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中国软件的第二起跑线

软件业需要一个类似于硬件产业的标准化的“总线”,这个总线就是平台。平台是中国软件的第二起跑线,更是国内软件企业最后的“蓝海”。

如果能够实现对平台的封装,就可以将编码量减少80%,中国软件企业的利润率也不会只有10%。”

“假设国内应用软件市场规模是1000亿元,其中60%是开发成本。有了开发平台,就可以节省40% 的开发成本,这就是240亿元的成本节省。”

这些话出自浪潮齐鲁软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CEO兼总裁王柏华之口。

软件业

需要标准化平台

王柏华喜欢用硬件来说明软件问题。他认为,硬件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最大的功臣是1981年IBM PC/XT总线的推出,这意味着主板之上有各种标准化的扩展槽,企业只要遵循扩展槽的标准,就可以开发任何板卡,各种功能板卡和外围设备并因此得到迅猛发展,从而推动了硬件的不断升级。

同样地,软件业也应该有一个标准化的“总线”,这个总线就是平台。在早期,企业需要针对行业客户进行大量的个性化开发,并最终形成行业应用软件。这种模式下,应用软件开发企业在底层的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之上进行开发。

从底层到终端软件之间还可以进一步抽象出共性平台,有了这样的平台后,软件企业只需做少量的开发工作即可交付使用。“平台与具体技术无关,可以屏蔽底层中间件、数据库等技术,当用户基于这个业务基础平台搭建起核心应用后,底层国外品牌也可以替代为国内品牌。在平台开发上,国内外厂商同处在一个起跑线上。”王柏华说。

几年前,浪潮软件就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楼上(Loushang)中间件平台,其核心采用了SOA思想。这个业务基础平台包括技术平台、通用套件、行业套件/组件库三个层面,为软件企业提供了基础性的框架结构。“这三个层面累计可以将编码量减少80%,并帮助企业规避架构设计风险。”王柏华说。

产业链的紧要关头题

这样的平台该如何命名和定位?

不同企业推出的平台是否具有统一的标准?

平台研发所需资金量非常大,企业自身的投入有限,国家能否给予资金支持?

这些问题也正是浪潮所碰到的困境。当他们向客户推广楼上平台时,很难说清楚这是一个什么产品。传统中间件所涵盖的范围太大,只要是底层软件和终端应用软件之间的都叫中间件,目前已经有消息中间件、对象中间件、EBS等类别,但是还没有平台的概念。

让王柏华忧心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不同企业各自为政推出平台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企业与政府信息化现在存在的“信息孤岛”向“信息板块”转变,而将来“板块”整体拆迁的困难更大。

以往,一个企业内部因为生产、财务、人事等系统的分别实施,形成了信息孤岛。近几年,国内应用软件企业陆续推出了平台软件,为用户进行应用整合。比如东软推出的统一架构平台UniEAP,其中公共构件部分约占总体开发工作的50%~60%,还有中软的ResourceOne(R1)平台也实现了基于构架的构件式开发。

举例说,某一个政府部门就有36个子系统。“原来是36个子系统,可能被不同企业的平台整合成了五六个板块,将来这五六个板块怎么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呢?那时候的困难比今天的整合还要大。”

第二个特别担忧的问题是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问题。IBM、微软、Oracle等厂商原本就在数据库、中间件等底层拥有绝对优势,又具备很强的技术通用化的能力,所缺乏的只是对行业的了解。一旦这些企业捷足先登,国内软件企业最后的“蓝海”也将被分走一大块。国内厂商如何抢占先机,如何与技术通用能力很强的国外厂商合作,将是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

推荐访问:起跑线 中国 平台 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