代大学生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必须努力克服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埋头大胆地创新实干。事实上,就明确提出务实的实干精神,认为要进一步健全各种机制,尤其是树立起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赋予“中国梦”丰富的内涵,进一步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培育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从而让当代大学生在实干创新中克服多重困难而走向“中国梦”的灿烂大道。
2.2帮助大学生培养科学求真,人文并重的学术精神
当代大学生有着丰富的人生价值,他们的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年轻一代,而是肩负着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年轻一代。但是,他们又享受到了物质极大丰富带来的伟大成就,容易受到不同思潮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指导当代大学生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要深信不疑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必须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要在为个人努力奋斗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到集体价值的实现。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弘扬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仅仅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辅之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文精神。要提高综合素养,努力做到科学知识方面求真、人文修养方面求善求美。具体来说,科学精神方面应该具有严密性、精确性、客观性和普遍性,而人文精神方面则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并重视人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化需求。事实上,有一部分人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对立。这种观念有失偏颇。我们应该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成一种理性主义,让当代大学生成为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新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只有把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才是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才是一种完美的教育方式,要通过此种方式让当代大学生具备完整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观。这是解决当前很多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3帮助大学生培养培养尊重个性,协调发展的团队精神
为了实现“中国梦”,当代大学生还必须充分挖掘出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如果盲目随波逐流,掩盖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显然是与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相悖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注重个性发展,推崇各种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从而努力成为一个集“知识、能力、人格”于一身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大学生。这就是说,当代大学生在充分发挥出集体力量的同时,也要寻求自身个性化发展,进行自我建构,满足“教育终身化”和“学习个性化”的时代要求,重视在个性化中实现创新发展,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当然,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来实现。当代大学生必须从校园里走出来,走向社会各个角落,要有独立的人格、高尚的品位、创新的意识,要留意生活、关心社会、注意时事,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学好各种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能够在必要时肩负起一定的责任。这就是说,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改变,主动吸收各种优良的社会风气,启发自己的心智,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发展知识和智慧,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互动局面,进而使自己真正担负起属于他们应该承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应该是有志的一代新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我们时代的真正主人。我们要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觉悟、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才,能够把个人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平衡好三方之间的关系,在充分享受应有的权利同时,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把权利与义务很好地统一起来,从而真正实现“中国梦”。
3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是指引中国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幸福的成功之路,当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才会对“中国梦”充满信心。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方向,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中华民族的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向着“中国梦”奋勇前行,在“中国梦”的实现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赵学军。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材目标[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2]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N]。经济日报,2013(03)。
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优秀篇6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房价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浪随波而起,扶摇直上。 当前国内的高房价与收入差距的拉大密切相关,其实,住房本身是社会大众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从而不能简单地放任市场机制来加以配置。在此,我们只知道大部分人买不起房子,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了解房价增高的原因和本质所在,配合国家的相应有效策略的实施,这样才能确保民生的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关键字:高房价,原因,本质,有效策略
近年来,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地稳定房价,但效果甚微。房价的急速上涨已经成为笼罩在社会大众心头的巨大阴影,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怎样认识它?让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
一、 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
一般来说,在房价非理性狂飙过程中,支持房价走高的有两种力量:一是居民的自住性需求,二是富人的投机需求。由于在住房的供给受到制约的情况下,有关住房紧张之类虚假信息比较容易误导人们的房价预期,从而人为地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这是近来年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现状【1】。但是,当房价上涨预期破除之后,在房价下跌过程中阻碍房价下跌的“抗跌”力量却只有一个:居民的自住性需求;这就是房地产中的所谓“不对称原理”:富人的投机行为产生房价的峰值,而穷人的购买力产生房价的“抗跌值”。显然,居民的自主性需求主要与其未来可支配收入变化有关,在一个收入不断拉大的社会里,理论上房价是应该很低的,或者说,当前国内的房价应该会迅速下降;但是迄今国内房价还没有形成快速下降的局面呢?这里从两方面加以剖析。
一方面,就住房的真实需求而言。任何商品的价格上涨都跟供求有关,而房地产中土地的有限性制约了住房的供给,因而房价上涨的直接原因在于其巨大需求,这是住房市场面临的真实需求。而这里就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何有如此大的住房需求,这就涉及到资金的来源问题。二是住房需求为何集中在这段时期,这就涉及到前端时期住房制度改革中的缺陷问题。
另一方面,就住房的需求结构而言。当前的房价剧涨并不是全面性的,而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这是就住房需求的结构性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其实,房屋本身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人们不仅关心自己家庭的外观,也会关心整个街区的观瞻,关心整个地区的地理人文;因此,如果整个地域的环境和设施很差,那么,人们对它的需求也会下降。显然,当前住房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根源就在于,中国小城市或农郊地区的住居环境、交通设施与大中城市相差太远了【2】。正因如此,在城市土地资源如此稀缺的情况下,只要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解决,城乡之间就会呈现出反差极大的二元结构,城市住房也就必然会不断上涨,从而也就永远不可能实现“住者有其房”。
二、 认识房价问题的本质
当前,住房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关键在于对住房问题的本质缺乏了解,住房问题被过度市场化。
一方面,就市场机制对住房的扭曲而言,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可以获得最有效的利用。但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的效用是不同的,出价高的人仅仅是那些具有高度需求的人,而不是意味着它能够使同样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利益。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可它为不同的人所占有往往会导向不同的用途,如贫穷者将希望盖经济适用房,而富裕者则想着盖豪宅、建车库或围花园。显然,尽管作为基本生活品的住房主要是弱势者的需求,但一旦土地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这种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纯粹市场行为绝对不会为扩大社会效用而产生,而是生产更具收益的产品。正是由于土地资源分配的极端不平衡,国内一些房地产大鳄才会公开宣扬他们只盖豪宅,因为只有富裕者才能买得起房。
另一方面,就对住房属性的认知而言,尽管住房因具有争夺性和排他性而往往被视为私人物品,从而经济学家大多强调应该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但实际上,这种商品并不是可以完全经由市场交易的,相反,它具有非常强的公共品特性【3】。究其原因在于,人们的应得权利应该与社会的财富增长同向乃至同比例发展,而就当前而言,免于匮乏和保障安全已经逐渐包含在基本人权的范畴之内,因此,就像人的生存权等权利一样,获得住房本身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基本权利。
就当前而言,普通社会大众的住房权利如果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则不仅会影响个人生活,更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说,“住房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有效的政策来调控房价,保障普通社会大众的住房权利是当务之急。
三、 解决当前房价问题的策略
目前来看,国家治理房地产的决心已经越来越坚定。如果不被坚决镇压下去,中国很可能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而一旦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党和国家的管理能力就会受到严重质疑,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就会受到严重破坏。这是党和政府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实际上看到的是,国家正在紧紧盯着CPI来调节对于房地产的政策。
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抑制房地产商对暴利的一味且不顾一切的追求,同时要严防那些投机炒房的人,严禁哄抬房价的现象出现。而且消除目前的富人买房不断,普通百姓一房难求的两极分化趋势才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其次,已推出的廉租房应该是国家为满足普遍群众基本住房需求提出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政策啊,并且当国家已经将土地大量地转为廉租房的时候,意味着,国家对房地产商们采取了釜底抽薪的策略:不给房地产商们大量提供土地,房地产商们就不得不将手中的房产赶快卖出去以换得现金维持运转,而这将让房产大量涌到市场上来,而使房价自动下降。这就是廉租房的杀手锏作用【4】。表面上看是解决人们居住问题,实质上是断了房地厂商们的土地资源供给。随后国家肯定会要求地方政府根据房地产商们拥护国家政策的实际行动来分类指导土地资源的供给。这就是政策和经济的双重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分类指导”这一条,让房地产商们 “从了”国家政策是肯定发生的情形。
中国地方虽大,可人太多,可利用资源太少,单靠国家的政策来严格控制房价我认为不太现实。我们这些购房者,无论是有钱人还是普通百姓,从自身上首先一定要端正购房心态,不要一味地追求奢华或想着靠炒房来赚钱,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民生,而民生不是靠条令的条条框框来稳定的,而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互帮互助,互相着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点,再配合国家有效政策的实施,相信不久我们的生活质量一定会普遍提高,“住者有其房”这一理想也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静波。看得懂的中国房价【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第101-104页。
【2】徐斌。中国房地产大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第20-23页。
【3】苏东。房地产真相【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第57-60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优秀篇7
摘要: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字: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自身原因 政府方面 社会方面 大学生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 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还有很多应届大学生均缺乏实践能力,对于整个企业的战略来说,没有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不会给公司马上带来业绩或许还要赔上老员工的辅导,便拖了整个公司的后腿。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积极主动提高自身能力,为工作打下基础。
4.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 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 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 敬岗敬业, 吃苦耐劳, 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 其次对文明礼貌, 气质和语言表达, 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优秀篇8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产业正向多元化、体系化、合作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转型已经是迫在眉睫。“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沿线经济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已将成为我国沿线经济新的发展格局,也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沿线城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通“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不断的推进,有效的将我国的各个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沿海城市;金融贸易
近几年,我国对内的经济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转变后,我国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传统的沿线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沿线经济的经济产业,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沿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使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理念,“一带一路”不仅为我国对外的发展中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我国的沿线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机遇,更起到了带头的组作用。本文就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其发展的优势即兴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也给我国沿线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转移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也有效地促进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
一、对我国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均为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具有较多的人口数量,需要较大的经济市场。但是,在这些国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人均消费也是有限的。我国作为发展国家的一大强国,要积极的做好带头作用。在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贸易经济发展中存在弊端在最大程度上见到最低,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不仅仅可以大量的生产出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并且品种也是多样化,同时也向我国城市供应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等。同时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发展中,大部分都是新型的经济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这些国家都处于上升期,它们对公路、铁路、建材、通讯等产业,都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些产业正好是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中含有的,并且在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近几年,我国作为亚洲沿海发展较为快速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二、“一带一路”的沿线经济促进了我国合作的道路
出席在讲话中说过,明确的提出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战略理念。“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是国际间产业经济合作之路,它不仅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也给我国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就业率,有效的增强了我国城市的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风险抵抗的能力。尽管每一个国家都在“一带一路”的沿线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都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在“一带一路”的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在制定适合自己国家的沿线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本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发展经济战略,这样可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的可以有效的调整我国沿海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同时也是我国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互补的优势。目前,我国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机制。
例如: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的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讲话的过程中,明确的提出了中国高铁建设与泰国大米进行互换的建议,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的粮食在生产过程中的保障,也推动我国与一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换句话说,我国与一些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使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满足了我国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我国城市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满足了工业制成品、制造业材料、轻工业产品等产业结构的需要。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这也包括能源、交通、农业、金融、旅游等基础建设,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带动了我国金融贸易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的发展,使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呈现上涨的状态。在现阶段,在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理念。在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和一些沿线国家进行贸易交易,这样可以让我国的货币,成为世界贸易交易过程中,主要的交易货币。这样也可以促进我国货币在贸易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性,不仅仅能促进了我国货币走向了世界,也促进了我国金融贸易的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在实行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贸易发展的重要经济理念,并且发展的领域不断的扩大,有效的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在我国货币的贸易交易圈,使我国的金融贸易走向了世界。
四、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经济发展
根据我国相关的部门的调查和统计,我国的外汇储备量达到3.84万美元。但是,在信用货币的时代,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这无疑是对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负担。目前,我国的储备外汇的边缘成本已经超出了实际的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外汇储备,我国应当的根据“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理念,要引导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发展,这也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的一轮经济发展机遇。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对我国沿海城市对外发挥在那的过程中,有效的帮助了我国解决这一难题,将外汇储备打造了一条全新的经济路径。若是我国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大量的外汇储备,用于对外投资项目的发展,这无疑是将中国对外的金融产业从外汇的储备、投资等金融产业结构进行了有效的转变,实现中国对位输出资本和投资实体经济的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加强了对沿海城市经济的对外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国际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论述,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古代的丝绸之路,增强了国内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的经济效益,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历史。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与一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寻找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们可以相信中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以高速的发展状态进行,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可以在国际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且让我国的经济出逐渐的成为世界发展中的强国
参考文献:
[1]王志峰,张凯博,刘冬。“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银行业整体发展环境及风险评估[J]。国际金融,2015,05:40-46.
[2]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唐志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98-605.
[3]张海霞,李季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融资环境和我国外贸发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7:1-3.
[4]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30-59+156-157.
[5]巴曙松,王志峰。“一带一路”沿线经济金融环境与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38-49.
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优秀篇9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土木工程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土木工程的发展为我国土建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其中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发展为主。土木工程不仅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大大推进了科技的进步,因而土木工程也在不断涌现新材料、新技术。为了有效促进我国土木工程项目建设和发展,下文通过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方面进行了简单概述,希望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技术创新
对于土木工程总的来说,施工技术具有以下几种显著特点。固定性是指地点的相对固定性能,地点被选定后就不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流动性是指施工相关人员的的流动性能。多样性是在不同的项目里,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材料等各不相同。协作性是指在一个项目的周期内需要不同单位共同合作,主要是施工方、监理、第三方之间的合作。综合性项目的实施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土木工程发展迅速,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促使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包括各种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土木工程建设在近代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数量多规模大,充分体现了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1现代土木工程技术的特点以及重要性
1.1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意识的提高直接促进各个方面的建设,同样也影响着整个土木工程方面。土木工程的表现形式就是建筑物,现代建筑物又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物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艺术性,高度大,结构类型多样,体型复杂,对施工技术的材料的要求比较高。现代建筑的施工技术较之以前建筑的施工技术有着很大的变化和进步,通过总结近代的土木工程技术问题以及经验,我们可以推断出现代建筑施工特点。
(1)施工方便快速,结构强度大,结构体系多样,耐久性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适应人类的活动。
(2)现代工程建筑物高度增大,建筑规模变大,对于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技术的要求增加。
(3)高层建筑体量大,工程量大高层建筑工程量大,工程项目多,涉及单位多、工种多。
(4)对材料的要求较高,首先要满足设计结构要求,其次是考虑材料的性价比,能够找到一种成本低并且满足建筑强度要求的材料是整个项目的重要环节。
1.2重要性
(1)施工技术是贯穿整个工程的灵魂。根据近代土木工程实例以及积累的相关数据和经验,总结发现优质的施工技术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施工技术对工程的的不断完善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对多元化的城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施工技术的实质影响是节约生产成本和社会劳动力,特高生产建设速度,在施工规范和设计彼岸准都达到国家要求的情况下,建造出更多的多元化的现代建筑。
2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我国土木工程快速发展,建筑物越来越多元化,规模越来越大,施工技术也显著的得到了更新。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的灵魂,也是评价一个项目建筑的优劣考虑到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工程的质量和项目的可行性并且在这个条件下能够节省人力物力。我们必须解决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途径是结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的经验,创新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提高相关单位的综合素质。
3施工技术创新重要性
推动工程的生产效率,是指在机械自动化的辅助下达到节约人力成本,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达到生产的最大化,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土木工程的生产效率。促进能源节约,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建立在牺牲环境和能源的基础上,使得土木工程建设不仅浪费材料,而且污染环境,对社会的发展极其不利,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施工技术的限制。现在人们对环保节能意识逐渐提高,施工技术的创新也偏向于材料的选择和生态的保护。优先选用节能环保材料,尽量避免在工程项目实施中的环境污染行为,在国家规范中加强对环境污染的要求,这也是一个提高施工技术非常有效的途径。
推荐访问:形势 政策 论文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2021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专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豆丁网 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论文2020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怎么写8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5000字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论文2021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