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报道的“四度空间”思维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报道存在事实报道偏于低、宏观报道偏于浅、动态报道偏于平、深度报道偏于窄等问题。我国经济类媒体近年间在解决单纯化、平面化、肤浅化过程中,从宏观高度、全局广度、传播速度去审视事物发展过程,拓展和延伸对经济新闻信息的认识,使经济新闻更有竞争力,更有影响力。

从时代高度挖掘经济新闻报道深度

用全球视角报道国内经济现象。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中国正从边缘走向中心,从配角转为主角。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从事经济报道,就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大局,用国际视野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在从事国内报道时,要考虑在国际上的反响,是不是有利于国家利益,是不是有利于树立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在从事国际报道时,要考虑对国内读者产生什么影响,是不是有利于国内的改革发展大局,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经济问题上发出与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声音。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在中国蓬莱某油田的漏油事故6月4日发生后,在6月底被《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曝光,经济类媒体蜂拥而上。《中华工商时报》的“中海油缘何再一次隐瞒渤海漏油事件”、《新京报》的“康菲公司的‘牛气’是如何形成的”、《第一财经日报》的“前地方官员评康菲漏油事件:国家海洋局的‘不作为一’、《中国经济时报》的“中海油漏油事件赔偿困局待解”、《中国经营报》的“康菲漏油事件进入诉讼倒计时”等等,这些报道不少是从全球视角发出声音,维护国家的立场与利益。《经济参考报》的“康菲被指近10年在美因污染环境赔偿近7亿美金”,以在美污染环境赔偿情况写成报道,显得别开生面、更胜一筹。

用全局眼光考量经济报道难点。经济活动不断变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要求经济报道用全局眼光考量国内经济难点,对经济建设方方面面进行观察、分析、扫描,在分析难点中明确应对思路,树立应对信心,并有效引导舆论。《中国企业报》在2011年六七月间,围绕“国进民退”的议论进行深入解剖,发出“三驾马车与中国模式”“企业进退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现象”“国进民退平衡术”等20多篇文章。用全局眼光对国进民退舆论进行详细而有见地的解读,通过中建材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案例报道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混合所有制是国民共进的一种经济发展趋势,是中国企业改革新目标。报道体现了正面宣传和积极引导的精神,很好地宣传了我国央企体系是稳健的、合理的,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群众对我国央企发展的信心。

用理性思维报道经济动态。随着群众对与利益相关的经济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报道需要在遵循新闻真实、客观的原则上,在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揭示上有所突破。如果经济新闻分析不到位、新闻深度不够,就无法令人信服。如何改变呢?一是用高端资源提升权威报道。高端资源意味着高端信源,高端信源代表着权威品质。要用好、用活、用足这些优质资源,不断提升经济报道的权威性,利用专栏,为经济权威人士搭建平台与窗口,让读者信服。例如今年7月10日,对上半年经济统计数字公布,新浪网财经频道组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纵论下半年经济走势,焦点问题由理论权威来解读,也增强了报道的权威性。

以国际观念研判经济报道。我们的报道要充分考虑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不能只分析本地本国,而忽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和作用。让我们再注意一下《中国企业报》的头条报道,在今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这家报纸屡屡从企业角度发出自己的报道,“核危机后的能源新方向”“劝金士顿不要借地震闹涨价”“民企海外投资折戟记”“战后利比亚经济蛋糕切分”,可见这家报纸在改制后紧紧联系国际局势来报道中国企业,正在形成自己新的竞争力。

从社会的角度开拓经济新闻报道广度

既能直接以事实表明记者的观点,也能将事实置于特定的宏观环境、历史条件中理解、分析。广东一石油公司的“茅台酒事件”,购置茅台酒的数额并不大,为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能够把新闻做大,从而引起100多家新闻媒介的关注与追踪报道?就是因为扣住中国日趋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与加速分配改革的背景,抓住公众的心理。

既要关注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而且还要抓住时代与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展示新闻事实产生的宽广背景。7月中旬,随着中央电视台对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的曝光以及真相水落石出,《21世纪经济报道》等各大媒体拓展报道的“面”,纷纷从广告规范、崇洋心理、企业管理、外贸形势与维权等多个角度进行报道,使得读者对整个进出口贸易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满足读者“欲知未知”的新闻期待。

既要注意传递经济活动的直接信息,也要传递金融、技术、劳务、人才、物资等各种信息。经济新闻报道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才有助于新闻传媒充分发挥自己的应有功能。“7·23”动车追尾事故后,新闻媒体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从安全角度追问‘‘7·23"’事故,《金融时报》则以《保险业快速应对7·23动车追尾事故》报道保险情况,《财经》杂志则以“铁路投资转向,动车订单将急减”报道投资变化,《中国经营报》以“动车事故信号来自北京通号院”揭露真相,各家媒体选择自己特有的角度,满足各类读者的特殊需要。

既要注意传递本地的信息,更要注意传递世界各地经济活动与经济形势的联系。翻开9月12日的北京一家经济报纸,看到美国债务危机的报道,头版是“美国危机事关中国出口”“中国企业出口利润持续下滑”“中国企业出口应借逆势转型”,第二版是“纺织服装出口价格大涨”“重点帮抉中间状态企业轉型”,第三版是“消失的船舶订单”“出口退税:向左走,向右转?”。这些报道把美债危机与中国企业的联系讲清了,信息高度密集。

既要注意传递反映某一经济现象的微观性信息,更要注意传递反映经济发展的走势。通货膨胀形势带来价格上扬,为企业生存带来困难。早在2011年三四月间便有经济媒体发出中小企业倒闭潮的预测。“中小企业坏账剧增”“中小企业三角债再露苗头”“海外坏账:欺诈和陷阱”等,这些报道往往以揭示经济发展趋势引起读者关注。

从信息传递的速度追求经济新闻报道新度

首先,经济新闻报道要大力加强经济信息的传播速度。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就是取决于报道的事实给受众提供的信息量;采集、传播各种富有价值的信息,是新闻传媒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主要手段。国家经济部门每月10日公布上月的经济数据,各经济类媒体都竞相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与访谈。今年9月10日公布人民币贷款新增5485亿元,便有《经济日报》的“货币信贷增速高位回落符合调控预期”、《21世纪经济报道》的“四大银行新增贷款到新低,存款出逃遇到信贷增长”、《中国经营报》的“准备金率调整或进入最后一站,抑制表外信贷”、中新网财经频道的“CPI仍存反弹风险,央行暂无间隙必要”、《财经》的“放松货币政策实属祸国殃民”,这些报道与评论都在第一时间把经济信息传播出去,有效地提高媒体竞争力。

其次,经济新闻报道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及时”规律。在尊重新闻媒介发展的客观规律下,利用手机与网络平台,整合多种媒介,实现多种媒体形式共同发展是经济新闻的新思路与发展方向。6月4日发生康菲污染渤海事件,6月21日出现在微博上——“渤海湾漏油已经两天了”,一只硕大的海鸟正在奋力从油水中飞出。7月6日,已经时隔一月,国家海洋局才报道溢油,足可见微博的快速效应。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推荐访问:新闻报道 思维 经济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