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大民族_学术腐败是民族的耻辱

  学术水平下滑的重要根源   我国学界学术水平下滑,已是海内外学者公认的事实。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学界的学术腐败。   我身临其境,体会颇深。近年来,追逐名利,剽窃抄袭别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史料证据,肆意创立所谓“新说”;学术造假,骗取名利;评定学术成果走关系、点票子、造场面,学术水平成了卑微的“小妾”;混淆学术与娱乐的概念,制造假学术;学者轻学术研究,重社会活动,轻学术创新,重名气创收;学霸作风越演越烈,学术批评渐行渐远;学术“官本位”盛行,官位可用公款买来学位,可用权利获取学术地位;职称评定只看论文数量,失去学术尺度,变相鼓励学人弄虚作假,其后果直接造成了师生沆瀣一气,相互利用,撰写毫无学术价值的论文;捉刀代笔,制造假论文;买版面发论文等丑陋现象。种种学术腐败不一而足。出现如此堕落的现象,我国的学术水平谈何提高?我国的学术谈何自立于世界之林?
  可怕的是面对恶化了的学术环境,甚少听到公开批评的声音。其实,多年前当这种现象初起时,就有学者不断地讨论,不断地呼吁,但是声音太弱。最近国内外召开的一些学术会议,对我国学界的这种乱象发出了批评的声音。每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中国学者都应思考这个问题,站出来说话。
  我们在对待学术批评上有一个误区:强调和谐、多元化,这样就要弱化批评。但是,和谐不意味着不要批评,多元化也不意味着伤害我们的民族文化。淡化批评的原因,是对学术腐败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的积累之上的,学术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学术兴,这个民族一定是个蒸蒸日上的民族;学术衰,这个民族的精神一定受到了损害。
  不要因为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忽视了精神文化的作用。我是研究“红学”的,《红楼梦》中贾家由盛而衰就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精神道德的丧失对一个家庭以致一个国家的衰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学术的匡谬正俗
  面对学术的乱象,我们必须弄懂什么是学术。
  1.学术是一种系统的、专门化的学问
  学术的价值在于它的前导性。比如航空,如果不专门地、系统地研究航空科学理论,你怎么能够掌握航空技术呢?是航空科学研究形成的理论支撑了航空技术。实用技术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没有系统的专门化的研究,造出的飞机就会掉下来,造出的火车就会脱轨。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大至一种学说的创立,小至一种见解的产生,都是建立在系统的专门的研究之上的。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怪象,混淆学术和娱乐的界线,把学术研究和文学研究、娱乐研究混为一谈。这造成了一个恶果,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学术如文学、音乐、舞蹈一样,也可以娱乐化。学术和文学艺术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不仅内涵、范畴大相径庭,其社会功能也有霄壤之别。
  “学术”娱乐化说到底是一种商业操作,是金钱在娱乐“学术”。这种怪象使中国学者在国际上蒙羞,使民族的尊严受到了损害,后果是严重的。
  2.学术是一种奉献、一种功课
  学术的生命在于不懈地攻克暂时还不被人类和社会所认识的课题,因此学者就不仅要有崇高的科学精神,而且还要有崇高的献身精神。这就要求学者的学术研究必须是一种奉献,必须要有责任感和道德感。这是学者的荣誉。
  追求学术的人必须甘心于寂寞和清贫,摈弃许多个人的享受,就如莫伯桑所说:“一辈子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最明显的例子是数学研究,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攻克一个难题。学者在这种长期的寂寞和清贫中工作,得不到社会的认知和肯定,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对于人文学者来说,耐得住寂寞和清贫更是立身的座右铭。
  作家可以用一支笔写一辈子,学者则必须有图书馆,有自己的藏书,拥有大量的资料和证据,以此来奠定他们的学术成就。他们要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在积累知识中寻找研究的突破口,继而攻克之。一个学者用毕生的积累和工作,才有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一点点进步。
  一些学者把学术当作晋阶的敲门砖,把学术当作暴富的点金术,这都不是真正的学者。
  最令人不安的是,今年有一家很有影响的媒体公然在报上宣传“制造学术,制造学者”。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口号。学术是科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把学术和学者当作商品一样来制造,是对学术的不恭,是对学者的侮辱。这种荒唐的言论出自权威媒体令人震惊。
  3.学术的内核是严肃的考证
  自然科学重实验室研究,学术(人文科学)重考证研究,因此,证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一切学术成果都是在对证据的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取得的。重证据,不允许无证据的假设、推理,是学术研究必须遵循的规范。当然,它也允许在有证据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推论。这种保守是一种学术道德。
  目前,社会上出现一种怪象,用搞文艺创作的手法,想当然地用虚构来代替证据。在虚构的证据基础上进行推论,必然是虚假的结论。这样的“学术”成果怎么会令人信服呢?这根本称不上学术。这种文艺戏说的所谓“学术”之风已流入商业操作的窠臼,严重地败坏了学术的名誉。
  当然,在学术界内部也有许多令人困惑的怪象,其中最严重的是一些学者,甚至很有名望的学者,为了个人的名利隐瞒证据、篡改证据、伪造证据,将以证据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引入歧途,令人愤慨。这不仅是学术道德的缺失,更是社会道德的沦丧。
  还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研究,把有结论的学术成果拿来后,照搬西方的学术思想,注入所谓新的“思索”、新的“模式”、新的“语言”,打造成所谓新的“学术成果”,以此吸引世人的眼球。诚如顾炎武所说,原有的成果好比开矿炼铜制造的古钱,改造的“成果”好比将古钱投入炼炉再造的新钱。古钱的价值消失了,新钱则一文不值。这种做法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损害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对教育、研究机构不能不说的几个问题
  我国教育、研究机构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但在经济大潮的驱动下,反映到学术上的一些问题也是突出的。
  1.学术的泡沫化
  在学术职务、职称的考评,学术职称的评定,以及学术论文的评奖中,充斥着论文虚假化、快餐化、注水化的现象。在这些考评、评定、评奖中制度化地规定了论文的数量,甚至论文的字数,而论文的质量在师情、乡情、人情,甚至金钱的掩盖下,变成了次要的东西。这种制度已逐渐演化成剽窃、抄袭、造假等丑恶现象的温床,甚至从中孳生出一个伪造论文捉刀代笔的行业。
  我曾问过多个在读的研究生,撰写论文是否吃力?这些学生回答说,写论文最容易,网上有的是相关文章,编撰一下就可应付过去。可想而知这些论文价值如何。
  2.学术界的“官本位”
  知识分子走上教育、研究的领导岗位是改革的成果,但令人不安的是“官位”变成了“学位”。一大批长期做行政工作但没有任何教学和研究经验的领导,就因为学过某种专业知识,便可以带研究生;不学无术、有学无术,便以学者自居。
  这些以学者自居的官员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占据了部门外的学术资源,成为众多学术学会的领导者,使学会变成了“权会”,一些学术会议也因此走了样,大搞“学术”创收。一方面对普通参会者大收其钱,另一方面对领导者不仅分文不收,而且还可以带老婆孩子游山玩水。这是一种新的腐败。许多有几十年历史和很好声誉的学会就这样被葬送了。我们要大声疾呼,此风不可再长了!
  3.盲目扩大研究生点,导师水平降低,导致学术水平下降
  由于好大喜功,教育部门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大研究生点,致使各地高校、研究机构短时间内冒出了大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其中许多导师,包括前面提到的官员导师,由于学术水平低,胸中少墨,不仅少有授课,甚至与学生一年见不到几面。学生受益甚少,多有微辞,戏称硕导为“缩导”,博导为“薄导”。这样的导师如何承担起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重任?学生是我国学术的未来,根基不牢,焉成大树?
  4.学术权威机构对错误舆论的沉默,是对学术的打击
  目前,有关学术的许多错误观点是通过媒体传播的,如前面提到的“制造学术、制造学者”的口号。这些错误观点违背学术道德,以耻为荣,进行无逻辑的诡辩,并且通过网上的“粉丝”向社会传达一种所谓的民意信息,依靠媒体强大的力量造成错误的社会舆论导向。与此同时,一些有良知、有责任感的学者为了维护学术的尊严在孤身奋战,微弱的声音显得那样孤立无援。学术权威机构在此时不站出来说话,就是失职,就是对学术的打击。
  【苦茶荐自《民主与科学》/本刊有删节/田志仁图】

推荐访问:耻辱 民族 学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