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威之殇] 金威

  2008年第二季,各财经媒体纷纷爆出猛料:金威啤酒2007年年报亏损2357万元,2008年上半年亏损也在预料当中。   金威啤酒,这个从罗湖布心一砖一瓦发展起来的深圳本土知名品牌,随着在天津、西安、成都等地大规模扩张之后,即将迎来连续两年的全面亏损,一个深圳城市经典似已开始迅速褪色。
  
  麦肯锡建议粤海卖金威
  
  六年前,位于布心东昌路1号的那栋造型独特而醒目的圆形五层楼房,是金威啤酒的对外窗口。在深圳人10年的记忆中。这里是品尝最新鲜啤酒的绝佳场所。从盐田、从南山驱车而来,在典型德式酒吧风格的一楼餐厅饮一扎冰凉的金威生啤,直抒胸臆。霓虹灯下的小木桌上,香嫩的乳鸽、金黄的椒盐鸭下巴,在啤酒花的清香中散发着诱人的情愫,越过欢闹畅饮的人群,飘向夜空。这样的场景只能永远停留在记忆中了,这栋五层圆楼早已经改造成啤酒公司的办公楼。
  投产于1990年7月的金威啤酒,在1992~1997深圳发展的“黄金五年”中,随着海量资金涌入深圳证券交易市场、深圳从一个三来一补型城市迅速向综合型现代化城市转型,深圳人早已把金威啤酒当作祝福成功、欢庆胜利、赞美生活的庆典备品,成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引以自豪的“特区”元素之一。
  也就在这“黄金五年”的末期,“二次创业”一词始见一份叫《特区理论与实践》的官方刊物,深圳0的疲态初露端倪。、998年之后,金威啤酒一直走向低谷。据传,世界著名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公司曾在粤海重组方案中建议将金威卖掉,一个曾经创下全国啤酒行业吨酒收入、吨酒利税、人均利税、吨酒利润四个第一的辉煌企业,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金威啤酒首次淹没在“深圳,你被谁抛弃”的忧伤中。
  
  “被逼”之下的暴力争夺
  
  2006年,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栏目播出啤酒销售人员暴力斗殴的画面,揭开了美丽光环下残酷的现实场景,啤酒市场的黑幕开始让更多的人知晓。金威啤酒,这个从深圳培育出来的本土企业,曾拿下全国行业“四个第一”的辉煌企业,曾在行业中以“不拖欠供应商经销商一分钱”、为消费者提供“不添加甲醛的绿色啤酒”掀起诚信风暴的企业,被卷入到商业暴力旋涡中,与连续两年的全面亏损一道,撕开了一道表面光鲜的城市缝隙。
  从2003年开始,报纸、电视上关于啤酒销售市场暴力事件的新闻密集起来。就在本文行文的前几天,《南方都市报》2008年了月10日报道,宝安松岗楼岗社区一伙人打砸同行,强行给士多店推销啤酒……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啤酒市场究竟有多大的利润,导致生产商及经销商无视法律秩序使用暴力手段控制市场?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啤酒分会会长郭新营2007年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全国啤酒行业吨酒利润100余元,平均每瓶啤酒利润6~7分钱。”至2008年,广东省啤酒行业吨酒利润更低至82元。有啤酒销售人员认为,这样的市场卖啤酒还没有卖水赚钱。
  虽然如此,但却有众多的啤酒企业为了这样的市场打得头破血流。一啤酒公司高层简单直接地说:“谁都要生存。”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外啤酒大规模涌进中国市场,在90年代后期撤出以后,一个神话流传下来,欧美国家人均100升以上的啤酒年消费量似乎就是中国市场的未来,谁占有了这个市场,谁就掌握了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另一个消息是,一个经济区域的啤酒市场,竞争下最终只会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于是,无视自己品牌张力,拼命扩大生产量,疯狂建厂扩张,就似乎成为企业生存、成功的唯一砝码。数亿、数十亿资金砸下去之后,企业需要的只是销售量。为了这个量,从管理层到销售人员,一级一级都是“被诱惑的”、“被逼的”。
  “被逼的”,这句网络流行语适用于啤酒暴力市场的每一个个体。金威啤酒在续写“春天的故事中”,无奈地添加进去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元素:在扩张道路的“量”的销售中,被迫陷入啤酒暴力市场漩涡,重新塑造着自己的企业气质和品牌形象。
  
  “王者之路”的陷阱
  
  2002年,《春天的故事》词作者、参与领导粤海重组的叶旭全被托付重任,从东深供水局披挂走马金威,金威啤酒开始在华夏版图上雄心勃勃地“画了一个圈”。这个圈从中国的南海边划向了西北啤酒消费重地、并直逼京畿。此后两年,金威啤酒连续在汕头、东莞兴建20万吨产能啤酒厂完成广东本土的初步布局。面对竞争对手广东市场的压迫,2005年,金威直捣燕京啤酒、青岛啤酒腹地,在天津设厂一举震惊天下。随后,西安、成都年产能20万吨的啤酒厂先后落成投产。据金威集团公司提供的数据,金威啤酒2007年产能己达到160万吨,2009年年产量将达到200万吨,2014年产能和销售量将双超300万吨。
  宏伟的计划,让人兴奋的前景。金威人似乎摆脱了颓丧,重新有了追求、有了理想。金威啤酒掖长矛而指疆土,步青岛、雪花之后震响了进军全国大市场的春雷。Kingway(金威)开始了“王者之路”。
  2002年,金威啤酒销量突破2。万吨,达到22.5万吨的历史新高。
  2005年,金威啤酒销售量53.12万吨,实现2亿港元利润。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投资30多亿人民币扩张的企业,2亿港元年利润竟成金威巅峰。2006年形势急转直下,全年赢利缩减至1.1亿港元。随着2007年销售量的继续扩大,在突破80万吨时,却出现全年2357万元的亏损。
  金威啤酒今天的尴尬处境,为正在深圳发热升温的“总部经济”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参考学习案例。
  
  啤酒花中的国资游戏
  
  早在1998年,青岛朝日啤酒有限公司厂区就在宝安松岗镇建成、投产,从此,金威与青岛在深圳势成水火,争夺着这座1000多万人口城市的啤酒市场分额。事实上,金威、青岛都是国资控股公司,但在当前资本权力运作的事实阶段,国有资本在个人意志的驱动下,掀起波澜壮阔的资本战争。这场战争中,在各自形成的利益链下,人人成为“被逼的”。
  在青岛与金威的对抗中,在深圳市场,双方看似势均力敌,但有经销商透露,金威早已露出败像。而让两强心悸的是,另一个资本大鳄――华润雪花早已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围剿深圳。同样是国资控股的华润的扩张理念是行业最大、最强,在完成全国布局之后,华润雪花年内己从关外强力侵入关内,深圳的啤酒市场将迎来一次更猛烈的血雨腥风。如果说青岛的目标只是与金威在深圳市场分得一杯羹的话,则华润雪花的侵入战略就是连根拔起了。
  金威、青岛、雪花,三强已经相遇于深圳。它们会来一出怎样的三国演义?这些国资的搏杀游戏,是否会将深圳燃烧成赤壁?
  
  金威,你被谁�弃?
  
  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深圳人失去了以深圳为荣的信心,是深圳人�弃了金威。《祝酒歌》这样唱道:“舒心的酒啊浓又美,干杯万盏也不醉。”只有深圳重新找到方向,深圳人重新找回信心,人们才得以开怀痛饮金威。金威才可能重新成为深圳人所爱。
  对深圳人来说,无论哪个国资取胜,还是有新鲜的啤酒可喝。最好的情形是,三足鼎立、鹤蚌相争而渔翁得利。无论其背后资本的性质如何,毕竟竞争带来繁荣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啤酒市场的商业暴力如果继续蔓延,势必侵入到其他行业领域,与关联产业以及其他传统行业中隐藏的大量商业暴力形成正反馈,最终击溃这座改革先锋城市头上的光环。届时,深圳的信心与荣耀也彻底丧失。
  回望罗湖布心那栋五层圆形大楼,夜幕中除了屋顶那巨大的公司LOGO仍在单调地闪动。暗香流动溢满城的印记却似已再难寻觅。
  有传闻说,金威啤酒公司将卖掉办公楼区开发房地产。
  有传闻说,金威啤酒公司将被其他品牌控股收购……

推荐访问: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