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百姓心中的电视节目】京城百姓

  我们生活离不开的帮手  最贴心的家人——  《养生堂》  观众:我的灵丹妙药是《养生堂》  “看《养生堂》好几年了,也照着做。确实长了很多知识,觉得特别有用。”一提起《养生堂》,朝阳区高家园社区居民王宝琪就赞不绝口。他说,《养生堂》办得不错,很实用。没病防病,有病治病。“专家讲的是多少年的经验,甚至是好几千年前人的经验总结,我们很信服。”因为照着《养生堂》说的做,他打嗝、胀气的毛病基本没有了,原有的心脏病的症状也没有加重。
  涂云芬女士是《养生堂》的铁杆观众。家住河北沧州、今年70岁的她2002年查出糖尿病时,心理压力很大。而且有好多小毛病。但从去年开始,她发现自己的身体竟越来越好,那些小病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她说:“我的灵丹妙药是《养生堂》!”涂女士特别相信节目中专家的指点。“专家说糖尿病早期偏热体质,可喝绿茶、苦瓜茶、苦丁茶。我就坚持喝了,果然效果很好。专家还说‘拍拍打打也治病’,我就每天拍2-3次。结果我的腿、脚不凉了,不酸软无力了,走路也轻松了,血糖也降下来了!”涂女士激动地说:“感谢《养生堂》把我从疾病缠身的折磨中解放出来!”
  制片人伍立:把爱献给亲人——观众
  将近4年了,我们一直提醒自己尽最大努力把节目做到最好,把养生之术、把健康之道,最重要的是把爱献给我们的亲人——观众。因为是在给自己的亲人说,所以我们拒绝了许多养生畅销书作家做节目的要求,因为那些绝对的说法、卖大力丸式的吆喝会对观众和栏目造成损害;因为是在给自己的亲人说,“传播养生之道”与“传授养生之术”就会有机结合,没有偏废;因为是在给自己的亲人说,“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到”就顺理成章成为我们制作节目的基本要求。为此,编导与专家接触,不管多大的腕儿,我们都坚持自己才是电视专家,节目如何结构、怎样开头,包括起承转合必须听我们的;虽然为此与专家时有摩擦,但观众的欢迎证明了我们的坚持是正确的。
  最聪明的参谋——《快乐生活一点通》
  观众:学窍门,也教窍门
  今年65岁的高丽芬是2007年底开始关注《快乐生活一点通》的,从中学到了许多生活知识。后来,编导力邀她来到节目中,为大家介绍拿手菜,就这样高丽芬和节目有了长达5年多的合作,她既是忠实的电视观众,又是节目的嘉宾,她在节目中介绍过枣馒头、蛋挞等面食和咸菜鱼和夹沙肉的做法,还有许多生活窍门和生活心得。
  说起与《快乐生活一点通》的关系,陈凤春说自己既是忠实的观众又是积极的参与者,她经常作为嘉宾参与节目的拍摄,近几期的节目就有陈凤春的身影,现在陈凤春在街上经常被观众认出来。前些日子正是吃鸭子的季节,有些观众不知道怎么做,节目编导就请陈凤春讲讲如何做鸭子不腥。播出后她的一个同事打电话告诉她,“我儿子非常爱吃一点通里教的那种‘陈氏鸭子’。”
  主编闫淑丽:经久不衰的背后有一支特殊队伍
  “一点通”节目从2004年开播到2006年是收视高峰期,当时我立足生活窍门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的做法,不但吸引了一些忠实的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还吸引了一个为节目组提供生活窍门和相关知识的供稿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使我们的节目才这样经久不衰,有较高的美誉度。
  最实在的红娘——《选择》
  观众:谢谢你给了我幸福的后半生
  22岁的大学生许同学并不是《选择》的忠实观众,但她的家人大多是每天必看《选择》的那部分人。她的姥姥、姥爷曾经有过上《选择》的经历:姥姥名叫谢暄,姥爷名叫郎继兴,姥爷今年78岁了。两位老人今年已结婚55周年了,是翡翠婚,老人的心愿就是能够弥补一下当年没有一个像样婚礼的遗憾,当年因为他们门不当户不对,姥爷一直为没有让姥姥穿上婚纱而内疚和遗憾。但当经常看《选择》的姥爷知道有个纪念版的节目时,兴奋异常地给节目组写信报名,可一封信没有消息,姥爷一连写了三封信才被节目组选上,6月16日那期节目两位老人终于实现了55年的心愿。
  萤振宗和李爱华是通过《选择》节目成功喜结良缘的第64对新人。他们俩在没上《选择》前都是《选择》的忠实观众,看着别人能够在节目中找到自己的意中人,自己也坐不住了,勇敢地走上了《选择》的舞台,特别是李爱华从开始上《选择》三年了也没找到合适的,今年5、6月份二人分别又上了节目,很快他们就走到了一起,从相识到结婚他们用了100天。董振兴表示:“有老伴的日子非常幸福”,李爱华也非常感慨“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后半生”,他们表示:非常感谢《选择》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通往幸福的平台。
  (下转7版)
  (上接6版)
  制片人庄严:我们帮成了近70对儿
  《选择》从2004年开播以来,上过节目的嘉宾大概有几千人,已经结婚的有近70对了,节目组还专门为其中的许多嘉宾举办了婚礼。《选择》之所以受百姓欢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节目组热心地对待每一位报名者,并且完全是免费为他们服务;为每一血走上《选择》舞台的嘉宾进行全方位的追踪,了解他们的情感、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对当事人任何需要帮助的问题,能帮助的就帮助,能解决的就解决;对一些现场没有选择成功的当事人,我们还会继续帮忙。
  最能干的厨师——《食全食美》
  观众:这个节目做得实在、亲民
  潘潘猫(网名)是个爱吃、爱下厨又爱生活的北京姑娘,自然不会错过这档开播多年,伴她成长的美食节目了。“喜欢《食全食美》是因为它拍得实在、亲民,能学到真东西。跟大厨学菜能学到很多实用的烹饪技巧。”她第一次参加《食全食美》录制是以热心观众的身份,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做的菜是白萝卜糊塌子匹萨。当时的心情紧张又激动,“能上《食全食美》对于主妇采说是件很光荣而又自豪的事。”后来,节目组的编导觉得她的表达力还不错,就让她来客串节目的嘉宾主持,她跟火旺、东子都搭档过。通过这个节目,不仅结识了很多美食爱好者,还让更多美食节目的编导知道了她,并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仝慧琪是《食全食美》的忠实观众,陪伴它走过了近10年,她也从观众变为了参与者。她早就想把祖传秘制菜——麻辣兔和百姓分享,可又有顾虑。毕竟是独家秘籍呀!看到《食全食美》越力、越好,她再也按捺不住了,就把想法和家人商量,没想到的是,兄弟姐妹大力支持,还说:《食全食美》是这道私家菜最好的归宿,因为《食全食美》是咱老百姓的节目,同时也让大家知道真正美味来目民间。制片人倪小康:让观众的餐桌更丰盛   《食全食美》开播10年了,始终坚持“走百姓路线,寻找私房菜”。作为BTV唯一一档日播的美食节目,应该做给谁看?传递怎样的信息?针对节目的观众是40---60岁的叔叔阿姨,还有一些爱生活爱美食爱厨房的“食尚达人”,每一期节目都精心策划,而“寻找私房菜”、“做百姓想做的菜,做百姓爱吃的菜”始终是节日的宗旨。节日一直重视其“独到性”及观众可学性,菜品食材一定接近时令,易获取,方便家里操作,具有亲和力,接近百姓口味,让观众有共鸣。即所谓“接地气”。很多朋友会问:“你们天天做菜,还都不重样,是怎么做到的?”其实,这要归功于热心观众,节目中的菜从观众中来,并到观众中去,就是以美食作为媒介,为百姓展示厨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最操心的朋友——《首都经济报道》
  观众:生活中有需要时不妨告诉它
  任强全家看《首都经济报道》10年了。“喜欢看‘首经报’理由其实很简单,它的节目内容是家人所关心的。”他最喜爱的板块是《记者调查》、《我在现场》、《首经帮您忙》、《一周新闻综述》,因为这四个板块最贴近观众。“当您在生活中有需要时不妨告诉‘首经报’。”6月28日的节目就帮了任强一个小忙:他问北京哪里的荷花最好看?节目专门回答了他,真是让他小感动了一下!
  观众葛阳不记得是哪年开始看《首都经济报道》的了,只记得那时是潮东、长盛主持节目。那个时候葛阳他们全家人每晚必看,也会给节目组发短信掺和掺和,没想到居然还中奖了,一个奥迪车的模型!而且最让他感到意外的是领奖的时候遇到了潮东、长盛,还照了一张合影呢!后来他参与节目的次数越来越多,种树、喝啤酒、签售会、鉴宝……他最喜欢的节目板块是《我在现场》,每次看到自己拍的图片在节目中播放出来真有一种成就感,有了当记者的感觉。看节目多年了,主持人和记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他觉得节目的“魂”还在,为百姓服务的那颗“心”还在!制片人鲍文:让观众感到节目时刻想着他们
  作为北京电视台唯一的财经类日播新闻节日,多年来,《首都经济报道》最看重的就是与观众的沟通和互动。财经,猛一听,觉得很专业和高端,但其实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有背后的经济现象和原因。把看似深奥的道理用观众容易理解、接近生活的方式表达出来、解释清楚,这就是节目的宗旨。多年来,《首部经济报道》和观众沟通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我们会最大限度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h生,让他们感受到这个节目是时刻想着他们的。
  最“到家”的帮忙——《生活+》
  观众:它让普通百姓享受高品位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彭鹏、彭巨光参加了《生活+》的录制,“虽然有楼房老化、施工有难度、装修期紧等各种问题,但有了编导的有效安排,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摄像师傅的夜以继日,最终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50岁的刘健鸾说,《生活+》栏目不仅使生活多彩、别样,而且还为百姓提供了展示才华、挖掘潜能的平台和机会。最重要的是《生活+》栏目组帮助她实现了多年想给耄耋父母一个全新的、高品质的、温馨、方便、舒适的一个家的梦想,“我由衷地感谢《生活+》栏目!”
  刘宏每期《生活+》都看。“百姓家装中的难题,通过设计师巧妙的手法便迎刃而解。焕然一新的场景每期都有。《生活+》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高品位生活,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创新和收获。《生活+》不仅改变了居住环境,最主要的是让人更美了,家更亲了,感情更浓了。”
  制片人王宏:为装修的观众多帮忙、多服务
  BTV生活频道于2009年开办了《生活+》栏目,这个定位于“装修型真人秀”的民生节目自开播以来收视节节攀升,短时间内便拥有了稳定的受众群。北京无疑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市场,伴随着地产界持续高温的是百姓对居所装修的热衷,而家装领域的巨额投入与观众对装修知识的匮乏始终是困扰无数家庭的矛盾。《生活+》奉献给北京本土观众具有贴近性、服务性、“帮忙性”的实用节目,观众在观看装修的过程中也从中学到了不少装修知识。

推荐访问:京城 电视节目 心中 百姓