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蚕桑产业

  摘要 介绍了沁县蚕桑产业的现状,总结了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该县蚕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蚕桑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山西沁县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326-01
  发展蚕桑生产,传承丝绸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1-2]。沁县养蚕已有4 000年以上的历史,但是随着养蚕业的发展,该县的蚕桑产业出现一些问题,为此,笔者经过调查,针对沁县蚕桑业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将发展对策总结如下。
  1 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沁县的蚕桑生产是随着嫘祖蚕桑文明而发展起来的,1929年,沁县就已经建立了蚕桑讲习所,至今蚕桑发展从未间断。该县蚕桑产业发展较好,一直是长治市的蚕桑生产状元县,在全省也能排到前3名,到1997年全县桑园面积达3 000 hm2,年产茧1 000 t以上,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开发,县委、政府也曾制定“突出牧果桑,保证达小康”的奋斗目标。但是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蚕茧价格下滑、桑树逐年老化、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蚕农年龄偏大、东桑西移实施、全省蚕桑逐渐淡化等诸多原因,导致沁县蚕桑产业发展被限制,桑园面积越来越少,养蚕数量越来越小。为此,2008年,该县在松村农业园区康禾公司发展了果桑200 hm2,使全县的桑园面积有所增加。2012年种植面积已达333.33 hm2,并启动桑葚果酒加工项目,届时将建成全省、全市的果桑生态综合开发示范基地,集种桑、酿酒、旅游、度假为一体,使该县蚕桑业独辟溪径,再度崛起[3]。该县蚕桑面积在全市还是最多的。
  2 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危机冲击很大
  1997年沁县蚕桑生产达到历史最好,但1998年的金融风暴给予其致命打击,丝绸出口严重受阻,茧丝价格一路下滑,刨桑毁桑现象严重,蚕桑产业几乎冲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全国的蚕桑产业又给予重创,干茧价格由过去的8万元/t以上跌到了3万元/t以下,无论是蚕农、厂家都损失惨重,阳城县、沁水县蚕桑发展较好的县,也都是政府大幅补贴,维护蚕农利益,才能使其勉强渡过难关。2012年形势有所好转,上升至5万~6万元/t。
  2.2 蚕桑发展体制受阻
  沁县蚕桑产业由一条龙产业化开发变成了至今的蚕桑中心苦撑苦干。缫丝厂倒闭,没有了加工龙头,外贸和全县的茧灶都不收茧,中间的收购销售环节无人问津,蚕桑中心作为管理和技术服务主体,现在要承担从种桑、养蚕、收茧、烘茧、卖茧的全部任务,但作为一个全额事业机构,却没有经费。2011年在商务厅明确要求不许打白条的情况下,以职工名义用工资抵押贷款兑现了蚕农的收茧款,但受金融危机冲击,造成了较大亏损,至今职工连工资都领不上。可以说,作为产业管理、引导和服务机构,参与经营非常困难,但不去收购,蚕农情绪又会不稳定,收也难、不收也难[1]。
  2.3 蚕桑文明传承乏力
  沁县蚕桑文明历史悠久,曾经也是长治地区的蚕桑大县,但是没有传承蚕桑文明的载体,氛围不浓,导致现在小学生学习“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时都不能看到蚕吐丝的全过程。而现在的全国好多县,都打出了蚕桑农耕文明旅游牌,建立展示蚕桑文明的教育基地,体验种桑养蚕的历史文明,传承中华民族的嫘祖文化,被赋予了超越蚕桑产业本身的厚重内涵,但沁县却一直未发展。
  3 对策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北方水城、中国沁州”的伟大构想,而且全县干群和17万人民都在朝着该目标努力着、奋斗着,但是水城必须有其深远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即以水为载体,挖掘沁县厚重的历史,赋予水以灵魂和生命,民间石刻、象棋发源地、小米文化,无不为此,但是作为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大县,最早农耕活动从事的就是种桑养蚕。因此,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必要,用蚕桑农耕文明来充实水城内涵。
  3.1 加大蚕桑产业的支持力度
  省、市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支持力度[4],对种桑养蚕农户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把现有的桑园保存下来,给予种植补贴,或者像阳城县、沁水县一样列入退耕还林补助范围,或者是在灭荒战略中将桑树作为一种种植品种在山头坡地种植,茧价好时供农养蚕,形势不好,也能作为绿化观赏,现在有很多地区都是实行此方法。尤其是对松村园区的果桑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借助外力起步,但职能部门要想尽办法、给予支持、力争打造全市及至全省的桑果综合开发示范基地。
  3.2 启动蚕桑文明的旅游开发
  沁县应启动以嫘祖农耕文明为龙头,以蚕桑丝绸文化为特色,以桑园生态体验为背景的旅游发展战略。比如,在康禾园区的333.33 hm2桑园,建一些嫘祖塑像、祭祀广场、中华圣母园等,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好去处,可以使人们看桑、养蚕、品酒、爬山的同时,让孩子在体验中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深刻内涵,或者利用沁县建水城的机会,建一个蚕桑农耕文明主题公园或主题广场。如果沁县能建成这样一个具有5 000年蚕桑文明的教育基地,将
  添补全市乃至全省的空白,一定能带动水城的建设,促进该县经济发展。
  3.3 营造传承文明的良好氛围
  一个地方的厚重与浅薄,不是看经济总量,而是看文明程度,这就包括了环境文明、文化文明、政治文明、人文文明,而沁县作为一个耕读传家的文化县,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扬蚕桑文明,光大嫘祖文化,发扬求生存、求发展、谋福祉的伟大精神[4]。
  4 参考文献
  [1] 李祖发.湖北省蚕桑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8,28(4):67-70.
  [2] 胡之亮,傅荣.楚雄州蚕桑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9,29(4):59-63.
  [3] 闫巧凤,张瑞.沁县蚕桑产业市场调查及分析[J].四川蚕业,2011,39(1):45.
  [4] 罗坤,徐明.云南蚕桑产业发展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6):866-870.

推荐访问:沁县 蚕桑 对策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