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丑闻照见了啥]道枝骏佑

   BBC,即英国广播公司,因其已故著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的性侵丑闻持续发酵而成为中国媒体同行轮番评说的重点对象。   一夜之间信誉扫地   《环球》杂志在“BBC光环背后的性侵罪恶”里作出详细描述,“一位多年前的受害者卡琳·沃德回忆,当时萨维尔常常‘抚摸’她们。很多时候,他的性侵行为是在BBC办公场所进行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65岁老人则回忆说,萨维尔强奸她的时候,她只有16岁。她于1963年见到萨维尔,被邀请到电台做节目。后来,萨维尔打电话告诉她,‘猫王’给了她一个礼物,引诱她到了一家旅馆的房间里并强奸了她……BBC内部的一些人后来也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公司内部有不少猥亵现象,性骚扰在当时似乎很被纵容。而根据路透社报道,一些受害人则认为那个时候BBC内部有一个‘性侵团伙’,其中包括一些名人”。
  11月13日,《新京报》则以整版报道《谁推倒了BBC的多米诺骨牌》总结性侵丑闻带来的衍生灾害。据其总结,作为英国最大的新闻机构,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新闻机构之一,BBC“正在遭遇其90年历史上最大一场危机”。以公正公平、言辞犀利和敢于揭露事实真相而广受赞誉的王牌节目《新闻之夜》,上个月最先被爆出在去年取消了关于吉米·萨维尔的调查节目;紧接着,更为糟糕的是,BBC并没有迅速澄清萨维尔丑闻,反而因为《新闻之夜》在本月2日误报一名保守党政客有“恋童癖”而陷入更大的危机—BBC总裁恩特威斯尔于11月10日宣布辞职,他为播出不符合标准的节目而道歉,承认这损害了观众对拥有90年历史的BBC的信任。两天后,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十大最有权势媒体女性的BBC新闻总监海伦·波登亦辞职,而《新闻之夜》节目制作人彼得·罗宾更是早在上个月即已离职。
  根据这篇文章引述的分析,“BBC监督机构主席彭定康认为,BBC目前最重要的就是重新获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这家有90年历史的新闻机构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以应对危机和挑战……评论员约翰·辛普森也认为,BBC真正的问题出在管理制度上……要重塑公信力,必须重新将重点放在他们最擅长的新闻本身上”。
  官办媒体的批评
  眼见BBC麻烦缠身,冲在批判最前线的是中国官办媒体。
  11月14日,《光明日报》根据事态演变刊出《从BBC看西方新闻职业准则》,由来自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的纪忠慧宣布,“从理论上推断,BBC的‘公营体制’可以使其免受市场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双重压力,以便集中精力制作质量精良的高品质节目,全心全意为公共利益服务……然而,随着西方现代化国家普遍的政治冷漠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BBC的独特价值早已风光不再……虽然BBC不需要为市场埋单,也可以向政府叫板,但它所面临的公众质疑一点也不比市场化媒体少。BBC要维持其强大影响力,不经常拿出点所谓的‘硬通货’就无法向公众交代”。
  此后,这份政治地位仅次于《人民日报》的报纸更允许作者借此向“新闻自由”开火。“实际上,西方的新闻自由早已演变为执掌媒介的精英集团的权力自由。曾经标榜的‘独立、公正和诚实’原则,只不过是用来掩盖既得利益的遮羞布。如今,BBC匆忙报道对一名前保守党议员的不实指控,显然是想借此转嫁自身所面临的声誉危机……新闻自由是一项广泛的公民权利,如果这种权利被媒介所垄断,不管是私营体制还是公营体制,都免不了沦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权力”。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光明日报》第一次据此批判“新闻自由”。早在10月30日,其驻伦敦记者戴军即发回质问《英国广播公司还可信吗?》。“一向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别人指手画脚、品头论足的BBC以其前著名主持人爆出的特大性丑闻而深陷公信力危机,让世人再一次看到了西方媒体光鲜的外表下包藏的丑陋内核。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这种‘文化氛围’自然也并非BBC所特有的。很难相信,有着如此这般乌七八糟‘企业文化’的西方媒体对于社会责任能有什么令人欣慰的担当”。
  作为地方党报,上海的《解放日报》也要“痛打落水狗”,嘲讽“即便是这样一家媒体,在内部还是存在着偏见和立场”,“如果BBC的‘文化氛围’不改变,那么,谁又能保证它不再制造下一个丑闻或者是面临下一场危机呢……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丑闻后,以BBC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头上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
  
  别人的危机是自己的镜子
  当然,有小部分媒体总觉得“落井下石”不够光彩,而是应当躬身自省。
  《羊城晚报》所属金羊网即由作者罗小伟反问,“BBC总裁辞职秀,我们何尝不需要?”。“新闻机构诚信度建立在揭示有关自己和他人真相的基础上,不管真相有多么可怕,恩特威斯尔不得不为自己的失责而辞职埋单。如果说这是一种姿态,那也秀得实在。反观今天在假文凭、假新闻、假论文、假学历、假单身(官员)的乌烟瘴气下,我们缺少了像BBC的姿态。加藤嘉一瞒天过海,披着羊皮充当所谓的公知领袖;唐骏先生拿着自己的假文凭理直气壮;复旦大学对于朱学勤论文剽窃,回应‘有缺点,但不是剽窃’;媒体机构对于新闻假事件发个道歉刊登就了事……处理造假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姿态。言必西方,会自我不断矮化和盲目,但是再装瞎卖聋那也是刚愎自用。比如,在西方,论文抄袭一经发现,甚至上至总理下至百姓必须辞职、道歉;报道假新闻事件,法律会让你赔死、蹲监狱;教师论文抄袭,永远吊销教师资格;新闻机构造假,就会像默多克一样关闭《世界新闻报》、BBC总裁辞职。罚得你发悚,看你敢不敢造假”。
  此种思路甚合曾经供职于BBC的现任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之意。他通过微博撂下一句“不必幸灾乐祸,CCTV教训BBC的时代远未到来”,这正是基于转发了原《财经时报》总编辑邵颖波对央视主播的讽刺—“@张泉灵在东方时空上报道BBC丑闻,说BBC其实接受了政府拨款。不相信她不知道真实性。BBC非私有化是法定的,以防其独立性、公正性受到权势制约,政府代表公众出钱,同时不允许政府干涉,审查其内容,BBC批评政府是家常便饭。

推荐访问:见了 丑闻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