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村级党组织“公推直选”换届选举的思考_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

  摘要 “公推直选”是我国基层党内选举制度的一大创新成果,也是基层党内民主选举的新型模式。它调动了农村广大党员群众的政治热情,推动力农村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浙江省海宁市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当前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的主要做法、成效及面临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有民主制度内还可拓展的制度空间,以进一步推动党的基层民主化建设。
  关键词 村级换届 公推直选 民主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公推直选”作为我国基层党内选举制度的一大创新成果,已有近10年的实践探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作为基层党内民主选举的新型模式,如何预防和处理实践中的情况和问题,在现有民主制度内还有哪些空间可以拓展?本课题组以浙江省海宁市为样本,采取现场观摩、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海宁市村级党组织“公推直选”工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调研,以进一步完善“公推直选”这一选任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民主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海宁市村级党组织换届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海宁市的村级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工作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先期把盐官镇全镇15个村作为试点单位,并从2011年2月份开始,全面启动并顺利完成全市160个村级党组织“公推直选”换届工作。
  1、调查摸底,充足准备。一是抓好人才建设。早在2009年12月,海宁市统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547人,为村级党组织培养好后备人才。2010年先后出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财政补助等政策,进一步增强竞选的吸引力。二是抓好后进整治。按照不少于10%的比列,倒排出组织威信不高、经济相对薄弱的村27个,通过市委常委各联系一个、镇(街道)班子成员联系和市级部门结对帮扶,为“公推直选”顺利实施打好基础。三是抓好财务审计。由市、镇农经部门会同中介机构对村级财务普遍开展审计,摸清家底,理清财务,审计结果向村民公布。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一是健全领导组织。海宁市专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村级组织换届领导小组,并建立了专门办公室和12个指导督查组,确保每个镇(街道)都有一名市级联系领导和一个市级指导督查组。各镇(街道)也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并建立160个由班子成员带队、800多名镇(街道)机关干部组成的指导组,包村负责。二是着眼方便基层。海宁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全市村党组织换届工作意见,并将换届选举的有关文件、工作程序、党员大会选举办法(参考样本)、选举结果报告单等有关资料集结成册下发,并分层开展选举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方便了基层操作。
  3、深入宣传,广泛动员。一是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将全市和镇(街道)村级换届动员大会在各村进行同步直播,让农村广大党员群众第一时间了解上级党委对村级组织换届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二是向每一户农户发放《致全体党员群众的一封公开信》,将党组织换届选举的时间安排、任职条件、选举程序等事项一一告知,提高了党员群众的知晓率。三是通过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制作墙体喷绘、编写简报、张贴宣传标语、公布咨询电话、发送手机短信、开设村级网站专栏等方式加强宣传,营造换届氛围。
  4、资格联审,加强把关。一是严把资格联审。海宁市结合本市实际,建立了由组织、纪检、公安等13个市级部门组成的联审联席会议制度,突出镇(街道)初审和市级部门联审联席会议把关,列出了不符合参选资格条件的5种情形和不宜的X种情形,从源头上把好干部入口关。二是加强民主测评。上级党委组织上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组织代表对通过资格审查的人员进行信任度测评和考察,按照委员候选人不少于应选人数的20%、书记候选人不少于2名的差额确定最终候选人,扩大了选人用人的空间。
  5、开展承诺,加强监督。一是全面推行1+3承诺。换届前各村党组织书记都向镇(街道)党委许下“特别政治承诺”,各候选人都签订了竞选承诺、创业承诺和辞职承诺,并将书面承诺书统一张贴在公告栏,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的审查。二是建立选情监督员制度。全市共建立市、镇、村三级共1000多人的监督员队伍,印制《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选情分析表》和《村党组织换届监督工作记录册》,做到一村一台账,采取看、听、记、报、处等五种方式开展监督。同时,将候选人的条件、推荐结果、信任测评结果、选举投票及选举结果一律向党员群众公布,全程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据统计,此次海宁市“公推直选”换届选举中,160个村级党组织共推荐候选人1229人次,其中党员自荐89人、党员与组织推荐987人,群众推荐153人。新换届后,全市160个村共选出村党组织成员556人,其中新当选89人,35岁以下118人,大专以上学历232人,女委员155人;从身份看,村级后备干部66人,非公企业主、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和种养大户21人,大学生“村官”13人。共选出党组织书记160人,其中新当选28人,35岁以下8人,大专以上学历66人,女书记15人,大学生“村官”1人(女),下派和跨村任职5人。
  二、当前“公推直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落实民主与党员群众的适应性问题。虽然近年来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农村党员群众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仍有不少群众和少部分党员缺乏责任心,不珍惜民主权利,对于推荐、投票随意性较大。在选举大会上,党员能提出考验候选人综合能力的问题不多,甚至有的村现场提问“遇冷”。
  2、规范程序与优化操作的协调性问题。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有89.3%的村干部表示实施时间紧张,有82.1%的村干部表示影响到村里的日常工作,有71.5%的干部认为程序有待进一步优化。不少党员表示“公推直选”比以前合理,但程序太复杂,多次开会和几轮投票还不适应。候选人基本上都是本村人,熟悉村情村貌,是否需要选前走访调研有待商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经费和资源投入,给经济薄弱村带来很大压力,也对日常工作造成不小影响。   3、组织意图与民众期望的契合度问题。一些工作业绩较突出、上级给予肯定的村干部由于不被群众理解而在公推直选中被淘汰;一些能力不强、业绩平平但善于明哲保身的村干部则“位子”稳固;有的村支部书记虽然当选但得票率不高而感到很失面子,担心以后工作难开展,心理压力很大。而组织部门所考虑的班子成员在能力、性格、特长等方面的合理搭配等新班子凝聚力因素受到了很大限制。
  三、对当前村级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选任方式的建议
  (一)培育民主环境,夯实“公推直选”实施的基础。
  1、强化学习培训,提升思想意识。一是加强专题学习,提高党员素质。应根据全市村级换届工作的总体部署,依托乡镇党校,适时全面开展“公推直选”党员、村民代表轮训等形式,深入学习“公推直选”的具体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抓好干部队伍,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村干部特别是书记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培养,尤其要关注换届前后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提前教育和引导村干部和参选人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问题,自觉遵守换届选举工作的有关规定。
  2、深入宣传动员,激发参与热情。一是全市上下形成宣传合力。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年份,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短信、标语以及其他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前组织好阶段性集中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群众自觉参与“公推直选”的积极性。二是广泛开展民主选举调研。镇(街道)应集中联村干部、志愿者到各个村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了解群众的愿望以及对于“公推直选”的直观感受,及时发现和纠正村民对民主选举的认识误区,并梳理群众的真实想法作为政策参考的重要依据。通过宣传调研,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村级党组织换届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党员和群众了解、关心、支持、配合公推直选工作,努力推动“公推直选”的顺利推进。
  (二)完善选举程序,确保“公推直选”的有序开展。
  1、完善实施方案,节约换届成本。在保证公推直选工作效果的前提下,各村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党员群众的意愿,立足本村实际,邀请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等,共同参与制定本村实施方案和具体选举办法,特别是努力整合资源,把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与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股份经济合作社换届交叉整合起来,简化工作程序,减少工作环节,可以尝试发动利用好志愿者队伍按照地域开展联村连片做好宣传发动等工作,从而既扩大效应又节省成本。
  2、优化程序设计,规范操作技术。一是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在“公推”环节,应将村领导班子的具体岗位职责同时加以公布,把参选者的综合素质、现场表现与相应职位的职责要求联系起来,增强党员群众人选推荐的针对性。二是合理增强竞争力度。根据本村领导班子职数,适度扩大差额比例,使差额比例达到40—60%,加大同台竞争的力度,以进一步提升当选人员在党员群众中的公信度,增强他们珍惜机会、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
  (三)增强良性互动,推动“公推直选”创新发展。
  1、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理论引导。一是坚持政策与时俱进。作为党组织换届选举一项重要的政策依据即《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自1990年颁布实施以来没有与时俱进,使“公推直选”的推行缺乏政策支撑。因此,建议组织部门就此问题向高层反映,对《条例》适时进行修订完善,从政策法规层面提供法理依据。二是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当前虽然不少党建专家学者对“公推直选”的选任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就总而言,需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公推直选”系统化、理论化。
  2、防控选举风险,增强良性互动。一是加强正面引导。组织部门和上级党委应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考虑协调各方面因素与利益,变过去的自上而下的强制干预为通过规则加强间接管理,确保整个换届选举工作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二是增强良性互动。村级党组织在立足本村实际、尊重群众的利益所求的基础上,把上级党委的精神与本村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公推直选”实效性。各级党组织既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于激发、支持和保护基层民主的积极因素,及时帮助解决依靠基层自身的力量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一些与“公推直选”相关的深层次问题。
  总之,“公推直选”是一场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有益尝试,它不仅关系到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着力解决“公推直选”存在的深层问题,努力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民主政治建设新途径,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
  [2]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一个基层党委班子“公推直选”的案例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年.
  [3]潘奇峰、夏行.“公推直选”: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范式.今日浙江.2008年第13期.
  [4]徐少兵,周云华,毛政相.公推直选:发展基层党内民主的新模式.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5期.
  [5]刘旭东,孙茂玲.农村党组织公推直选的回顾、反思与前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010年第1期.

推荐访问:公推 直选 换届选举 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