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其调适]

  摘要:由于事务性工作繁杂、多重角色的冲突、职业发展和培养机制局限以及身份认可度偏低,高校辅导员极易产生心理压力、心理焦虑、心理失衡和心理困惑。因此,要优化工作环境,提升队伍素质,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调适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43-02
  目前,高校正面临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辅导员职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正不断增大,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本文拟对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意义
  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增强辅导员心理承受能力,对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意义重大。
  1.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挑战性
  90后学生具有诸多鲜明的特征,自我中心意识表现强烈,价值观追求也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学生由情感、学习、就业压力等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愈加凸显。高校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对形式新颖的活动很感兴趣,实践能力较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富裕, 但做事缺乏毅力,基础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心理比较脆弱,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旷课、逃学甚至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高校各项评估和考核检查中,学生管理及学风状况均为重要指标。学生工作时间和空间延续性强,责任重大。辅导员是学校安全稳定的直接责任人,长年生活和工作在临战状态,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并富有极高的挑战性。笔者认为,面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辅导员需要努力学习,更新管理理念,培强心理素质,勇于担当,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实行因材施教,方能取得工作实效。
  2.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成效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的推动者,更应拥有健康的心理,这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工作的顺利发展,还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工作观念、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也超越了教育辅导本身。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帮助者、心灵的聆听者和未来的规划者。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赋予了他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这一特殊要求决定了辅导员要有更优秀的心理素质,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方能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思想、意志、品质、情感和人格等心理方面进行复杂和奇妙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精神世界深层次、高品位的接触与交流的过程[3]。辅导员拥有健康心理,学生就能健康快乐成长。辅导员的心理困惑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他们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4.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
  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智力化程度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较高的判断力及决策力,他们既要扮演多重角色,又要面对业务培训、学历提高、职称晋升等种种压力,还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
  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表现为积极奋进的情绪,幽默开朗的性格,乐观愉快的心情,精神振奋,工作效率倍增;有心理问题的辅导员往往表现出心情郁闷、讨厌学生、怨天尤人等特征,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自我调适能力差,容易将负面情绪带入工作中,较难适应高校的教育环境。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现今,高校的辅导员面临许多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险性,只有认真分析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找准辅导员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才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试。
  1.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杂导致心理压力
  辅导员工作具有繁杂性、重复性、直接性等特性,又具有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的特点。高校往往对辅导员配备不足,他们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往往身兼数职,工作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学生干部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成才、贫困生工作等,有人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还要经常担当情况特殊学生的“倾听者”和“回收站”,经常面临学生的突发事件,心理一直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超负荷的运转,致使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
  兴趣降低,造成心理压力和疲劳,长时间会造成辅导员精神枯竭。
  2.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冲突导致心理焦虑
  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多元化的,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朋友、师兄师姐等多重角色,作为教育者必须为人师表,博学多才;作为管理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示范;作为领导者,必须锐意创新、求真务实。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使很多辅导员产生压力的根源,而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导致高度的紧张和焦虑。
  3.辅导员职业发展和培养机制的局限导致其心理失衡
  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他们与高校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无论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还是个人素质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都越来越大。辅导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使辅导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对职业发展感到茫然。
  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对辅导员较为关心的进修、升职、职称评定、效绩考评、培养使用等问题上没有明确而科学的标准,极易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   4.辅导员身份认可度偏低导致心理困惑
  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辅导员其实就是超级保姆、行政替补人员、学生生活老师等,社会认可度低,而对辅导员的要求却不断提高,致使辅导员思想压力巨大,容易产生焦虑、困惑。有时,辅导员的辛勤付出较难得到学生及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之产生挫败心理。辅导员工作成功概率难以确定,见效周期长,成果无法量化,工作成绩得不到即时的认可,而社会环境的各种挑战与学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则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相当数量的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低职业认同感导致心理困惑,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不是由单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当辅导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和关注辅导员,同时辅导员应适时进行自我调适,以保持身心健康。
  1.优化工作环境,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
  积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辅导员这一职业,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给予辅导员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提高辅导员的形象,为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领导应对辅导员给予人文关怀,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的心理氛围和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环境。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备专职辅导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规范学生事务,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关心和支持辅导员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健全辅导员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形成心理普查制度,对辅导员的心理问题进行动态的追踪干预,有效地减轻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广开感情渲泄的渠道,构建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2.提升队伍素质,促进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高校要把握辅导员队伍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四个环节,坚持“高进、精育、严管、优出”八字方针,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学生辅导员队伍。要建立高质量、重质量的选配机制,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高水平、重机遇的发展机制。重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使辅导员工作有方向、有地位、有作为;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形成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岗前培训和心理辅导培训机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高辅导员的素质;逐步完善辅导员职称评聘制度,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知识的丰富和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多重角色中,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工作方向,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满意度和成就感
  赫茨伯格激励理论认为,对人的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得来的快乐、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4]。高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增强其满意度和成就感;要保障辅导员的政治、经济待遇等,及时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辅导员到领导岗位或设立相关级别的非领导职务,设立辅导员培养专项资金,明确辅导员发展目标;要及时为辅导员排忧解难,让辅导员真正感受到价值归属感[5],抓典型,树榜样,增加其成功体验的机会。要有正确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期待,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辅导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辅导员队伍大多是年轻人,正值成家立业的年龄,经济压力大,适当提高其经济收入,能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其满意度。
  4.优化心理素质,提高调适和抗压能力
  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构建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和应对机制。辅导员要培养心理素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提高调适和抗挫折能力,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要运用积极认知,提高压力应对技巧;运用正确的身心放松方法,通过自我催眠、生物反馈术、肌体放松术等,使自己的心理系统保持平衡;要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要用爱、理解和欣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主动、互助建立和睦的同事关系,用平等、尊重建立良性的上下级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快乐、从每次师生互动中体验成功,遇事要保持冷静,砥砺意志,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9(11).
  [2]王永智,陈中奇.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调查 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3]白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 学理论,2010(16).
  [4]赵银河.新时期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J]. 新西部, 2010(10).
  [5]王波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安徽某 高校为例[J]. 皖西学院学报,2010(1).
  [6]吕晓峰,邵华.论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10(1).
  〔责任编辑:傅文第〕

推荐访问:调适 辅导员 心理健康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