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驾:生命的隐形威胁:生命受到了威胁

  背景故事  刘小姐患感冒,中午时愈发严重,于是服用两片“白加黑”后,便驾车前往单位。当车行至半路拐弯处时,突然一阵眩晕,紧张之下,刘小姐不小心将油门当成了刹车,撞倒了两个行人。幸亏当时车速不快,被撞到的人伤势不重,但事后她非常后怕。
  李先生这一天像往常一样驾驶自家轿车上路了,不知怎么回事,他发现交通标志突然消失了。这时,一辆迎面而来的汽车在他眼前一晃……事故就这样发生了。交警勘察事故现场时发现,李先生的车轮轨迹有蹊跷。回忆事发当时的情况,李先生说他一下子晕了,可是李先生并没有喝酒。问题出在哪?
  最后还是医生帮交警找到了答案:“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会导致服用者视觉障碍和突然疲倦,有些止痛药还会引起感觉功能紊乱。”原来,李先生这几天正头痛咳嗽,他所服用的止咳药和止痛药产生的副作用,使他不幸成为交通事故的肇事者。
  醉驾入刑以来,“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已成为大众的共识,酒驾交通违法行为明显下降。酒驾带给道路交通安全的潜在危险和引发的巨大危害,已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但是除了酒驾,了解另一危险驾驶行为的人却为数不多,那就是药驾。
  所谓药驾,就是指驾驶人服用了一些可能导致驾驶失控的药物后驾车出行。由于一些药物中含有影响中枢神经的成分,人们在服药后会产生嗜睡、头晕、幻视、反应迟钝、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这些因素将严重影响驾驶人的驾车安全。药驾堪比酒驾,成为又一“马路杀手”。
  药驾,伤不起
  现代城市生活,很多人每天必须驾车出行,而生病服药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有多少人会意识到服药可能对驾车产生不良影响呢?
  国外的研究成果向服药驾车者提出警示:奥地利科学家柯·瓦格涅尔在研究了9000起交通事故以后查明,其中16%是因驾驶员服了某种药物所引起的。美国加州也有巡警指出,大约30%的“受影响下驾驶”案件由于服用药物不当造成。
  而在医学界,也曾有过关于“药驾”导致交通事故的研究。苏州大学医学院等研究人员引述了国外一项调查显示,曾在18882个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的驾驶人员死后4小时内采集他们的血液样本,进行乙醇(酒精)和其他43种药物筛查,结果乙醇阳性率达到51.5%,而其他药物的阳性率也接近18%。
  另一份有关在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药情况的调查表明:在药后驾车的人群中,吃抗抑郁和镇静剂的人事故率达97%,老百姓常用的抗组胺药(抗过敏药)造成的事故率为72%。而酒后驾车的事故率是87%。可以说,药后驾车和酒驾一样危险。
  药驾的危害
  广泛性
  现已知能影响驾车安全的药物多达十几类,多是用于治疗一些常见疾病的,包括抗过敏药、降压药、降糖药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感冒药。
  药品种类的多样性和普通性决定了服药人群的广泛性,而随着汽车等交通工具及驾驶技术的普及,生病服药后驾驶的人数可能要远远多于喝酒后驾驶的人数。
  隐蔽性
  由于酒精的作用,酒驾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外部特征,如浑身酒气、面色潮红、言语不清或者干脆精神亢奋撒“酒疯”,再加上国家对酒驾的严厉监管,因此酒驾者很容易被分辨和发现。
  而药驾就不同了,驾驶人在服药后对外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就算有嗜睡等症状,由于多数人对药驾不了解也不会主动把事故和服药联系起来。因此,除非药驾者因为交通肇事被查获才有可能被发现,其他时候则很难被发现。
  司机看病开药应亮明身份
  正是因为许多药物都对开车有不良作用,因此医生提醒,司机用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到医院看病时,主动表明身份“我是司机”或“我平时出入开车”,请医生尽量避免使用会对驾驶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2到零售药店买药时,也要咨询店里的执业医师,向他们寻求用药指导,不要自己随便买药。
  3吃药前仔细阅读药品的说明书或商品标签,在用量、禁忌症和副作用方面都要认真考虑,不可超剂量用药,还要尽量避免药物在血液浓度峰值的时间内开车。
  4服药期间如果出现异常,尽可能去医院请教医生,不要勉强开车,以免发生交通意外。
  如果服药期间一定要开车,服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服用后不可马上开车,等药效消除得差不多后才上路。驾驶时还要留意自身状态,一有不适应该马上停车,不能硬撑。
  影响驾驶安全的药物
  新型抗抑郁药有头晕、疲劳等副作用
  目前,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呈快速增加之势。该类药物大多数通过影响中枢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发挥作用,容易出现困倦、疲劳、头痛等不良反应症状,不同结构类型的药物又有各自的不良反应特点。
  如三环类中的丙咪嗪,可出现口干、心动过速、出汗、视力模糊、眩晕和震颤等症状;新型抗抑郁药舍曲林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三环类药物,发生率为20%~30%,偶见恶心、呕吐、口干、头晕、震颤、疲劳和激动等症状,服用舍曲林仍然不应驾驶车辆。
  抗惊厥、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也常用于抗神经性疼痛及其它多种疾病的治疗。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疲劳和共济失调,以及复视与视力模糊症状,会危及驾驶安全。
  感冒类药物可引起嗜睡、困倦
  在常用复方感冒药物中多加有传统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根)、克敏嗪、赛庚啶等,这些药物因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
  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嗜睡、困倦、视力模糊、头痛等。因为这些药物可减轻感冒的鼻塞、流涕等症状,因而常被加到抗感冒复方制剂中。如重感灵、新康泰克和感冒通都含有扑尔敏成分。
  另外,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和福尔可定具有镇静与镇痛作用,苯丙哌啉(咳快好)有致疲劳倦睡作用,可能影响到思维与操作的敏捷性,服药期间,司机应慎驾或不驾车。
  停用催眠、抗焦虑药短时间内仍可残留睡意
  镇静催眠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小剂量即可产生困倦、嗜睡和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中等剂量的镇静催眠药可产生近似于生理性的睡眠状态。   传统的镇静催眠药物有:安定、氯硝安定、佳静安定等苯二氮药物,该类药物也常用作抗焦虑药。其它类型的传统镇静催眠药有巴比妥类和水合氯醛等。
  苯巴比妥(鲁米那)偶尔用于顽固性失眠,但醒后往往有疲倦和嗜睡等后遗效应,并且可持续多日,停药后短时间内也不宜驾车。
  佐匹克隆、唑吡坦等新一代的催眠药不良反应减少,除具有催眠、镇静作用外,还具有抗焦虑作用,使用日益多见,但在服药期间仍然需要避免驾车与操作机器。
  扎来普隆能够缩短睡眠时间,半衰期仅1小时,无蓄积,代谢产物无活性,故可慎用于驾驶人员。需注意的是,第一次服用扎来普隆后,次日仍可残留睡意。
  兴奋药也有安全隐患
  精神兴奋药能够消除睡意,减少疲劳感,增强思维和行为的敏捷性,但也可引起情绪急躁、易激惹,有时反而会出现抑郁和精神萎靡。
  临床使用的匹莫林、哌甲酯和苯丙胺是分别用于脑功能失调、发作性睡病、儿童多动综合征和中枢神经抑制药中毒等症的精神兴奋药。该类药物还可引起失眠、厌食、体重降低等问题。所以,驾车者绝不可有意使用精神兴奋药提神。
  中药成分麻黄碱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常见失眠、情绪不安、眩晕、头痛和心悸等不良反应症状。人参、西洋参制剂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但大剂量长期使用时,容易出现欣快、烦躁不安、头痛甚至意识混乱等神经系统症状。
  所以,驾驶人员在行车疲劳时应注意中途停车休息,而不要过分相信提神醒脑药物的功效。
  服降压药初期易出现昏迷
  国外早就注意到,降压药物如普萘洛尔(心得安)引起的乏力、嗜睡、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晕厥症状,利血平引起的乏力、嗜睡、心率减慢和抑郁倾向,硝苯地平的头痛、眩晕、心悸和低血压反应,都可影响到驾驶安全。
  但目前上述传统降压药物多已不再使用或改进了剂型,如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取代普通的硝苯地平片,降低复方降压制剂中的利血平含量等措施,提高了药物安全性,氨氯地平、比索洛尔、福辛普利、厄贝沙坦等长效降压药物目前已得到了普及。
  这些新型降压药物实现了24小时持续平稳降压,结合小剂量多组分联合用药的策略,提高了降压达标的水平,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在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中,仍然罗列了诸如头痛、眩晕、嗜睡、疲劳、乏力、心悸和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的内容,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水平有了革命性的变化,高血压人群合理使用新型降压药物有利于驾驶安全。
  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初期,机体处于适应调节阶段,较易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应慎重驾车。在使用一些药物如哌唑嗪、特拉唑嗪初期,尤其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可致昏迷,严重威胁驾车安全。
  药物性低血糖致心悸、头晕、多汗
  糖尿病患者在驾驶车辆过程中,要谨防出现药物性低血糖反应,以免引起心悸、头晕、多汗、虚脱症状。各类降糖药物都具有引起低血糖反应的潜力,但以胰岛素和磺酰脲类多见,应注意合理使用降糖药。
  低血糖反应,也是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其它氟喹喏酮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在饥饿状态下用药更容易出现问题。
  国外有研究发现,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引起的驾驶意外与血糖水平相对较高相比有增加的趋势。
  提示驾驶人员,使用降糖药物要注意得到临床医生的指导,宜采用降糖作用平稳、不易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品种。
  消渴丸中含有西药成分格列本脲(优降糖),虽然剂量不大,但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很强,仍然具有诱发低血糖反应的潜力。如果不了解消渴丸的药物组成,又服用了其它的磺酰脲类药物,更容易诱发低血糖症状,驾驶人员应慎用消渴丸。
  保健品虽非药也会引发“药驾”
  脑白金是一种广告知晓度高的保健品,主要成分褪黑素对神经中枢有抑制作用。尽管产品说明提醒正在驾车和机械操作者不宜服用该品,但人们容易对提示不以为然,因为保健品不是药物。
  天麻也常作为保健品使用,其含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天麻素,该成分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驾驶人员应避免大量食用天麻和慎用天麻素制剂。

推荐访问:隐形 威胁 生命 药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