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包袱步入充满阳光的生活] 卸下包袱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失意者:经营失败、恋爱中断、病魔缠身、失去亲人……他们忧心忡忡,茶饭无味,枯坐终日,长吁短叹,少数人甚至想"了此残生",以彻底摆脱失意的痛苦。作为青少年的学生更经不起心理上的打击。这对我们从事教育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防患于未然。
  一般情况一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讨,我们达到了这样一种共识: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2、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采用故事法。
  4、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
  5、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
  总之,我认为,心理健康课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6、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只有产生快愉快的体验,才能达到训练目地。
  因此,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我很笨","我不行"的想法逐渐被"我最棒","我能行"所取代。使他们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重新步入充满七彩阳光的生活。

推荐访问:卸下 包袱 步入 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